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健康快乐的生活;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何不从现在开始,面对孩子的质疑,多表扬鼓励,小心地呵护,善于引导,有意识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 动感 课堂 案例
在目前这种教育形势下,“动感”的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苏霍姆林斯基在《帕雷什夫学校》一书中这样写道:“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体现自己的特长,发展其良好的个性。”他还强调:“掌握所有学科的深刻的基础知识与发展一门学科或一门知识上的特殊兴趣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
一、教学案例一
这是一节作文改写课,要求把一首《我给奶奶送阳光》(苏教版第10册)的小诗改写成记叙文。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交流,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比如:读了“阳光洒满天地间”,应该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景象……但收效甚微。
突然,一位平时特别爱表演的女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可以表演吗?”表演作文?我愣了一下,随即一想,这个建议还真不错呢,让学生们借助表演,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一听表演,同学们来了兴趣,于是各小组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状态,每个同学都投入到了愉快的表演中,他们一边演一边揣摩书本上给予的语言文字,一边演一边修改讨论,好不热闹!
一小组上台表演,下面的同学看得别提多认真了,表演一结束,马上小手林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评价。这个说:“小孙女发现阳光不见了应该很失望才对。”那个说:“金色的阳光洒满天地间,我想景色一定很美。小女孩看到了碧绿的小草,看到了翠绿的山峦,看到了清清的小河,享受着这美好的景象,应该很快乐的。”“还有,当微风吹过小河上泛起层层涟漪,就像亲爱的奶奶脸上的皱纹,小女孩不禁想起奶奶卧病在床,无法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于是就想把阳光兜回家,和奶奶一起分享。我觉得这里小女孩可以自言自语。”“奶奶说话时应该既是有气无力的,因为她生病了,但是又是很慈祥的,而且还很欣慰,因为奶奶看到活泼的小孙女,病就没那么痛苦了。”“我建议演奶奶的同学应该摸摸孙女的头,这样更显得奶奶的慈爱”……我惊讶了,学生们说得多精彩,体会得多深刻啊!
教学反思: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当你在课堂上正为某个知识重点、难点焦头烂额时,学生自发的吹来“东风”,教师如果能够巧借“东风”,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堂课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拒绝学生送来的“及时雨”,才使得课堂上的思维的火花竞相喷射。我们看到,课堂上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需要大家补充增加的地方,学生通过同伴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情不自禁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我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
二、教学案例二
一次执教公开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林冲的性格特点。突然一个孩子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林冲戴了木枷,怎么可以拿棒呢?”灵机一动,我巧妙地把“球”又踢给了学生,而且不露声色。“哦,你学习真细致,也很会动脑筋,敢于提出新问题。那,我们还是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可我倒开始着急起来:他们这样不着边际地讨论下去,这教学任务怎么完得成?而且,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吗?管他怎么拿的呢?
学生可没有这样想,他们的回答还很精彩。
生1:“我认为林冲武艺高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随意用脚一挑就行了,哪用得着用手啊!”哈哈,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是不同凡响。
生2:“啊,老师,我觉得林冲还是从地上拿的棒,因为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说。’他肯定是从地上拿的。”
生3:“我补充,从图上看,林冲是从地上拿的,他戴的木枷就是那种套在头上的,手被锁住,但还可以动的那种。”
生4:“还有,我觉得林冲也不是那种很张扬的人,他是不会神气地用脚一挑,显示自己的能耐的。因为书上写的是‘只好拿起一条棒’,可想而知,林冲多么谦虚,他是忍无可忍,才和洪教头较量的……”
……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林冲的性格特点,大家分析得十分透彻!读书就要这样,细细研究感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继续来学习研究……”这时才点到我们又预设的教学方案上来……(我由衷地感慨:多么精彩的生成啊!)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的意外生成,教者应该冷静地、智慧地、巧妙地引领孩子,让孩子们深入语言文字,自己探究研讨,寻找答案,真正地得到感悟。我想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阅读;是文本、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真正“对话”、心灵碰撞;是真正地学语文,爱语文……
这则案例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上遇到意外生成,我们要多一份宽容等待,让孩子会质疑;多一份智慧引领,让孩子会思考;多一份表扬鼓励,让孩子会学习。多数的公开课上,即使生成了,教者为了完整完美的教学过程,因此也是蜻蜓点水,点到而已,不能让孩子尽兴。长此以往,孩子就显得被动,只会应答,而不会质疑,没有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宽容等待,让孩子说,让孩子想,让孩子充分表达……对孩子意外生成的问题,如何解答,怎样研究,学得生动有趣等等,教师都要迅速做出抉择、引领,让孩子与文本、老师生动地对话,这样,才学得更加生动有效。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精彩!
关键词 动感 课堂 案例
在目前这种教育形势下,“动感”的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苏霍姆林斯基在《帕雷什夫学校》一书中这样写道:“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体现自己的特长,发展其良好的个性。”他还强调:“掌握所有学科的深刻的基础知识与发展一门学科或一门知识上的特殊兴趣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
一、教学案例一
这是一节作文改写课,要求把一首《我给奶奶送阳光》(苏教版第10册)的小诗改写成记叙文。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交流,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比如:读了“阳光洒满天地间”,应该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景象……但收效甚微。
突然,一位平时特别爱表演的女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可以表演吗?”表演作文?我愣了一下,随即一想,这个建议还真不错呢,让学生们借助表演,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一听表演,同学们来了兴趣,于是各小组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状态,每个同学都投入到了愉快的表演中,他们一边演一边揣摩书本上给予的语言文字,一边演一边修改讨论,好不热闹!
一小组上台表演,下面的同学看得别提多认真了,表演一结束,马上小手林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评价。这个说:“小孙女发现阳光不见了应该很失望才对。”那个说:“金色的阳光洒满天地间,我想景色一定很美。小女孩看到了碧绿的小草,看到了翠绿的山峦,看到了清清的小河,享受着这美好的景象,应该很快乐的。”“还有,当微风吹过小河上泛起层层涟漪,就像亲爱的奶奶脸上的皱纹,小女孩不禁想起奶奶卧病在床,无法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于是就想把阳光兜回家,和奶奶一起分享。我觉得这里小女孩可以自言自语。”“奶奶说话时应该既是有气无力的,因为她生病了,但是又是很慈祥的,而且还很欣慰,因为奶奶看到活泼的小孙女,病就没那么痛苦了。”“我建议演奶奶的同学应该摸摸孙女的头,这样更显得奶奶的慈爱”……我惊讶了,学生们说得多精彩,体会得多深刻啊!
教学反思: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当你在课堂上正为某个知识重点、难点焦头烂额时,学生自发的吹来“东风”,教师如果能够巧借“东风”,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堂课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拒绝学生送来的“及时雨”,才使得课堂上的思维的火花竞相喷射。我们看到,课堂上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需要大家补充增加的地方,学生通过同伴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情不自禁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我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
二、教学案例二
一次执教公开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林冲的性格特点。突然一个孩子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林冲戴了木枷,怎么可以拿棒呢?”灵机一动,我巧妙地把“球”又踢给了学生,而且不露声色。“哦,你学习真细致,也很会动脑筋,敢于提出新问题。那,我们还是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可我倒开始着急起来:他们这样不着边际地讨论下去,这教学任务怎么完得成?而且,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吗?管他怎么拿的呢?
学生可没有这样想,他们的回答还很精彩。
生1:“我认为林冲武艺高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随意用脚一挑就行了,哪用得着用手啊!”哈哈,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是不同凡响。
生2:“啊,老师,我觉得林冲还是从地上拿的棒,因为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说。’他肯定是从地上拿的。”
生3:“我补充,从图上看,林冲是从地上拿的,他戴的木枷就是那种套在头上的,手被锁住,但还可以动的那种。”
生4:“还有,我觉得林冲也不是那种很张扬的人,他是不会神气地用脚一挑,显示自己的能耐的。因为书上写的是‘只好拿起一条棒’,可想而知,林冲多么谦虚,他是忍无可忍,才和洪教头较量的……”
……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林冲的性格特点,大家分析得十分透彻!读书就要这样,细细研究感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继续来学习研究……”这时才点到我们又预设的教学方案上来……(我由衷地感慨:多么精彩的生成啊!)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的意外生成,教者应该冷静地、智慧地、巧妙地引领孩子,让孩子们深入语言文字,自己探究研讨,寻找答案,真正地得到感悟。我想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阅读;是文本、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真正“对话”、心灵碰撞;是真正地学语文,爱语文……
这则案例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上遇到意外生成,我们要多一份宽容等待,让孩子会质疑;多一份智慧引领,让孩子会思考;多一份表扬鼓励,让孩子会学习。多数的公开课上,即使生成了,教者为了完整完美的教学过程,因此也是蜻蜓点水,点到而已,不能让孩子尽兴。长此以往,孩子就显得被动,只会应答,而不会质疑,没有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宽容等待,让孩子说,让孩子想,让孩子充分表达……对孩子意外生成的问题,如何解答,怎样研究,学得生动有趣等等,教师都要迅速做出抉择、引领,让孩子与文本、老师生动地对话,这样,才学得更加生动有效。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