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来自156个国家及地区接近1.2万名留学生在西安学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文章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生源地区的留学生进行分类调查讨论,发现各地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各有长短:欧美留学生在语言和课堂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而亚洲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本地化生活方面有明显优势。文章提出建议,各高校要加强语言培训,设置语言考查门槛,为留学生提供寄宿家庭和更多文化交流节目,帮助他们融入西安生活。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西安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122-02
一、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国际留学生人数还不到15000人,而在2017年,仅仅陕西省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就已经接近这个数字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近两年来华和来陕留学生人数涨幅更是连创新高(图1、图2)。在2016年中国就已经正式超越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传统留学目的国,成为全球留学生人数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在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已经接近49万人,而在陕西留学生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大关(图2)。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对留学生在西安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也亟须展开。何培仪、张正珊[1]等聚焦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其跨文化效能及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证明了跨文化效能與跨文化适应存在相关性。李勇和关琚[2]着眼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需求中的困境,研究相应对策。陈秀琼和龚晓芳[3]针对来华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业适应状况展开调查,通过访谈探索学习动机、汉语水平、教学模式等因素对非洲留学生适应性的影响。高丽娟[4]立足陕西,以跨文化适应为视角,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分析了留学生对在陕生活的满意度,研究其文化适应程度。2017年,来自156个国家及地区接近1.2万名留学生在西安学习,但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差异性对留学生在西安的跨文化适应性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不同生源国的学生来适应跨文化生活和学习,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对西安高校的海外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生源国地区差异性是否会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同时提出合理的策略来更好地帮助不同生源国留学生适应在西安的学习和生活。
二、方法
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差异性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我们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重点调查了欧美和亚非等地区的差异。问卷共计发放100份,有效问卷为90份,其中欧美地区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48,亚洲地区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42。
调查对象:本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翻译学院的1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本次调查问卷的数理统计软件为matlab,所采用的统计学检验方式为Student’s t-test。在进行T检验之前,各组数据经过检测,均满足正态分布并且已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三、对语言的适应
掌握英语是中国高校的普遍要求,但就实际应用能力而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留学生如果仅靠英语在西安生活依然困难重重。掌握中文的程度不仅关系到留学生课业学习,更直接影响其融入当地生活与社交。当地语言的流利程度与适应程度和满意程度有着直接联系。
由于在中国进修时间长短的差异会造成语言能力的差异,我们先对欧美地区的学生和亚洲地区的学生在华学习的时间进行了比较:调查的留学生中,欧美学生在西安的平均时间为2.01年,亚洲学生在西安的平均时间为2.16年(Student’s t-test检验,P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西安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122-02
一、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国际留学生人数还不到15000人,而在2017年,仅仅陕西省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就已经接近这个数字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近两年来华和来陕留学生人数涨幅更是连创新高(图1、图2)。在2016年中国就已经正式超越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传统留学目的国,成为全球留学生人数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在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已经接近49万人,而在陕西留学生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大关(图2)。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对留学生在西安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也亟须展开。何培仪、张正珊[1]等聚焦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其跨文化效能及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证明了跨文化效能與跨文化适应存在相关性。李勇和关琚[2]着眼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需求中的困境,研究相应对策。陈秀琼和龚晓芳[3]针对来华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业适应状况展开调查,通过访谈探索学习动机、汉语水平、教学模式等因素对非洲留学生适应性的影响。高丽娟[4]立足陕西,以跨文化适应为视角,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分析了留学生对在陕生活的满意度,研究其文化适应程度。2017年,来自156个国家及地区接近1.2万名留学生在西安学习,但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差异性对留学生在西安的跨文化适应性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不同生源国的学生来适应跨文化生活和学习,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对西安高校的海外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生源国地区差异性是否会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同时提出合理的策略来更好地帮助不同生源国留学生适应在西安的学习和生活。
二、方法
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差异性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我们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重点调查了欧美和亚非等地区的差异。问卷共计发放100份,有效问卷为90份,其中欧美地区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48,亚洲地区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42。
调查对象:本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翻译学院的1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本次调查问卷的数理统计软件为matlab,所采用的统计学检验方式为Student’s t-test。在进行T检验之前,各组数据经过检测,均满足正态分布并且已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三、对语言的适应
掌握英语是中国高校的普遍要求,但就实际应用能力而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留学生如果仅靠英语在西安生活依然困难重重。掌握中文的程度不仅关系到留学生课业学习,更直接影响其融入当地生活与社交。当地语言的流利程度与适应程度和满意程度有着直接联系。
由于在中国进修时间长短的差异会造成语言能力的差异,我们先对欧美地区的学生和亚洲地区的学生在华学习的时间进行了比较:调查的留学生中,欧美学生在西安的平均时间为2.01年,亚洲学生在西安的平均时间为2.16年(Student’s t-test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