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呈普遍化、严重化趋势,所以立足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现实心理需求,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十分必要。文章根据对624名高职学生的课程需求调查结果,提出从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育途径以及优化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分析;建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71-0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立足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现实需要,并根据高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本研究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现实心理需求,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课程体系,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现状分析
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新生心理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心理问题呈严重化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现实心理需求,本研究对624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需求调查,问卷回收率100%。结果如下:
(一)对课程设置的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41.51%的学生非常期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3.81%的学生比较期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体上,高职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高的期待。同时,高达75.6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于一体的课程,这一点也体现在学生对开放题“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的回答上。在提出建议的290名学生中,16.2%的学生明确提出希望课程中能多一些实践课,能更多地分享心理调适的相关技巧。
(二)对课程内容的预期
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最应包含的内容为心理健康的内涵、常见心理问题、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格发展、恋爱心理、学习心理、压力管理等,同时也对家庭沟通、挫折应对、时间管理、生命教育、入学适应等内容有较高的需求,详见表1。
(三)学生现实心理需求
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高达85.74%。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人际交往、情绪困扰、自我认识及恋爱困扰等方面,详见图1。
对开放题“通过课程学习,你最想有的收获是”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明确提出期望有所收获的559名学生中,23.97%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对自我的认识;20.93%的学生想要获得管理和调节情绪方面的知识和技巧;13.41%的学生期待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15.02%的学生希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教学可促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调整为2学分、32学时,并按照1∶1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调整课程开设时间,将其提前至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既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预防及维护作用,又能缓解师资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
(二)完善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采用了专题形式,主要围绕走进心理健康、常见心理问题、自我意识与人格、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爱情与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7个方面展开,详见表2。同时考虑到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情绪调控方面的困惑更为突出,课时数向这些专题倾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开课前的课程教学需求问卷调查和结课后的教学反馈,不断地打磨授课内容,真正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丰富教育途径
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主题尽可能涵盖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时间管理、亲子沟通、生命教育、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满足学生的一般性和个性化心理需求。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在线课程,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强课程教学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多元化的教育途径。
(四)优化课程考核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关键。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还普遍存在标准不清晰、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以致不能很好地评估课程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制订课程考核的标准时,坚持以下原则:①基础原则,即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检测。这部分主要通过卷面测试来实现,占课程总成绩的40%。②能力原则,体现对学生实际能力提升情况的检测。这部分的主要方法有学生自评、自我心理洞察报告等,占课程总成绩的30%。③过程原则,即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提升过程的检测,主要采用教师观察、学生自评、课后反馈等方式,占课程总成绩的30%。
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条可行之路。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途径丰富多元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考核才能真正反映课程教学实效,才能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杰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5):98-100.
[2]陈沛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84-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院级科研项目“基于现状分析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ybzysc19-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陈晓娟(1987—),女,四川自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分析;建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71-0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立足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现实需要,并根据高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本研究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现实心理需求,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课程体系,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现状分析
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新生心理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心理问题呈严重化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现实心理需求,本研究对624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需求调查,问卷回收率100%。结果如下:
(一)对课程设置的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41.51%的学生非常期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3.81%的学生比较期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体上,高职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高的期待。同时,高达75.6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于一体的课程,这一点也体现在学生对开放题“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的回答上。在提出建议的290名学生中,16.2%的学生明确提出希望课程中能多一些实践课,能更多地分享心理调适的相关技巧。
(二)对课程内容的预期
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最应包含的内容为心理健康的内涵、常见心理问题、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格发展、恋爱心理、学习心理、压力管理等,同时也对家庭沟通、挫折应对、时间管理、生命教育、入学适应等内容有较高的需求,详见表1。
(三)学生现实心理需求
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高达85.74%。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人际交往、情绪困扰、自我认识及恋爱困扰等方面,详见图1。
对开放题“通过课程学习,你最想有的收获是”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明确提出期望有所收获的559名学生中,23.97%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对自我的认识;20.93%的学生想要获得管理和调节情绪方面的知识和技巧;13.41%的学生期待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15.02%的学生希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教学可促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调整为2学分、32学时,并按照1∶1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调整课程开设时间,将其提前至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既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预防及维护作用,又能缓解师资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
(二)完善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采用了专题形式,主要围绕走进心理健康、常见心理问题、自我意识与人格、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爱情与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7个方面展开,详见表2。同时考虑到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情绪调控方面的困惑更为突出,课时数向这些专题倾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开课前的课程教学需求问卷调查和结课后的教学反馈,不断地打磨授课内容,真正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丰富教育途径
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主题尽可能涵盖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时间管理、亲子沟通、生命教育、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满足学生的一般性和个性化心理需求。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在线课程,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强课程教学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多元化的教育途径。
(四)优化课程考核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关键。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还普遍存在标准不清晰、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以致不能很好地评估课程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制订课程考核的标准时,坚持以下原则:①基础原则,即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检测。这部分主要通过卷面测试来实现,占课程总成绩的40%。②能力原则,体现对学生实际能力提升情况的检测。这部分的主要方法有学生自评、自我心理洞察报告等,占课程总成绩的30%。③过程原则,即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提升过程的检测,主要采用教师观察、学生自评、课后反馈等方式,占课程总成绩的30%。
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条可行之路。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途径丰富多元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考核才能真正反映课程教学实效,才能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杰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5):98-100.
[2]陈沛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84-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院级科研项目“基于现状分析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ybzysc19-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陈晓娟(1987—),女,四川自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