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又是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机统一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是显然易见的。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已经是多数人达成的共识。
我校学生多数为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氛围,从小不能受到经典诵读的熏陶。但我们深知经典诵读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身上肩负着重担。正是由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有限,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用校本课程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取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兴趣。本着巩固、拓展、延伸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信“校本课程利于语文的学习”,始终坚持以不同形式使用校本课程(利用班班通填充资源),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语文的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证明我的观点。
一、理论依托,扎实有效。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我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选取了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支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巩固、拓展、延伸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真正地起到辅助语文学习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做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经典文化的感染,从而达到学习语文及校本课程的目的。
二、实践运用,凸显特点。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以《课程标准》为抓手,本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编写、使用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出了校本课程的作用。
1、简单、灵活。
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将校本教材分为三大板块,即“合作平台”、“推荐平台”、“实践平台”。在合作平台中,我们选取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成语。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校本课程还发挥识字的功效。我们为成语、古诗注音,目的是帮助学生一方面识字,一方面积累语言,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图像记忆法”和“情境记忆法”,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中、高年段的学习中,通过三大板块不同的侧重点,学生的语言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想象力也更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推荐平台中,我们推荐一些经典的成语、历史、神话等故事,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语言得以有效积累,对文本的理解也透彻了,甚至有些学生都会分析、评析人物了。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我所带班级五年级学生马万丽同学在学习五年级《晏子使楚》一课时,对晏子的评析,她写到:“晏子聪慧过人、能言善辩,他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同时又讽刺、贬低了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趁机“以语还语”,使楚王无言以对,对他甘拜下风。”这不正是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吗?在实践平台中,我们给了学生极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叙述中赘述。经典诵读让学生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为语文学习创设了极好的平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针对性强。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每周的校本课程时间,全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年段的要求不同,教材的内容不同,再加上教师迥异的教学方法,使校本课程的学习真正地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中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成语的学习有了整体性,再进行细节学习,及时反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尤其凸显在学生的习作当中,较以往的习作,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提高了,习作中能准确用词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语文的帮助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三、开放交流,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与交流的有效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思。理解是对话得以学生发生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利用“交流平台”这一板块,为学生搭建了交流、自我展示的平台。
我们给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尤其是低年级成语的校本教材中出现大量的成语图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成语;中、高年级主要以分类成语为主,不仅帮助学生记忆成语,还帮助学生轻松运用成语,让成语生活化、简单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学生积累语言奠定了基础,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逐步树立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观,把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彰显在校本教材中。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把成语同古诗联系到一起,让语言的积累运用到极致,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练习写作等方面,恰当地、巧妙地运用成语、古诗名句,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校学生多数为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氛围,从小不能受到经典诵读的熏陶。但我们深知经典诵读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身上肩负着重担。正是由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有限,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用校本课程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取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兴趣。本着巩固、拓展、延伸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信“校本课程利于语文的学习”,始终坚持以不同形式使用校本课程(利用班班通填充资源),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语文的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证明我的观点。
一、理论依托,扎实有效。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我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选取了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支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巩固、拓展、延伸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真正地起到辅助语文学习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做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经典文化的感染,从而达到学习语文及校本课程的目的。
二、实践运用,凸显特点。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以《课程标准》为抓手,本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编写、使用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出了校本课程的作用。
1、简单、灵活。
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将校本教材分为三大板块,即“合作平台”、“推荐平台”、“实践平台”。在合作平台中,我们选取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成语。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校本课程还发挥识字的功效。我们为成语、古诗注音,目的是帮助学生一方面识字,一方面积累语言,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图像记忆法”和“情境记忆法”,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中、高年段的学习中,通过三大板块不同的侧重点,学生的语言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想象力也更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推荐平台中,我们推荐一些经典的成语、历史、神话等故事,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语言得以有效积累,对文本的理解也透彻了,甚至有些学生都会分析、评析人物了。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我所带班级五年级学生马万丽同学在学习五年级《晏子使楚》一课时,对晏子的评析,她写到:“晏子聪慧过人、能言善辩,他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同时又讽刺、贬低了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趁机“以语还语”,使楚王无言以对,对他甘拜下风。”这不正是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吗?在实践平台中,我们给了学生极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叙述中赘述。经典诵读让学生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为语文学习创设了极好的平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针对性强。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每周的校本课程时间,全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年段的要求不同,教材的内容不同,再加上教师迥异的教学方法,使校本课程的学习真正地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中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成语的学习有了整体性,再进行细节学习,及时反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尤其凸显在学生的习作当中,较以往的习作,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提高了,习作中能准确用词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语文的帮助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三、开放交流,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与交流的有效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思。理解是对话得以学生发生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利用“交流平台”这一板块,为学生搭建了交流、自我展示的平台。
我们给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尤其是低年级成语的校本教材中出现大量的成语图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成语;中、高年级主要以分类成语为主,不仅帮助学生记忆成语,还帮助学生轻松运用成语,让成语生活化、简单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学生积累语言奠定了基础,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逐步树立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观,把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彰显在校本教材中。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把成语同古诗联系到一起,让语言的积累运用到极致,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练习写作等方面,恰当地、巧妙地运用成语、古诗名句,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