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贺兰先生的乐章》以严谨、保守的叙事风格完成了对一个中学音乐教师成长经历的讲述。影片中音乐教师贺兰的一生是阐释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鲜活范例。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为导向,以丰富而又真诚的内容构成叙事线索,揭示平凡人并不平庸的精神状态,这是此部电影成功的秘诀。
[关键词]同一性 教师 价值观
《贺兰先生的乐章》(Mr.Holland’s Opus)是1996年出品的一部美国电影。这部影片以严谨、保守的叙事风格完成了对一个中学音乐教师成长经历的讲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说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自我不断完善以解决同一性危机的过程,影片中音乐教师贺兰的一生就是解释这个过程的鲜活的范例。
一、进入成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片中主人公贺兰有着自己的梦想与抱负,那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然而。迫于经济的压力,贺兰必须先找到一份能够养家的工作,就这样,贺兰心不甘情不愿地开始了他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生涯。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身份的转变(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是社会对青年人普遍的要求。当青年人进八这些社会角色后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从此就可以独立地在社会中生存。贺兰当上音乐教师这一过程代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最初走上工作岗位的真实状态一遵从社会与家庭对其提出的要求,然而现状与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并不一致。
带着权益的心态走进课堂,贺兰的表现实在不能让人满意。照本宣科的讲解、毫无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哈欠连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惨不忍睹的试卷和女校长洞察秋毫的责问让贺兰意识到自己敷衍式的工作态度是作为教师的失职。而儿子的降生让他再也没有理由为了自己的梦想推卸为人夫、为人父以及为人师的责任,于是,用尽心思,挖掘学生们内心的渴望。从摇滚乐入手,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了音乐。当学生们欣喜地发现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时,贺兰也终于发现了他这份工作的价值。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在舞台上、在聚光灯下的辉煌,贺兰在每日的点点滴滴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虽然与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并不一致,但贺兰小心翼翼收藏起自己的梦想,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扎扎实实地向前进了。
二、中年生活——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中年人面临创造感与停滞感的两难境地。创造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拥有父母身份以及大多数我们认为富有创造力的事情。我们的主人公贺兰在步八中年后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他启发那位长了一头晚霞一般秀发的女孩欣赏生活、欣赏自己,使之终于吹奏出了充满情感的乐声,他千方百计,费尽心思,使那位毫无乐感的黑人男孩骄傲地演奏起架子鼓:而在这位黑人男孩殉国后的葬礼上,他又让另一位天资聪颖的白人男孩学会了悲悯与宽容。贺兰在他的学生面前从不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着深切的关爱,因此他总是智慧地,富于创造性地给予学生及时而必要的指引。贺兰已经深深爱上了他的这份职业,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像一盏明灯为学生的成长照亮来路。
通过这一个个的事件,影片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而又令人信服的道德标杆。贺兰先生的事业逐步走向正规,他也成为了一个学生爱戴,众人赏识的优秀教师。女校长在退休前送给他的分别礼物“指南针”是对他职业生涯最大的肯定。可是人生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计划而行,命运女神常常送来一些意料之外的苦酒让我们默默饮下。当得知儿子是先天聋哑时,视音乐为生命的贺兰所感受到的绝望与痛苦不是寻常人能够体会的。此时影片中出现给学生们上音乐欣赏课的贺兰,背景音乐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伴随着乐句的慢慢推进。贺兰的悲痛在一点点堆积。此时采用这个乐章最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心境一寂寞而悲凉。寂寞在于茫茫人海中为何偏要挑选他的儿子承受这种不幸,悲凉在于他的儿子将永无可能体会音乐给他带来的千般感受。最后一个学生发问“可是老师,贝多芬耳聋怎么能够作曲?”这时镜头慢慢向贺兰的眼睛推进。贺兰努力抑制住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说道,“因为他不是天生就聋”。此时此刻,音乐把主人公的无尽情感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由于缺乏与儿子沟通的有效手段(他的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生疏的手语在表达意思时总是驴唇不对马嘴),他与儿子日渐疏远。面对妻子的不满,贺兰忿忿然:“我顾了这头,你们就会不满意,我顾了那头,他们又会不满意,我哪还有时间搞自己的音乐!?”人到中年,事业与家庭的重压往往让人迷失自我。家庭的不幸始终在心中挥之不去,工作的重复与细琐又难免不让人心生倦怠,而多年前的梦想仿1弗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事业与家庭两方面都没有让贺兰感受到创造性与价值感,影片真实地将一个中年人的无奈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时,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少女出现在贺兰的生活中,似一道光投射到贺兰灰暗的心境里。这是一个被贺兰挑选出来担任音乐剧女主角的女生。贺兰发现了她的天分。挖掘出她的潜质,并为少女指引出一条遵循内心需要的发展道路。贺兰仿佛在少女身上找回了自己青年时的梦想,而聪明的女孩也发现自己的老师并不仅仅是个教书匠,更是一个充满才情的艺术家。此时,两人在音乐的交流中变得惺惺相惜起来。影片以这样的方式触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师生恋的问题。少女在青春期会把自己的情感需要投射到被自己崇拜的年长的异性那里,能够帮助她们认识自我的教师常常充当着被投射的对象。而这种情感对于一个担负着家庭与工作双重重压的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阵清新的风,诱使他们想要逃离现有的生活状态。当影片中的女孩勇敢地邀请她的老师与他一起离开,一起投身音乐的世界时,贺兰不是没有过动摇。所以当贺兰给女孩脸颊上印上慈父般的一吻并目送女孩离开时观众都松了一口气。影片以理性、保守的价值观为导向让主人公圆满解决了自己中年时面临的一个小小危机,将贺兰的形象刻画得更为成熟而丰满。在这场危机中,贺兰自省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与之相伴的社会职责,随后有效地修复了他与儿子的关系。他组织学生到儿子所在的聋儿学校演出。在这—过程中体现出一个好父亲以及一个好老师的价值。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担负责任,自我牺牲,化解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此时影片的道德教化作用又彰显了出来。
三、步入老年一成功与绝望的矛盾
随着主人公步履略带蹒跚地向我们走来,影片对贺兰的故事的讲述进入了他的晚年。此时的贺兰对工作驾轻就熟,家庭生活也和睦美满。但主人公的目光里并不仅仅包含满足,还包含着审慎的思索,甚至还有一丝淡淡的落寞。埃里克森说人到了老年期体会到生命即将结束,回首往事时,如果感到自己在成年期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才会觉得人格的完善。否则,他们就会感到绝望,感到是无用之 人。荷兰在中学音乐教师这个岗位上一千就是三十年,他把他的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个职业。那么他的选择是否有价值呢?荷兰一定时常做着这样的思考,观众也在做着这样的思考。就在这时,影片给了主人公包括观众一个不小的打击,由于缩减经费,中学音乐课被取消了,象贺兰这样的音乐教师都面临着失去工作这一尴尬局面。这是对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教育政策的真实写照。贺兰为了证明他自身的价值、更为了证明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的价值进行了据理力争,但他的抗争终究还是徒劳。曾经也是他的学生。而现在代表行使这一政策的政府的官员耸耸肩告诉他我们已经尽到了我们最大的努力。贺兰愤而反驳说那你们的最大努力依然不够大。此刻的贺兰灰心失望,难道自己的一生真的什么也没有做过,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吗?贺兰需要一个答案,观众更需要—个答案。
最后影片给了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就当贺兰即将永远离开学校时,他所有的学生给他准备了一个盛大的告别音乐会。稚嫩容貌依稀还在的学生们此时汇聚一堂,簇拥在老师身边。那个过去吹单簧管的红头发女孩,现在的州长告诉贺兰,也告诉所有人:老师不用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用为自己没有实现梦想而遗憾,在座每一位的成长都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老师创作的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故事到这里极尽煽情,高调地尽情宣泄情感,一扫之前观众心中的抑郁。学生们组成交响乐队,首演了贺兰创作的乐曲。那乐曲是激昂高亢的,象洪流般向前涌动。当听到乐曲中还加入了电吉他的声效时,我们相信这无疑是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给老师带来的创作灵感。其实,如果贺兰没有这三十年的教学经历,没有从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乐曲一定是不可能被创作出来的。影片在辉煌而有力的乐曲声结束时嘎然而止,就像贺兰的乐曲一样,影片得到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同样,贺兰的一生也是完满的,虽然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影片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中学教师的故事。但影片的创作人员决不仅仅满足于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叙述。片中有许多美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镜头出现,例如水门事件时的尼克松、访美时摔倒的撒切尔等,这些镜头看似与主人公的生活无关,但当一个越战退伍老兵回到自己的祖国跪下亲吻大地的镜头出现时,她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是由领袖人物主宰的,更是由千千万万平凡的人构成的。尽管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由于贺兰这样的小人物的存在,由于他们优秀的品质与强烈的责任感,社会的缺陷终会得到改善,人类也将不断向前进步,这就是这部影片宣扬的主旋律。
以清晰而坚定的价值观为创作导向,以丰富而又真诚的内容构成叙事线索。象组织交响乐章一样安排电影的整体结构,《贺兰先生的乐章》就是这样一部质朴而不花哨的电影。却得到了观众的广泛热爱。以平凡人为主角。揭示平凡人并不平庸的精神状态。宣扬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价值观,这是此类为普通人立传的电影成功的法宝。
[关键词]同一性 教师 价值观
《贺兰先生的乐章》(Mr.Holland’s Opus)是1996年出品的一部美国电影。这部影片以严谨、保守的叙事风格完成了对一个中学音乐教师成长经历的讲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说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自我不断完善以解决同一性危机的过程,影片中音乐教师贺兰的一生就是解释这个过程的鲜活的范例。
一、进入成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片中主人公贺兰有着自己的梦想与抱负,那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然而。迫于经济的压力,贺兰必须先找到一份能够养家的工作,就这样,贺兰心不甘情不愿地开始了他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生涯。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身份的转变(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是社会对青年人普遍的要求。当青年人进八这些社会角色后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从此就可以独立地在社会中生存。贺兰当上音乐教师这一过程代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最初走上工作岗位的真实状态一遵从社会与家庭对其提出的要求,然而现状与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并不一致。
带着权益的心态走进课堂,贺兰的表现实在不能让人满意。照本宣科的讲解、毫无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哈欠连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惨不忍睹的试卷和女校长洞察秋毫的责问让贺兰意识到自己敷衍式的工作态度是作为教师的失职。而儿子的降生让他再也没有理由为了自己的梦想推卸为人夫、为人父以及为人师的责任,于是,用尽心思,挖掘学生们内心的渴望。从摇滚乐入手,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了音乐。当学生们欣喜地发现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时,贺兰也终于发现了他这份工作的价值。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在舞台上、在聚光灯下的辉煌,贺兰在每日的点点滴滴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虽然与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并不一致,但贺兰小心翼翼收藏起自己的梦想,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扎扎实实地向前进了。
二、中年生活——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中年人面临创造感与停滞感的两难境地。创造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拥有父母身份以及大多数我们认为富有创造力的事情。我们的主人公贺兰在步八中年后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他启发那位长了一头晚霞一般秀发的女孩欣赏生活、欣赏自己,使之终于吹奏出了充满情感的乐声,他千方百计,费尽心思,使那位毫无乐感的黑人男孩骄傲地演奏起架子鼓:而在这位黑人男孩殉国后的葬礼上,他又让另一位天资聪颖的白人男孩学会了悲悯与宽容。贺兰在他的学生面前从不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着深切的关爱,因此他总是智慧地,富于创造性地给予学生及时而必要的指引。贺兰已经深深爱上了他的这份职业,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像一盏明灯为学生的成长照亮来路。
通过这一个个的事件,影片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而又令人信服的道德标杆。贺兰先生的事业逐步走向正规,他也成为了一个学生爱戴,众人赏识的优秀教师。女校长在退休前送给他的分别礼物“指南针”是对他职业生涯最大的肯定。可是人生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计划而行,命运女神常常送来一些意料之外的苦酒让我们默默饮下。当得知儿子是先天聋哑时,视音乐为生命的贺兰所感受到的绝望与痛苦不是寻常人能够体会的。此时影片中出现给学生们上音乐欣赏课的贺兰,背景音乐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伴随着乐句的慢慢推进。贺兰的悲痛在一点点堆积。此时采用这个乐章最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心境一寂寞而悲凉。寂寞在于茫茫人海中为何偏要挑选他的儿子承受这种不幸,悲凉在于他的儿子将永无可能体会音乐给他带来的千般感受。最后一个学生发问“可是老师,贝多芬耳聋怎么能够作曲?”这时镜头慢慢向贺兰的眼睛推进。贺兰努力抑制住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说道,“因为他不是天生就聋”。此时此刻,音乐把主人公的无尽情感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由于缺乏与儿子沟通的有效手段(他的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生疏的手语在表达意思时总是驴唇不对马嘴),他与儿子日渐疏远。面对妻子的不满,贺兰忿忿然:“我顾了这头,你们就会不满意,我顾了那头,他们又会不满意,我哪还有时间搞自己的音乐!?”人到中年,事业与家庭的重压往往让人迷失自我。家庭的不幸始终在心中挥之不去,工作的重复与细琐又难免不让人心生倦怠,而多年前的梦想仿1弗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事业与家庭两方面都没有让贺兰感受到创造性与价值感,影片真实地将一个中年人的无奈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时,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少女出现在贺兰的生活中,似一道光投射到贺兰灰暗的心境里。这是一个被贺兰挑选出来担任音乐剧女主角的女生。贺兰发现了她的天分。挖掘出她的潜质,并为少女指引出一条遵循内心需要的发展道路。贺兰仿佛在少女身上找回了自己青年时的梦想,而聪明的女孩也发现自己的老师并不仅仅是个教书匠,更是一个充满才情的艺术家。此时,两人在音乐的交流中变得惺惺相惜起来。影片以这样的方式触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师生恋的问题。少女在青春期会把自己的情感需要投射到被自己崇拜的年长的异性那里,能够帮助她们认识自我的教师常常充当着被投射的对象。而这种情感对于一个担负着家庭与工作双重重压的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阵清新的风,诱使他们想要逃离现有的生活状态。当影片中的女孩勇敢地邀请她的老师与他一起离开,一起投身音乐的世界时,贺兰不是没有过动摇。所以当贺兰给女孩脸颊上印上慈父般的一吻并目送女孩离开时观众都松了一口气。影片以理性、保守的价值观为导向让主人公圆满解决了自己中年时面临的一个小小危机,将贺兰的形象刻画得更为成熟而丰满。在这场危机中,贺兰自省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与之相伴的社会职责,随后有效地修复了他与儿子的关系。他组织学生到儿子所在的聋儿学校演出。在这—过程中体现出一个好父亲以及一个好老师的价值。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担负责任,自我牺牲,化解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此时影片的道德教化作用又彰显了出来。
三、步入老年一成功与绝望的矛盾
随着主人公步履略带蹒跚地向我们走来,影片对贺兰的故事的讲述进入了他的晚年。此时的贺兰对工作驾轻就熟,家庭生活也和睦美满。但主人公的目光里并不仅仅包含满足,还包含着审慎的思索,甚至还有一丝淡淡的落寞。埃里克森说人到了老年期体会到生命即将结束,回首往事时,如果感到自己在成年期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才会觉得人格的完善。否则,他们就会感到绝望,感到是无用之 人。荷兰在中学音乐教师这个岗位上一千就是三十年,他把他的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个职业。那么他的选择是否有价值呢?荷兰一定时常做着这样的思考,观众也在做着这样的思考。就在这时,影片给了主人公包括观众一个不小的打击,由于缩减经费,中学音乐课被取消了,象贺兰这样的音乐教师都面临着失去工作这一尴尬局面。这是对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教育政策的真实写照。贺兰为了证明他自身的价值、更为了证明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的价值进行了据理力争,但他的抗争终究还是徒劳。曾经也是他的学生。而现在代表行使这一政策的政府的官员耸耸肩告诉他我们已经尽到了我们最大的努力。贺兰愤而反驳说那你们的最大努力依然不够大。此刻的贺兰灰心失望,难道自己的一生真的什么也没有做过,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吗?贺兰需要一个答案,观众更需要—个答案。
最后影片给了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就当贺兰即将永远离开学校时,他所有的学生给他准备了一个盛大的告别音乐会。稚嫩容貌依稀还在的学生们此时汇聚一堂,簇拥在老师身边。那个过去吹单簧管的红头发女孩,现在的州长告诉贺兰,也告诉所有人:老师不用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用为自己没有实现梦想而遗憾,在座每一位的成长都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老师创作的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故事到这里极尽煽情,高调地尽情宣泄情感,一扫之前观众心中的抑郁。学生们组成交响乐队,首演了贺兰创作的乐曲。那乐曲是激昂高亢的,象洪流般向前涌动。当听到乐曲中还加入了电吉他的声效时,我们相信这无疑是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给老师带来的创作灵感。其实,如果贺兰没有这三十年的教学经历,没有从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乐曲一定是不可能被创作出来的。影片在辉煌而有力的乐曲声结束时嘎然而止,就像贺兰的乐曲一样,影片得到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同样,贺兰的一生也是完满的,虽然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影片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中学教师的故事。但影片的创作人员决不仅仅满足于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叙述。片中有许多美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镜头出现,例如水门事件时的尼克松、访美时摔倒的撒切尔等,这些镜头看似与主人公的生活无关,但当一个越战退伍老兵回到自己的祖国跪下亲吻大地的镜头出现时,她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是由领袖人物主宰的,更是由千千万万平凡的人构成的。尽管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由于贺兰这样的小人物的存在,由于他们优秀的品质与强烈的责任感,社会的缺陷终会得到改善,人类也将不断向前进步,这就是这部影片宣扬的主旋律。
以清晰而坚定的价值观为创作导向,以丰富而又真诚的内容构成叙事线索。象组织交响乐章一样安排电影的整体结构,《贺兰先生的乐章》就是这样一部质朴而不花哨的电影。却得到了观众的广泛热爱。以平凡人为主角。揭示平凡人并不平庸的精神状态。宣扬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价值观,这是此类为普通人立传的电影成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