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备好实验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上的实验材料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是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实验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教师就要为学生准备好磁铁、各种铁质和非铁质的小物品,学生通过磁铁与各种物品靠近的探究实验后,发现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质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铁质的物品。在次基础上,教师揭示磁铁的吸铁性质水到渠成。为了加深学生对此性质的理解,教师还要准备各种材质的硬币,让学生再次实验,判断哪些是含铁成分,哪些不含铁成分。课堂短短40分钟,因为有了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才能够经历正确的科学历程。对宏观、微观和不易搬到室内来直接观察的物体、现象,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弥补,这样既能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并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实验手应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真开展实验方案的全方位、多角度反思评价,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这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及科学实验教学摄影师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指导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节点,是使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课堂调控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感情、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等方式来调控课堂。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方法,理清思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甚至手把手地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的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虽然说失败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练,但反复的失败对于小学生这种幼嫩的心灵是无法承受的,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点亮小灯泡》中,我指导学生在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用A、B表示,电池的正负极用 、-表示,点亮小灯泡有不同的连接方法,最后用 、A、B、-或者 、B、A、-来表示电路的通行状态,最终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正确方法就是“两极连两点”。教师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探究实验后注重交流,力求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我在教《植物的叶子》一课,在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自己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来分,有的按颜色来分。之后,我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这也是植物的叶具有生命特征的表现之一。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利用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的原理在课后制作一个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空气受热膨胀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指导点 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作者单位: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上的实验材料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是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实验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教师就要为学生准备好磁铁、各种铁质和非铁质的小物品,学生通过磁铁与各种物品靠近的探究实验后,发现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质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铁质的物品。在次基础上,教师揭示磁铁的吸铁性质水到渠成。为了加深学生对此性质的理解,教师还要准备各种材质的硬币,让学生再次实验,判断哪些是含铁成分,哪些不含铁成分。课堂短短40分钟,因为有了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才能够经历正确的科学历程。对宏观、微观和不易搬到室内来直接观察的物体、现象,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弥补,这样既能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并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实验手应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真开展实验方案的全方位、多角度反思评价,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这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及科学实验教学摄影师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指导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节点,是使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课堂调控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感情、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等方式来调控课堂。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方法,理清思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甚至手把手地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的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虽然说失败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练,但反复的失败对于小学生这种幼嫩的心灵是无法承受的,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点亮小灯泡》中,我指导学生在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用A、B表示,电池的正负极用 、-表示,点亮小灯泡有不同的连接方法,最后用 、A、B、-或者 、B、A、-来表示电路的通行状态,最终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正确方法就是“两极连两点”。教师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探究实验后注重交流,力求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我在教《植物的叶子》一课,在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自己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来分,有的按颜色来分。之后,我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这也是植物的叶具有生命特征的表现之一。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利用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的原理在课后制作一个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空气受热膨胀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指导点 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作者单位: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