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生活的天地有多广,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宽。走进生活,激发孩子的写作动机,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孩子将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写生活作文。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兴趣 动机 方法 发现 描述 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作文的处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天地有多广,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宽。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观念是:“生活即教育”。小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呢?
作为一名从教19年的语文老师,在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我再次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努力探索适合孩子们的一条生活作文之道。归纳成三点,也就是让儿童走上习作道路的三个必备条件。
1 热爱生活,激发儿童写作动机
今天的孩子和少年时代的鲁迅一样,不是没有生活,而是像生活在深宅大院中的“迅哥儿”似的,只看见“四角的天空”,内心向往着月下刺猹,海边拾贝的少年闰土的生活。那少年闰土的生活便是纯朴的、天广地宽的儿童生活。每个儿童心中都有着想象的翅膀,引导充满幻想的儿童走进生活,学会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情”与“趣”,感悟生活的启示与波澜,这就是激发儿童写作动机的最重要的一步。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好呢?这是孩子们伤脑筋的事。他们就只好借助名篇佳作来完成任务,这里“借用”一句,那里仿照一句,东拼西凑,即使完成任务,也是平平淡淡。教师不愿看到千人一面的习作,就要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用心去感悟。教师要成为一位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乐于用文字来沟通、表达,使习作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1.1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描述生活。如:初入学的儿童对新伙伴、新的校园充满了好奇。让儿童小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议一议,再到班上,指导孩子们说话:我叫,今年( )岁,很高兴认识大家,成为( )班一员。今天,我很兴奋地看到的校园里有 ,有 ,有 ;以后,我会 。教师引导幼小的儿童关注生活中的一切,是口头作文的开始,帮助他们说出完整的话,是作文训练的基本功,学会了说,再去写,便从一个阶梯上升到第二个阶梯。
1.2 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最乐于参加的。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指导,要从生活入手。儿童每日里有吃、穿、睡、学习的基本事情,但入文的内容却不知选择,往往记有意义的事偏被写成了流水帐或无趣的恶作剧。撷取生活中的浪花也是很要一些技巧的。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便成为习作入门的捷径。许多活动,亲历了就有情感。写出自己的喜乐、担忧,文章便是有情物。
1.3 创设机会,系列训练。到了高年级,我们可以创设话题作文。如:汶川地震后,组织学生就这一话题,谈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教师既是学生非常时期的学习生活的指导者,也是引领学生在没有教师面授的日子里学会自学的好时机。
生活是万花筒,只要老师有心,引着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儿童写作劝机,五彩的颜色都可以成为儿童习作的内容。
2 培养习惯,积淀儿童写作素材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儿童采取了生活作文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将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形成文字?这更需要指导学生养成读书习作的好习惯。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记诵佳句名篇,学写读书笔记,拓展习作思路,积淀语言材料。
2.1 模仿是积累的起步。作文离不开字词句的教学,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这是作文教学致力探讨的老话题。我认为模访积累是初步。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师傅。小学生模仿性强,对于教师推荐的范文,下水文,他们有极强的领悟力。学生在写自己的见闻和想象时,语言不易做到形象生动,这应引导他们从课文中体会语言。针对这一优势,教师结合文本中的精美范文,让儿童复述故事,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美,为以后的写作做铺垫。
2.2 引用使积累丰实。摘抄优美词句,诵读精彩片断,积累古诗佳句、名言警句、成语,丰富作文的语言材料,达到引用自如,并逐步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是很好的习作进展途径。写日记,观察周围事物变化,记录生活心情,不一定要深刻,但是常写常新,便也养成观察思考练笔的好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借助教材中好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安排,树立理念: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作文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低、中、高年级的习作有明显层次。
2.3 创新使积累升华。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习作训练可在原作的基础上,沿着作者思路,进行创新改造,融入自己的情感。有些课文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新续写。具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和语言习得的习惯,抓住契机加强训练,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学生会在新作文中融入自己新的生活体验和素材,使出来的习作始于原作又高于原作,这也是一种创新。
开展主题活动是人的情感暴发的时期,抓住契机,让学生借助积累素材展示自己的内在情感是练笔的最佳时机。找准了生活中的切入点,让学生投入情感,习作才有价值。这也表明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习作。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会寻找一切可能条件,激发学生的语言素材,从而使无米之炊成为有米之炊。
一切妙笔生花之作均源于生活,一切生活均是学生习作描绘的对象。如“天地宽”的生活作文有待我们去引导儿童发掘生活,记录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这也正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作文教学中得以践行的最好形式。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兴趣 动机 方法 发现 描述 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作文的处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天地有多广,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宽。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观念是:“生活即教育”。小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呢?
作为一名从教19年的语文老师,在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我再次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努力探索适合孩子们的一条生活作文之道。归纳成三点,也就是让儿童走上习作道路的三个必备条件。
1 热爱生活,激发儿童写作动机
今天的孩子和少年时代的鲁迅一样,不是没有生活,而是像生活在深宅大院中的“迅哥儿”似的,只看见“四角的天空”,内心向往着月下刺猹,海边拾贝的少年闰土的生活。那少年闰土的生活便是纯朴的、天广地宽的儿童生活。每个儿童心中都有着想象的翅膀,引导充满幻想的儿童走进生活,学会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情”与“趣”,感悟生活的启示与波澜,这就是激发儿童写作动机的最重要的一步。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好呢?这是孩子们伤脑筋的事。他们就只好借助名篇佳作来完成任务,这里“借用”一句,那里仿照一句,东拼西凑,即使完成任务,也是平平淡淡。教师不愿看到千人一面的习作,就要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用心去感悟。教师要成为一位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乐于用文字来沟通、表达,使习作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1.1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描述生活。如:初入学的儿童对新伙伴、新的校园充满了好奇。让儿童小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议一议,再到班上,指导孩子们说话:我叫,今年( )岁,很高兴认识大家,成为( )班一员。今天,我很兴奋地看到的校园里有 ,有 ,有 ;以后,我会 。教师引导幼小的儿童关注生活中的一切,是口头作文的开始,帮助他们说出完整的话,是作文训练的基本功,学会了说,再去写,便从一个阶梯上升到第二个阶梯。
1.2 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最乐于参加的。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指导,要从生活入手。儿童每日里有吃、穿、睡、学习的基本事情,但入文的内容却不知选择,往往记有意义的事偏被写成了流水帐或无趣的恶作剧。撷取生活中的浪花也是很要一些技巧的。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便成为习作入门的捷径。许多活动,亲历了就有情感。写出自己的喜乐、担忧,文章便是有情物。
1.3 创设机会,系列训练。到了高年级,我们可以创设话题作文。如:汶川地震后,组织学生就这一话题,谈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教师既是学生非常时期的学习生活的指导者,也是引领学生在没有教师面授的日子里学会自学的好时机。
生活是万花筒,只要老师有心,引着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儿童写作劝机,五彩的颜色都可以成为儿童习作的内容。
2 培养习惯,积淀儿童写作素材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儿童采取了生活作文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将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形成文字?这更需要指导学生养成读书习作的好习惯。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记诵佳句名篇,学写读书笔记,拓展习作思路,积淀语言材料。
2.1 模仿是积累的起步。作文离不开字词句的教学,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这是作文教学致力探讨的老话题。我认为模访积累是初步。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师傅。小学生模仿性强,对于教师推荐的范文,下水文,他们有极强的领悟力。学生在写自己的见闻和想象时,语言不易做到形象生动,这应引导他们从课文中体会语言。针对这一优势,教师结合文本中的精美范文,让儿童复述故事,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美,为以后的写作做铺垫。
2.2 引用使积累丰实。摘抄优美词句,诵读精彩片断,积累古诗佳句、名言警句、成语,丰富作文的语言材料,达到引用自如,并逐步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是很好的习作进展途径。写日记,观察周围事物变化,记录生活心情,不一定要深刻,但是常写常新,便也养成观察思考练笔的好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借助教材中好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安排,树立理念: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作文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低、中、高年级的习作有明显层次。
2.3 创新使积累升华。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习作训练可在原作的基础上,沿着作者思路,进行创新改造,融入自己的情感。有些课文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新续写。具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和语言习得的习惯,抓住契机加强训练,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学生会在新作文中融入自己新的生活体验和素材,使出来的习作始于原作又高于原作,这也是一种创新。
开展主题活动是人的情感暴发的时期,抓住契机,让学生借助积累素材展示自己的内在情感是练笔的最佳时机。找准了生活中的切入点,让学生投入情感,习作才有价值。这也表明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习作。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会寻找一切可能条件,激发学生的语言素材,从而使无米之炊成为有米之炊。
一切妙笔生花之作均源于生活,一切生活均是学生习作描绘的对象。如“天地宽”的生活作文有待我们去引导儿童发掘生活,记录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这也正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作文教学中得以践行的最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