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来了。《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文。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人文”的作用是教化人、改造人、成就人。在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从观察的教育状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和人文素养较差,他们思想偏激、道德失范、行为粗野、浮躁虚荣,缺乏热心、爱心、恒心和耐心,以至于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是完全失效的教学,因为它失去了文化的内涵,失去了人文,失去了情感与智慧。因此,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历史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为己任,是具有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特殊教育功能的。所以在肩负起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
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把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于课堂上,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才能担负起实施新课程的职责,才能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因此,深厚广博的学识是人文教师的内在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能很好地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教师,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话、敬其人。
二、依托历史教材,寻找挖掘人文教育的素材
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加强人文主义精神,首先就要看得起自己民族的好东西,而历史书就是我们最好的资料。如孔子的思想、唐代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至今不是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吗?同时历史人物对于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挖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人生提供借鉴。如讲到南宋的文天祥,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宁死不屈的意志,这种高尚的气节是中学生应该学习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理解力。李大钊曾说:“学历史即学做人。”可见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进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三、联系现实社会问题,提升人文教育的价值
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只是记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多的是这些事和人使你感悟到了什么。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历史教师更要引导好学生改变过去传统的阶级史观,以现代的文明史观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文明的起源,了解西方文化传统,更好地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融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胸怀,从而使学生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同时,他们有了自信开放的世界意识,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四、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在人文精神下,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民主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倾向,鼓励学生对历史有独立见解,敢于质疑,让他们的自信和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能将物化的知识转变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人格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的教师与教学思想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思想要变,教学观念也要变。当在中学讲台上站的都是很有知识和人文修养的教师时,中学课堂成为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沃土就不再是一种理想和奢望了。
(责任编辑庞丹丹)
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把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于课堂上,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才能担负起实施新课程的职责,才能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因此,深厚广博的学识是人文教师的内在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能很好地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教师,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话、敬其人。
二、依托历史教材,寻找挖掘人文教育的素材
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加强人文主义精神,首先就要看得起自己民族的好东西,而历史书就是我们最好的资料。如孔子的思想、唐代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至今不是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吗?同时历史人物对于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挖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人生提供借鉴。如讲到南宋的文天祥,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宁死不屈的意志,这种高尚的气节是中学生应该学习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理解力。李大钊曾说:“学历史即学做人。”可见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进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三、联系现实社会问题,提升人文教育的价值
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只是记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多的是这些事和人使你感悟到了什么。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历史教师更要引导好学生改变过去传统的阶级史观,以现代的文明史观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文明的起源,了解西方文化传统,更好地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融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胸怀,从而使学生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同时,他们有了自信开放的世界意识,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四、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在人文精神下,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民主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倾向,鼓励学生对历史有独立见解,敢于质疑,让他们的自信和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能将物化的知识转变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人格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的教师与教学思想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思想要变,教学观念也要变。当在中学讲台上站的都是很有知识和人文修养的教师时,中学课堂成为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沃土就不再是一种理想和奢望了。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