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 夕阳为何难红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王勇
  本期嘉宾:王习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西部农村研究中心主任)
  徐志军(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镇长)
  马水良(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界首村党支部书记)
  
  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但是一项针对全国10401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调查显示,不少老人却是晚景凄凉,令人心酸。
  这项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开小型座谈会和入户实地察看等方式,对全国31个省份的46个县(市、区)72个村的10401名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自然情况、居住、饮食、衣着、生活设施、医疗、经济收入、劳动和生活自理、儿女尽孝、精神状态和娱乐等10大项55个小项的内容。
  调查显示,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其中三餐不保的占5%,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的人无替换衣服,67%的人小病吃不起药,86%的人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
  这些老人的人均年收入(含粮、菜)为650元,85%的人要自己干农活,97%的人自己做家务。调查员还发现,在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8%的人精神状态良好,22%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或者聊天。
  与之相对的是,儿女的生活水平要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很多子女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
  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现象是,调查发现,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有的人虽然与父母住在一起,但一年也说不上一句话;有的儿女一年才去父母家看望一次,留下几元钱,其他的就不管不问了。
  在农村,调查员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对象,只是因为儿女不尽孝,他们才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况甚至不如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
  本期我们村官茶楼关注的话题就是——农村老年人:夕阳为何难红?
  
  “老年人就是对象,对象就是任务”, 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
  
  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是一座拥有1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是古代中国历史名人史学家马端临,文学、史学家马
  廷鸾的故里,素有“文章结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物华商贾之乡”的美称。众埠镇界首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诞生地,属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村共1350户,5608人口,其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444人,占村总人口的7.5%。近年来,在上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众埠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党支部的关心支持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以产业为支撑,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重点,扎实做好老年体协工作,营造了一个发展老年产业,振兴老体事业,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良好氛围。
  《村官》:村里老年人生活的现状怎么样?
  马水良:我们村的老体协成立于2002年3月,下设9个老体协小组。为了让老年人走上以老养老、以老促老的路子,着力发展了“三大产业”:一是种植业。耕种农田18亩,年纯收入5000余元;二是养殖业。我们村委会提供的1座水库和4口水塘全部用来养鱼,养殖水面100余亩,年纯收入13000余元,如此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为老年人提供了娱乐场所;三是服务业。开了一家敬老商店,购置了24桌碗盘出租给村民办红、白喜事,年收入2000余元。在壮大村老体协的同时,还支持鼓励组老年体协小组创办经济实体,目前各老年体协小组都有600-1000元不等的收入,这为开展各项老年活动,添置活动设备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村官》:村里是怎样开展老年人活动的?
  马水良:为让老年人有场所活动,我们将建筑面积100余平方米的原民兵俱乐部装修一新,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并多方筹资15000元为老年人活动中心添置了彩电、锣鼓、象棋、麻将、乒乓球桌等活动设施,同时还聘请了两位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长期住在活动中心,负责打扫卫生、保护设施、烧水添茶,热心接待前来活动的老年人,使之成为老年人的第二个“家”。由于老年人居住分散,信息不灵,身体和家庭条件差异较大,以前老年人活动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既达不到活动效果,又挫伤了老年人参与活动的兴趣。为确保老年人有序活动,我们主要抓好了“两大块”:一方面,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市镇老龄机构组织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我们每次都派人参加,并租车接送,安排住宿,让他们高兴参与,安心比赛;另一方面,认真组织开展健身文体活动,每年都举行乒乓球、象棋、钩鱼、麻将等文体活动比赛,激发老年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目前全村广大老年人都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尤其是健步万里行活动,深得老年人青睐,全村共有140余人参加,掀起了老年人活动的热潮。为提高活动效果,我们着力在宣传和培训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老年人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老年人掌握活动技能,提高活动本领。如去年我们举办了秧歌舞、健身操等项培训班,使广大老年人都能掌握1-2项文体活动技能。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力增强了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使广大老年人又有“第二春”的感觉。
  《村官》:在组织老年人活动方面,村里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
  马水良: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老年人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健康快乐。这其中主要有三点,一是服务对象社会化。始终把为老年人服务作为协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老年人就是对象,对象就是任务”的原则,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走访慰问贫困和高龄老人,关心照顾单独生活老人,近年共走访慰问贫困和高龄老人30余人,帮78户单独生活老人签订了赡养协议书,为162名老年人办理了社会敬老优待证,组织360余名老年人参加了各项文体活动,全村老年人服务面达100%。二是服务内容多元化。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积极的老龄化”。我们为老年人的服务面力求广,对老年人生活上的难处,精神上的苦恼,医疗保健上的难题,养老上的问题等,协会都想方设法为其解决。近年,在服务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聘请有关医疗专家,进行心理咨询、诊断和指导;举办各种球类、棋类、书画、田径、文艺、知识竞赛;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如万里健步行、旅游参观等;开展帮贫扶困活动,救助困难老人等等。三是服务方式科学化。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加紧培训了一批指导员、辅导员等业务骨干,向老年人传授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为他们创造科学的健身环境,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其锻炼效益,从而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之家。
  
  以“老有所乐重在文体活动”为工作宗旨
  
  众埠镇拥有8.1万余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6482人,占总人口的8.1%。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众埠镇早在1998年成立了老龄委。全镇32个村委会均成立了村老龄分会和老体协会。近年来,众埠镇在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心”工作方针的基础上,老龄工作重在“六个有”即:有党政领导负责,有老龄专用办公室,有专职人员工作,有老龄工作各项制度,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有老年人活动经费来源。同时,镇机关还成立了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使每个老干部有政治学习场所,有“活动之家”的温暖,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老党员的模范作用。
  《村官》:为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镇里采取了哪些措施?
  徐志军:一是采取签订赡养老年人协议书同党和国家惠民利民政策相结合,同老年人子女的家庭生活水平相结合与化解老年人与家庭子女之间矛盾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先后为202户单独生活的老年人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二是扎实做好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尤其是对执行计划生育的纯女户实行镇政府支持、奖励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办理了养老保险。三是关注老年人特殊群体,兴建和办好敬老院,对全镇296名孤寡老人由三所中心敬老院供养82名,年供养金在1000元以上,由村委五保供养214名,年供养金在700元以上。四是对因病因灾因残的496名特困老年人予以常年定补救助,对56名“三无”老年人,每月发给130元低保金。五是为全镇60岁以上的1705名老年人办理了社会的敬老优待证,为16名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发放每月30元的高龄优待金。六是镇政府确保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干部退休金。同时,坚持逢年过节走访看望高龄老人,坚持老年人红喜事有人去庆贺,白喜事有人去悼念,生病求医有人去看望,为老年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村官》 :老年人生活中不光是要解决他们的物质生活问题,还要注意他们的精神问题,镇里在这方面有些什么举措呢?
  徐志军:为了让老年人能在人生晚年老有所乐,我们采取镇政府挤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镇机关干部、中小学校教师自愿捐一点,争取上级资助一点的工作方法,兴建了一幢投资近50万元,全省一流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综合大楼,在镇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影响下,各村组也纷纷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目前,已有32个村委会成立了老年人活动之家,开办了老年学校,其中经济条件好的界首村、叶家村、尚田村湾头村还专为老年人开办了图书室、电视室等活动场所。
  另外,我们以“老有所乐重在文体活动”为工作宗旨,一是建立了镇村老年人体协组织,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文体活动。主要活动项目有健步万里行、麻将、钓鱼、乒乓球、象棋等,目前全镇32个村都建有老年人体育协会,健全了制度,规范了管理,有序开展了老年人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使老年人不仅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陶冶了情操,而且还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二是积极支持老年人参加上级举办的老年体育活动,镇政府每次都用公车负责接送,让老年人高高兴兴去参与,开开心心把家回。三是认真组织开展每年重阳节活动。各村组织老年人欢度佳节,吃敬老饭。2005年九九重阳节,该镇举行首次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参会老年人多达1000余人。同时,还开展了“三奖”评比活动,表彰敬老好儿女多样奖83名,老有所为奉献奖9名,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11名,并评出了6个重视老龄工作先进集体。
  《村官》:“老有所为”已成为老年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镇里为老年人提供这样的机会了吗?
  徐志军:我们在工作中努力转变老年人三种观念,增强老年人三种意识。即转变单纯追求生活安定的观点,增强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意识;转变“重养轻为”消极养老的观念,增强“以为养老,养为结合”的积极养老意识;转变老而无用的自卑观念,增强开拓进取意识。同时,还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老教师、老医生和老人大代表、老政协代表的“八老”作用,深入开展政治宣传演讲员、革命精神传播员、校外辅导员、校内宣讲员、法制宣传员、邻居和睦调纠员、科技兴农示范员、致富信息传递员、技术联络员、模范带头老党员等“十大员”的老年人比赛活动,激发广大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热情。
  同时,我们常年坚持发挥老年人形象好、经验丰富的特点,切实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发挥老年人工作细心、掌握同龄人心理的特点和优势做好老年人赡养纠纷工作;发挥老年人威信高、办事公正、大局意识强的优势,做好信访工作;发挥老年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优势,发展农村经济。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镇老年人调解各类纠纷矛盾300余起,大大维护了农村稳定。
  
  要保障老人福利,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支部、村委会的作用。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一亿四千五百万,占人口的11%,其中9000万生活在农村。估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的数字将增加到4亿左右,然而有九成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毫无保障。现在的农村老人,大多是计划生育实行之前组建家庭的,通常有多个子女,大都经历过艰难岁月。可到了晚年,不少人还要忍受孤独寂寞之苦、照看孙辈之累,甚至是维持生计之难,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词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社会每一分子尤其是老人的儿女,要时时处处多为农村老人着想。
  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龄事业发展与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据专家测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在此之前,必须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老龄事业的发展,否则,在2030年前后,老龄问题将会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最大隐患。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福利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可是,时下一些人对待老龄事业的态度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然而,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老龄事业不是别人的事业,是和每个人的福祉息息相关的事业,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所言:“我们现在为老年人所做的一切,最大的受益者是未来的老年人,也即现在在位的我们。”
  《村官》:您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中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
  王习明:就中国农村的现实来说,老人福利大体来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医需求;二是非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家庭内部,自己的特殊需要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自己能得到子女和孙子的日常照料和经常关心,自己在第三代教育和家庭建设方面有建议权,其大多数善意的建议能得到子女的尊重;其次在村庄内部的日常生活中,老人能得到年轻人的尊重,在婚丧事的安排、分家及纠纷的调解方面,年轻人能尊重老人的权威;第三在村庄治理方面,老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最后是在文化娱乐活动方面,老人能体现自己的生存意义,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人人都能够在闲暇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态,农村老人习惯于节俭生活,对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医并没太高要求,我国一直将赡养老人视为美德,国家法律也对老人物质需求的保障更有力,因此,农村老人物质层面的福利大多能得到保障。目前,老人福利中保障最弱的是非物质层面的,老人最看重的也是子女的尊重关心、社会的重视照顾、老人间的交流慰藉。
  《村官》: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人福利是建立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的。您觉得这种福利模式有哪些优点和缺陷?
  王习明: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抵御生活风险的社会机制,实际上是通过代际之间的收入转移支付来实现的,是一种非正规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如下一些优势:首先是成本低,体现出代际的互惠性。一方面老年人在家庭中受到子女或其他亲属的赡养,另一方面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子女一代也能从老年人那里得到帮助,老年人可以对家庭生活做出很大贡献,如料理家务、照看和教育第三代。其次是适应性强,家庭成员最了解老人的情况和需要,能针对每一个偶然事件及时采取措施。第三是家庭养老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最后是家庭养老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家庭养老作为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
  但是,我国目前农村的家庭养老对老人福利的保障还存在缺陷:一是农村家庭的保障能力有限且不稳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强大而稳定的养老能力;二是家庭养老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有足够的养老意愿。前者需要建立配套的完善的社会(包括国家或社区)保障制度,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这必须由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统筹安排;后者需要营造强大的养老、敬老公共舆论,以便使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无法承受不养老所导致的谴责和制裁,从而能自觉自愿养老,农村基层组织可在这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村官》: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农村老年人福利中的非物质层面的问题和家庭养老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呢?
  王习明:老人福利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凝聚、家庭延续和个人未来。传统中国的老人福利虽然建立在家庭养老方式上,但家庭养老并不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由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作支撑的。因此,要保障老人福利,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支部、村委会的作用。村干部与村民生活在一起,最了解农村老人的情况,处理老人问题最及时最有效。他们可通过组织村民评比,来表彰孝顺子媳、批评不孝行为,引导舆论;还可通过走访,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调解涉老纠纷和制裁不履行养老责任的家庭成员。
  当然,仅仅靠现有的村支部、村委会是无法满足老人的福利需求的,还必须成立老人自己的组织——老年协会。老年协会的主要职能应该是通过开展适合老人身心健康并为老人喜欢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能够开展自己活动和相互沟通的场所,消除寂寞、解决精神慰藉问题,并创造一个关心老人尊重老人的社会氛围;通过老人间的互助解决青壮年外出后老人的日常照顾问题;提高老人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掘本社区的各种资源,依靠社区内部的力量来产生适合本社区的福利,弥补国家在福利安排上的不足。农村老年协会建设得好,更能吸引城镇退休人员回村定居,提高他们的福利:一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田园生活最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天冷时可以到户外晒太阳,或坐在炉子旁烤火,天热时可以在村荫下或小河边纳凉,还可从务农中享受种种乐趣。实际上,现在老年人在农村定居相对于城镇来说的最大好处是,能享受田园生活和亲密而和谐的邻里关系。二是可以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据测算,城市人口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三是可让他们在安排婚丧事、调解邻里纠纷、从事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县乡村都应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每年都应该在中国传统节日、农闲时间组织村民自编自演节目,并加强引导和管理,以便用普通群众都能参与都喜欢参与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下期话题预告:外嫁女的尴尬
其他文献
百家姓氏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虽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別。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 “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 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
期刊
万福民简历  1948年生,辽宁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任海城县医药公司团支部书记;1972年任海城县商业局团委书记;1974年任海城县商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82年任海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88年任海城市委常委、副市长;1990年任海城市委副书记 市长;1995年任海城市委书记;1998年任鞍山市委常委、副市长;2000年任省乡企局党组书记、局长;2001年任省农业厅党组书记、
期刊
“一个称职的村官,必须首先做到不拿村里一根线,不沾老百姓一分钱,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句直白而朴实的话语出自任丘市青塔乡天门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淑琴的口。李淑琴是这么说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自她上任之后的短短时间内,在村两委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风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村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初见李淑琴,言谈举止让记者感到她的憨厚
期刊
吴乃明成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最亮的那颗星!2006年12月14日,《泉州晚报》报道了此事,多家媒体也开始跟进报道。一时之间,吴乃明成了新闻人物。“孝亲敬老之星”的评选是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老龄委、全国妇联等五部委联合举办,每两年在全国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中评选一次。这次,鲤城区浮桥街道坂头社区的吴乃明名列首位。  难以想象,获此殊荣的是一位农民企业家,但吴乃明觉得他首先是一个民选的村
期刊
宋青莲是太原市中涧河乡西岭村的养殖专业户,从16岁开始养羊,至今已有28年的养殖经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妇女,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和艰辛努力,使她的养殖业越办越好,成功组建太原市青莲养殖有限公司,宋青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羊毛女将”。与此同时,宋青莲被杏花岭区人民政府评为特级劳模,太原市科技局、农业局评为示范养殖户,杏花岭区评为“小尾寒羊”养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少女无缘读书梦无情现实催奋进  
期刊
鸡是飞不高的,可安岭村的“蓝天飞鸡”却带动了整个山村的起飞……  “种点菜、打点粮,农时忙一忙、农闲晒太阳”,陆国明一直过着和普通村民一样的山村生活。安岭村位于福建雄江西北部,山高路远、信息闭塞。不仅经济落后,村集体更是几乎瘫痪。面对一潭死水般的山村,陆国明并不甘于平凡,他下定决心,要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大山!1996年,他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列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初到广东
期刊
农村信用社发展基础在于农村、服务项目是农业、服务对象是农民。“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用社要发展,优势在于“三农”,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进一步改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服务海西新农村建设,实现自身与“三农”又好又快共同发展,福建长泰县农村信用社着重打造“三个立足点”。  立足县域 农村信用社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发
期刊
山阴县北周庄镇地处县城最北端,全镇21个行政村,18742口人,是山阴县最大的集镇之一。208国道、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木瓜河横贯东西,发展农业条件优越。西部坡区蕴藏着国内极其宝贵的氢钙石和丰富的石灰岩。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1元,是山阴县北部乡镇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的重镇。  为加快北周庄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今年以来,北周庄镇党委、镇政
期刊
自2007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含山县为了巩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在全县村干部中开展述职评议工作,全县96个村21个社区的干部由原来667人减少到515人,村干部由原来的每村均六人减少为四人,共精减分流村干部152人,此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认可。    让农民参与监督    3月27日,安徽省含山县陶厂镇官塘村村委会里坐满了人,70多名村民代表正在认真听5位村干部述职。村党总支书记林翠兰率先述
期刊
李仁荣:安徽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村支书  让党员形象“亮”起来    六衖村位于含山县西北部,全村“九山十八洼,洼洼有人家”,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思路狭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  李仁荣于2004年2月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不仅明白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带领全村干群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更懂得在基层工作中,党员所起的带头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上任后,他首先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