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不断减轻,小学生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导致小学生对电脑、电视、手机过于迷恋,个别学生小小年纪已成“眼镜先生”。怎样让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应对的一个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外作业,不失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探索出“说、画、想、问、查、做”六字作业设计法。
一、“说”口语表达训练
让学生学会复述课文内容,是语言训练的一大途径。学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说给家长或邻居听,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将课文里的词汇、句式存储到自己的头脑中,经过训练,积累的词汇越来越多,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例如:《纸船和风筝》、《乌鸦喝水》等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口述给父母听,并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这样对复述课文越来越感兴趣。不经意间,课文的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二、“画”展开想象翅膀
低年级学生较善于形象思维,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学后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例如:学完《画家乡》一课,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把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用图画表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筛选,在班上展示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想像设计的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想”培养创造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低年级的课本中有不少文章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学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同学们课后想一想,课文中讲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怎样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又是怎样辨别方向的呢?”学生思维的闸门马上启动,甚至回家后和家长讨论起来,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
四、“问”拓宽学生视野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向家长、邻居多方询问,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在不经意间的询问中增长见识,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例如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后,让学生问一问:“植物传播种子还有哪些方法?”“靠风、太阳、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还有哪些”?这样设计的课外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同时也使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五、“查”培养探究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有的课文仅限于篇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肤浅,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培养探究精神。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结尾写到:“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它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让学生都想一想,回家后或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虫能手的有关资料,鼓励学生课后去多方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发挥,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六、“做”操作增长见识
当前学校正大力提倡生活教育,十分重视教、学、做合一,而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课文《曹冲称象》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师可安排学生回家去找些材料做这个实验,弄懂其中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运用“六字”诀 ,各种有形无形的作业充满情趣,像磁铁一样地吸引住了学生。不仅让课堂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少了,与家长交流多了,好学爱问,动脑思考,善于动手的习惯形成了。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享受作业,从作业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杜绝了机械无味的重复抄写,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真正还给孩子们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一、“说”口语表达训练
让学生学会复述课文内容,是语言训练的一大途径。学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说给家长或邻居听,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将课文里的词汇、句式存储到自己的头脑中,经过训练,积累的词汇越来越多,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例如:《纸船和风筝》、《乌鸦喝水》等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口述给父母听,并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这样对复述课文越来越感兴趣。不经意间,课文的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二、“画”展开想象翅膀
低年级学生较善于形象思维,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学后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例如:学完《画家乡》一课,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把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用图画表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筛选,在班上展示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想像设计的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想”培养创造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低年级的课本中有不少文章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学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同学们课后想一想,课文中讲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怎样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又是怎样辨别方向的呢?”学生思维的闸门马上启动,甚至回家后和家长讨论起来,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
四、“问”拓宽学生视野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向家长、邻居多方询问,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在不经意间的询问中增长见识,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例如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后,让学生问一问:“植物传播种子还有哪些方法?”“靠风、太阳、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还有哪些”?这样设计的课外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同时也使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五、“查”培养探究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有的课文仅限于篇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肤浅,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培养探究精神。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结尾写到:“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它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让学生都想一想,回家后或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虫能手的有关资料,鼓励学生课后去多方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发挥,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六、“做”操作增长见识
当前学校正大力提倡生活教育,十分重视教、学、做合一,而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课文《曹冲称象》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师可安排学生回家去找些材料做这个实验,弄懂其中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运用“六字”诀 ,各种有形无形的作业充满情趣,像磁铁一样地吸引住了学生。不仅让课堂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少了,与家长交流多了,好学爱问,动脑思考,善于动手的习惯形成了。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享受作业,从作业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杜绝了机械无味的重复抄写,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真正还给孩子们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