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發展,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在对山西综改示范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后,分析相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实践探索出“实训+教研+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运行实践,总结出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020-02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0号)及《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断加强,但是“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协同,主要表现在“双创”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等方面。上述问题深刻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客观上难以实现国家以“双创”教育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本文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经过对山西综改示范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实践探索出以“实训+教研+创新创业”(简称“训研创”)结合为主体,以实习实训为根基,以校内外实训环境为两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为助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
(一)“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支撑点
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等不断累积综合素质逐渐提高,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真实情景”和“校内全真模拟”的环境下,使学生融入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符合情境学习理论教学。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以学生及教师为双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型学习能力,把知识的情境性、开放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个体性及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有机结合,符合后现代知识教学观。
(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创新点
在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分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师角度分析,以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需求,针对岗位(群)要求,将产业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明确各实践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技能点和思政教育点,开发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情境(项目),以课堂与实训室、实习工厂、生产车间四点相融的“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格局。
本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训练与理论知识的相互分离、融合交叉,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双教学目标展开,不仅强化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服务的功能,还对教师的教研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体现在:必须能熟练掌握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导向课程设计及教学,能辅导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能进行教学改革,能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应用与服务等。
二、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遵循“产业逻辑传导、职业技能导向、人才培养支撑与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则,对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和“1+X”书证融通实施需求,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服务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属于“岗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部分,“训研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构建紧紧围绕“岗、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涵盖“1”学历证书课程和“X”职业技能证书课程。
(二)实践课程内容的建设
立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对照专业标准、岗位需求,形成由通用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及综合实训(专业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通用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属于“1”学历证书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属于“X”职业证书课程,在“校外真实情景”和“校内全真模拟”教学环境下实施的“双平台支撑,三模块训能”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实践成果
1.自动控制系统实训课程重构
自动控制系统实训课程是与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交流传动系统运行与维修及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修对应的综合应用型实践课程,本课程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又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考虑到实训过程要求学生绘制大量的电气图,再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指出许多企业对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从业人员要求会使用EPLAN软件,我们对该课程进行重构。重构后的课程,以EPLAN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绘制各种电气图,通过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6个实训项目,实训时长4周,共96学时。通过电气1906、07班课程实践,学生对学习EPLAN Electric P8软件积极性非常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绘制基本电气控制图,在三个模块知识融会贯通应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他们不仅具有岗位职业技能,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2.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我院与山西立讯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2017级立讯电气综合实验班”,实验班采用了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行了“2+0.5+0.5”育人模式。学生一、二学年在校内基本完成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在三学年第一学期去企业跟岗实习半年,由学校教师去现场完成岗位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教学,由企业教师指导完成岗位学习领域课程实践教学,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完成跟岗实习,在三学年第二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通过校企“双元”育人,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优质课堂
团队教师运用“智慧职教”“腾讯直播课堂”“钉钉”等云平台,打造优质课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训练,线下操作实践,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问题及对策
(一)校企合作持续性有待提高
与山西立讯精密有限公司完成实验班培养任务后没有继续合作,合作没有持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运行体制与企业运行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与企业需求脱节。为了保证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持续性,必须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措施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目前,我院已出台政策从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专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及企业技术带头人,通过企业优秀人才的帶动引领,必能促进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突出
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创新创业社团”,利用智能控制实训室现有设备进行改装,将避障小车改造成扫地机器人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从中获取经验如下:第一,创新创业产品制作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组队,比如我们改装的扫地机器人不仅用到电气控制知识,还用到机械设计方面及产品销售方面等相关知识,只有进行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出成果。第二,创新创业产品研发制作不仅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还要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技术支撑、成果转换等方面的服务,才能进行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只有与企业合作,跨专业、跨学科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一东.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总结与借鉴[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8).
[2]王文雄,陈秋萍,张荣达.“互联网+”下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模式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3]汪洋.高职院校“互联网+双创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8(5).
[4]肖文君,郭玉华,凌浩美.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5]李春怡,卢惠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8(43).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020-02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0号)及《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断加强,但是“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协同,主要表现在“双创”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等方面。上述问题深刻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客观上难以实现国家以“双创”教育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本文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经过对山西综改示范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实践探索出以“实训+教研+创新创业”(简称“训研创”)结合为主体,以实习实训为根基,以校内外实训环境为两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为助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
(一)“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支撑点
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等不断累积综合素质逐渐提高,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真实情景”和“校内全真模拟”的环境下,使学生融入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符合情境学习理论教学。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以学生及教师为双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型学习能力,把知识的情境性、开放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个体性及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有机结合,符合后现代知识教学观。
(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创新点
在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分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师角度分析,以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需求,针对岗位(群)要求,将产业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明确各实践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技能点和思政教育点,开发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情境(项目),以课堂与实训室、实习工厂、生产车间四点相融的“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格局。
本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训练与理论知识的相互分离、融合交叉,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双教学目标展开,不仅强化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服务的功能,还对教师的教研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体现在:必须能熟练掌握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导向课程设计及教学,能辅导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能进行教学改革,能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应用与服务等。
二、高职“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遵循“产业逻辑传导、职业技能导向、人才培养支撑与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则,对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和“1+X”书证融通实施需求,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服务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属于“岗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部分,“训研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构建紧紧围绕“岗、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涵盖“1”学历证书课程和“X”职业技能证书课程。
(二)实践课程内容的建设
立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对照专业标准、岗位需求,形成由通用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及综合实训(专业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通用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属于“1”学历证书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属于“X”职业证书课程,在“校外真实情景”和“校内全真模拟”教学环境下实施的“双平台支撑,三模块训能”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实践成果
1.自动控制系统实训课程重构
自动控制系统实训课程是与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交流传动系统运行与维修及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修对应的综合应用型实践课程,本课程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又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考虑到实训过程要求学生绘制大量的电气图,再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指出许多企业对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从业人员要求会使用EPLAN软件,我们对该课程进行重构。重构后的课程,以EPLAN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绘制各种电气图,通过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6个实训项目,实训时长4周,共96学时。通过电气1906、07班课程实践,学生对学习EPLAN Electric P8软件积极性非常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绘制基本电气控制图,在三个模块知识融会贯通应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他们不仅具有岗位职业技能,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2.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我院与山西立讯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2017级立讯电气综合实验班”,实验班采用了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行了“2+0.5+0.5”育人模式。学生一、二学年在校内基本完成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在三学年第一学期去企业跟岗实习半年,由学校教师去现场完成岗位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教学,由企业教师指导完成岗位学习领域课程实践教学,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完成跟岗实习,在三学年第二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通过校企“双元”育人,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优质课堂
团队教师运用“智慧职教”“腾讯直播课堂”“钉钉”等云平台,打造优质课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训练,线下操作实践,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问题及对策
(一)校企合作持续性有待提高
与山西立讯精密有限公司完成实验班培养任务后没有继续合作,合作没有持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运行体制与企业运行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与企业需求脱节。为了保证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持续性,必须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措施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目前,我院已出台政策从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专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及企业技术带头人,通过企业优秀人才的帶动引领,必能促进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突出
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创新创业社团”,利用智能控制实训室现有设备进行改装,将避障小车改造成扫地机器人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从中获取经验如下:第一,创新创业产品制作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组队,比如我们改装的扫地机器人不仅用到电气控制知识,还用到机械设计方面及产品销售方面等相关知识,只有进行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出成果。第二,创新创业产品研发制作不仅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还要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技术支撑、成果转换等方面的服务,才能进行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只有与企业合作,跨专业、跨学科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一东.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总结与借鉴[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8).
[2]王文雄,陈秋萍,张荣达.“互联网+”下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模式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3]汪洋.高职院校“互联网+双创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8(5).
[4]肖文君,郭玉华,凌浩美.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5]李春怡,卢惠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8(4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