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到课程教学目标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心理学指出:情感就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者感受,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而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爱或厌恶等态度体验。所谓情感教育,也就是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而这种“技能”将会成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与交往的必要条件。
二.情感教育与语言学习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恰好忽视了情感教育这一点,使之成为了盲点。以前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于是就造成了“情感空白”。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语言的使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合理、恰当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改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保持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情绪、心态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自己博学的知识,优秀的品德以及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倾注了自己特有的情感。因此,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空洞的词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要用真心才能换回真情。
四.情感教育的实施
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一环。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程理念强调情感教育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更是指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时我们可以在台下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们可以聆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无形中创建一种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二)巧妙引导,以情激趣
有人说,情感是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这话并不为过。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情感的活动过程,是知、情、理的统一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强化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乐学”。
(三)把握时机,触发情感
利用情感资源,联系实际生活。例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时,为了导入新课,我提问先带学生回顾自然灾害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出即将谈到的话题——沙漠,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沙漠的录象,进入今天的话题,最后点题:生活中人要改变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触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颜井道,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心理学指出:情感就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者感受,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而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爱或厌恶等态度体验。所谓情感教育,也就是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而这种“技能”将会成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与交往的必要条件。
二.情感教育与语言学习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恰好忽视了情感教育这一点,使之成为了盲点。以前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于是就造成了“情感空白”。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语言的使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合理、恰当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改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保持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情绪、心态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自己博学的知识,优秀的品德以及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倾注了自己特有的情感。因此,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空洞的词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要用真心才能换回真情。
四.情感教育的实施
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一环。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程理念强调情感教育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更是指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时我们可以在台下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们可以聆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无形中创建一种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二)巧妙引导,以情激趣
有人说,情感是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这话并不为过。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情感的活动过程,是知、情、理的统一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强化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乐学”。
(三)把握时机,触发情感
利用情感资源,联系实际生活。例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时,为了导入新课,我提问先带学生回顾自然灾害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出即将谈到的话题——沙漠,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沙漠的录象,进入今天的话题,最后点题:生活中人要改变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触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颜井道,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