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一个月内上了两次月亮山,感触最深的是那里的茅草、竹子、树木以及林中的鸟。极言之,那里的原始森林和古朴民风。登临月亮山,意在考察一个名叫“加去”村的苗族村寨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祖活动——“吃鼓藏”,从中了解苗族同胞对“人与自然”的认识。
月亮山雄踞于贵州省东南部从江、榕江两县交界处,主峰将近1500米。深藏于月亮山麓的榕江县计划乡,现有1.1万人,苗族占93%。数百年来,其地苗胞筚路褴褛,披荆斩棘,开发月亮山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月亮山区,繁花似锦,竹木葱茏。绿油油的芭茅草,是喂养耕牛的上等饲料。而对那些专门用以格斗的“鼓藏牛”,一概实行圈养,一把一把地将草喂至牛嘴中。临近吃鼓藏的时候,加草添料,竭力催肥。村民认为,此时以草喂牛,犹如供奉祖先,草在其间成了神圣之物。砍牛祭祖前夕,举寨开展声势浩大的芦笙串寨、吹笙踩堂、拉牛“旋塘”活动。手持芭茅草的老祭司,且舞且行,在前引路,其后紧跟身着“鼓藏服”的芦笙手,一个个将绿芭茅草插在芦笙上,吹着如泣如诉的乐曲,呼唤祖先的灵魂,突显苗族村民与绿色世界的悠远情结。
竹子四季常青,苍翠欲滴。计划乡共有竹林3万余亩,占森林面积的10%强。主要竹种有楠竹、毛竹、水竹、苦竹、斑竹、剑竹、刺竹、贵竹、风尾竹等等。竹子被广泛用来制作芦笙、莽筒等民族乐器和编织各种极富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吃鼓藏中,特别要制作一棵长长的“花竹”,插于鼓藏头的房顶上,据说是用来“招魂”的。苗胞认为,祖先的灵魂望见这棵“花竹”,便会相邀回寨与子孙们一起吃鼓藏。在芦笙串寨等活动中,均以“花竹”开路,其后紧跟芦笙队、莽筒队和肩挑、手持各种竹质用具的游行队伍。有的挑着箩篼,有的抬着簸箕,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刀箩,有的挎着鱼篓,有的挽着兽套,有的用竹竿抬着各种礼品和祭品。砍牛之前,以竹篾编成两个圆圈,套住一对牛角,意为给祖先送项圈。砍过牛后,以竹条抽打倒卧于地的牛背,口中念念有词,意为将牛赶出家门,送往祖先居住的东方去。最后,用竹签串肉,分赠至爱亲朋,祝愿家家户户都像竹子一样发达兴旺,生机勃勃。与竹子同样具有顽强增殖能力的枫香树、丝栗树等具有再生能力的树种,在吃鼓藏中地位颇高。其地砍牛祭祖,必定要用舅家亲手砍伐的枫香树做“刑具”。这神圣无比的“刑具”苗语叫做“抵”,大腿一般粗细,交叉埋入地下,其上系一横木,用以压住牛颈,使其动弹不得。“抵”制好后,用丝栗树枝将其遮住。砍牛过后,又用若干绿色树枝铺地,众人挥刀剖牛、分肉。在吃鼓藏中使用的所有树木、树枝、树叶,都是具有再生能力的树种。苗俗认为,此举象征人与自然一样,永远生生不息。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动辄将村头寨尾的枫香树及其地一些具有再生能力的古树,视为能保佑寨泰民安的“菩萨树”。林业部门已将计划乡境内的140多株“菩萨树”登记造册,严加保护。苗族村民更是将“菩萨树”视为神物,从不任意砍伐,就连枯枝败叶都严禁扛回家烧。如有哪位稚童无意犯忌,家人必以酒鱼祭树,虔诚为其“赎罪”。
古诗有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好树鸣幽鸟,睛楼入野烟。”居住在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认为,其祖是鸟孵化出来的,不能随意打鸟。时至今日,吴姓村民不打乌鸦,龙姓村民不打喜鹊,麻姓村民不打麻雀。在一些村民屋顶上,塑有雀鸟造型,以为吉祥之物。妇女们佩戴的银衣、银冠,多有鸟图案。特制的鼓藏服,青一色的百鸟衣。拉牛“旋塘”时,村民们手提鸟笼,跟在牛后,认为鸟也与人一样,同祖先一道欢度佳节。此举表明,苗族同胞自古即有爱鸟传统。月亮山区的鸟文化还表现在村民的住房上。其地苗胞全部住在山顶,营造干阑建筑,一栋栋民居酷似一个个鸟窝,有人就将住房戏称为“鸟窝”。屋檐下,几乎都挂有鸟笼,表明特别爱喂鸟。苗俗认为,生前喂鸟,死后其灵魂可在鸟的引领下,找到谢世多年的祖先。
世世代代居住在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崇拜各种自然物为主要特征的民俗文化,强烈反映苗族村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于他们一向善待自然,特别加意保护森林,迄今计划乡森林覆盖率仍在70%以上。“林茂粮丰人长寿”,月亮山区成了遐迩闻名的“长寿之乡”,仅计划乡加退村,目前就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16人,其中百岁以上的4人。前不久无疾而终的吴老乃,健康生活了123个春秋。
月亮山雄踞于贵州省东南部从江、榕江两县交界处,主峰将近1500米。深藏于月亮山麓的榕江县计划乡,现有1.1万人,苗族占93%。数百年来,其地苗胞筚路褴褛,披荆斩棘,开发月亮山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月亮山区,繁花似锦,竹木葱茏。绿油油的芭茅草,是喂养耕牛的上等饲料。而对那些专门用以格斗的“鼓藏牛”,一概实行圈养,一把一把地将草喂至牛嘴中。临近吃鼓藏的时候,加草添料,竭力催肥。村民认为,此时以草喂牛,犹如供奉祖先,草在其间成了神圣之物。砍牛祭祖前夕,举寨开展声势浩大的芦笙串寨、吹笙踩堂、拉牛“旋塘”活动。手持芭茅草的老祭司,且舞且行,在前引路,其后紧跟身着“鼓藏服”的芦笙手,一个个将绿芭茅草插在芦笙上,吹着如泣如诉的乐曲,呼唤祖先的灵魂,突显苗族村民与绿色世界的悠远情结。
竹子四季常青,苍翠欲滴。计划乡共有竹林3万余亩,占森林面积的10%强。主要竹种有楠竹、毛竹、水竹、苦竹、斑竹、剑竹、刺竹、贵竹、风尾竹等等。竹子被广泛用来制作芦笙、莽筒等民族乐器和编织各种极富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吃鼓藏中,特别要制作一棵长长的“花竹”,插于鼓藏头的房顶上,据说是用来“招魂”的。苗胞认为,祖先的灵魂望见这棵“花竹”,便会相邀回寨与子孙们一起吃鼓藏。在芦笙串寨等活动中,均以“花竹”开路,其后紧跟芦笙队、莽筒队和肩挑、手持各种竹质用具的游行队伍。有的挑着箩篼,有的抬着簸箕,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刀箩,有的挎着鱼篓,有的挽着兽套,有的用竹竿抬着各种礼品和祭品。砍牛之前,以竹篾编成两个圆圈,套住一对牛角,意为给祖先送项圈。砍过牛后,以竹条抽打倒卧于地的牛背,口中念念有词,意为将牛赶出家门,送往祖先居住的东方去。最后,用竹签串肉,分赠至爱亲朋,祝愿家家户户都像竹子一样发达兴旺,生机勃勃。与竹子同样具有顽强增殖能力的枫香树、丝栗树等具有再生能力的树种,在吃鼓藏中地位颇高。其地砍牛祭祖,必定要用舅家亲手砍伐的枫香树做“刑具”。这神圣无比的“刑具”苗语叫做“抵”,大腿一般粗细,交叉埋入地下,其上系一横木,用以压住牛颈,使其动弹不得。“抵”制好后,用丝栗树枝将其遮住。砍牛过后,又用若干绿色树枝铺地,众人挥刀剖牛、分肉。在吃鼓藏中使用的所有树木、树枝、树叶,都是具有再生能力的树种。苗俗认为,此举象征人与自然一样,永远生生不息。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动辄将村头寨尾的枫香树及其地一些具有再生能力的古树,视为能保佑寨泰民安的“菩萨树”。林业部门已将计划乡境内的140多株“菩萨树”登记造册,严加保护。苗族村民更是将“菩萨树”视为神物,从不任意砍伐,就连枯枝败叶都严禁扛回家烧。如有哪位稚童无意犯忌,家人必以酒鱼祭树,虔诚为其“赎罪”。
古诗有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好树鸣幽鸟,睛楼入野烟。”居住在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认为,其祖是鸟孵化出来的,不能随意打鸟。时至今日,吴姓村民不打乌鸦,龙姓村民不打喜鹊,麻姓村民不打麻雀。在一些村民屋顶上,塑有雀鸟造型,以为吉祥之物。妇女们佩戴的银衣、银冠,多有鸟图案。特制的鼓藏服,青一色的百鸟衣。拉牛“旋塘”时,村民们手提鸟笼,跟在牛后,认为鸟也与人一样,同祖先一道欢度佳节。此举表明,苗族同胞自古即有爱鸟传统。月亮山区的鸟文化还表现在村民的住房上。其地苗胞全部住在山顶,营造干阑建筑,一栋栋民居酷似一个个鸟窝,有人就将住房戏称为“鸟窝”。屋檐下,几乎都挂有鸟笼,表明特别爱喂鸟。苗俗认为,生前喂鸟,死后其灵魂可在鸟的引领下,找到谢世多年的祖先。
世世代代居住在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崇拜各种自然物为主要特征的民俗文化,强烈反映苗族村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于他们一向善待自然,特别加意保护森林,迄今计划乡森林覆盖率仍在70%以上。“林茂粮丰人长寿”,月亮山区成了遐迩闻名的“长寿之乡”,仅计划乡加退村,目前就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16人,其中百岁以上的4人。前不久无疾而终的吴老乃,健康生活了123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