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应对时代变革,主动适应新的压力和挑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竞争力就是能力,提高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学艺。由此看来不光人过30要学艺,就是人过50也要学艺,并且要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无止境;终身求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这是我们千百年来一致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在享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束缚和限制,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比如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就是一把双刃剑。
“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艺”从古汉语的角度讲具有手艺、技术等意思,从通常意义上讲,含义更为宽范,学艺不仅指学手艺学专业技术,也指学文化、学知识。
从生命个体意义上讲我们更多地受老庄思想影响,从社会意义上讲我们更多地是受孔孟思想影响,但从治国安邦或者是统治者的角度看,毫无疑问还是儒家法家思想影响最大。统治者总是善用“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不要“犯上作乱”,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过三十不学艺”是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影响很大的一种思想,也是被人们默默认同普遍接受的一种大众心态。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较多地受道家“无为”“无用”“消极遁世”等思想的影响,习惯于顺乎自然、得过且过、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当然它也严重影响了国人的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人过三十不学艺”大体意思是说人的年龄大了,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了,“艺”是手艺、技艺,即现在的专业技术。这种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
其一,中国古代医疗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战乱不断,人的平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苏轼40就自称老夫,传说中的彭祖能活800岁只是传说。过了30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岁,现在人到了五六十,也就到了退休抱孙子的年龄,自然没有学艺的必要。
其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社会形态决定了种植技术的发展缓慢,人们凭经验看云识天气,凭经验种庄稼吃饭,人到了30早已成了“农艺专家”。你想农艺专家已经到了最高境界,又没出现新技术,当个技术顾问已绰绰有余,还有什么学艺的必要?
其三,中国人有许多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少劣根性。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不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者比比皆是,要求别人的从来不要求自己。可以理解我们的民族多多少少还带有阿Q的遗传基因。人过30自然是在爷爷或领导辈上,当了爷爷当了领导自然不必学艺了。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刀耕火种到信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人一边要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一边又要跟紧现代化的节奏,具备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不然就会被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所遗忘,在不知不觉中销蚀成为一个文明社会中的“多余的人”。
从工作层面上看,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除非你当一辈子寄生虫。一个人如果30岁下岗,30到60岁还有漫长的30年,期间可能要调换多次工作岗位。要调岗上岗就得学习学艺,否则你凭什么立足?当然“人过三十不学艺”在农耕时代还是可以的,但是把几千年农耕时代的东西一成不变的搬到现代信息时代肯定不行。这样无疑于刻舟求剑,不仅不能找到“心爱之剑”,而且还给他人留下了千古笑话。
从生活层面上看,社会突飞猛进,科技一日千里。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天都在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不光是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受到影响,甚至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改变。不学习不了解社会现实,对新生事物一无所知,仿佛天外来客,这种人在社会上生活自然无法很好地与人们交流与沟通。
从精神层面上看,求知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之后,精神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在当前社会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你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的质量。最近又有人统计,说人们的幸福感与其所有的经济收入水平关系不大。类似的说法尽管不够全面,但毕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求知学习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当然,学不学艺的问题仍然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好象与年龄关系不大。只要你想改变现状,只要你想提高品位,只要你想与时俱进,只要你想享受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只要你没有患上“脑瘫”,最好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无论多大年纪,只要身体、大脑允许就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其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传到授业。授业就是传授手艺传授专业技术。要履行岗位职责就得学艺,要求学生学艺自己必须学艺,没有一桶水,不可能倒给学生一杯水。所以“人过三十不学艺”对职校教师而言,就意味着失职、下岗、失业。我想人过三十要学艺,就是人到六十还应该学艺,这才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学无止境;终身求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这是我们千百年来一致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在享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束缚和限制,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比如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就是一把双刃剑。
“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艺”从古汉语的角度讲具有手艺、技术等意思,从通常意义上讲,含义更为宽范,学艺不仅指学手艺学专业技术,也指学文化、学知识。
从生命个体意义上讲我们更多地受老庄思想影响,从社会意义上讲我们更多地是受孔孟思想影响,但从治国安邦或者是统治者的角度看,毫无疑问还是儒家法家思想影响最大。统治者总是善用“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不要“犯上作乱”,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过三十不学艺”是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影响很大的一种思想,也是被人们默默认同普遍接受的一种大众心态。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较多地受道家“无为”“无用”“消极遁世”等思想的影响,习惯于顺乎自然、得过且过、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当然它也严重影响了国人的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人过三十不学艺”大体意思是说人的年龄大了,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了,“艺”是手艺、技艺,即现在的专业技术。这种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
其一,中国古代医疗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战乱不断,人的平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苏轼40就自称老夫,传说中的彭祖能活800岁只是传说。过了30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岁,现在人到了五六十,也就到了退休抱孙子的年龄,自然没有学艺的必要。
其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社会形态决定了种植技术的发展缓慢,人们凭经验看云识天气,凭经验种庄稼吃饭,人到了30早已成了“农艺专家”。你想农艺专家已经到了最高境界,又没出现新技术,当个技术顾问已绰绰有余,还有什么学艺的必要?
其三,中国人有许多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少劣根性。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不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者比比皆是,要求别人的从来不要求自己。可以理解我们的民族多多少少还带有阿Q的遗传基因。人过30自然是在爷爷或领导辈上,当了爷爷当了领导自然不必学艺了。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刀耕火种到信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人一边要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一边又要跟紧现代化的节奏,具备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不然就会被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所遗忘,在不知不觉中销蚀成为一个文明社会中的“多余的人”。
从工作层面上看,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除非你当一辈子寄生虫。一个人如果30岁下岗,30到60岁还有漫长的30年,期间可能要调换多次工作岗位。要调岗上岗就得学习学艺,否则你凭什么立足?当然“人过三十不学艺”在农耕时代还是可以的,但是把几千年农耕时代的东西一成不变的搬到现代信息时代肯定不行。这样无疑于刻舟求剑,不仅不能找到“心爱之剑”,而且还给他人留下了千古笑话。
从生活层面上看,社会突飞猛进,科技一日千里。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天都在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不光是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受到影响,甚至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改变。不学习不了解社会现实,对新生事物一无所知,仿佛天外来客,这种人在社会上生活自然无法很好地与人们交流与沟通。
从精神层面上看,求知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之后,精神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在当前社会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你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的质量。最近又有人统计,说人们的幸福感与其所有的经济收入水平关系不大。类似的说法尽管不够全面,但毕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求知学习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当然,学不学艺的问题仍然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好象与年龄关系不大。只要你想改变现状,只要你想提高品位,只要你想与时俱进,只要你想享受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只要你没有患上“脑瘫”,最好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无论多大年纪,只要身体、大脑允许就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其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传到授业。授业就是传授手艺传授专业技术。要履行岗位职责就得学艺,要求学生学艺自己必须学艺,没有一桶水,不可能倒给学生一杯水。所以“人过三十不学艺”对职校教师而言,就意味着失职、下岗、失业。我想人过三十要学艺,就是人到六十还应该学艺,这才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