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数学如何避免出现分化现象,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入学时“高分低能”,入学后“分化严重”,这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06年我校七年级的小升初平均成绩是89分,而时隔几个月七年级的期中考试,平均成绩降至72分以下,再到学完七年级数学,全年级竟有37%的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分化”.这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危险.
在七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既有知识的,更有能力的,其中能力的衔接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轨道”呢?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恰当把握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学好、学活数学,才能解决七年级新生的“分化”问题.
一、动手参与,激发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知识的引入是否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我们应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一些带趣味性的数学资料,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数学活动,在学生由于强烈好奇心的驱使,迫切想知道结果时,不失时机地将新课引出,使那些即使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太强的学生,也产生想认真听一听,学一学的念头.
例如,在讲“立体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描述简单立体图形,我布置了让每个学生做一个立体图形的作业,结果第二节课上出现了用萝卜、土豆削成的棱柱、棱锥,有用胶泥和木条做的立体图形,还有牙签做的立体图形,同学们激动万分,都捧出自己的作品来一比高低,并选出了公认的好作品进行展示.由于学生的参与,这堂枯燥而抽象的课堂异常活跃,效果很好.
二、启发引导,激发思维火花
七年级学生大多思想敏捷,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一旦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设“障”置“疑”,启发学生进行探求,激发其思维.备课时,教师要有的放矢,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问题,用以引起学生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有星形如图1,求证:∠A+∠B+∠C+∠D+∠E=180°.
师生共同讨论完这题后,教师不妨逐次画出图2至图5,并依次指出相邻两图是如何得到的,然后提问学生:对于图2至图5,是否还有五角之和等于180°这个结论?若有,如何说明?这种通过变式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次接一次,一层接一层地设问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巧.
三、直观教学,培养直觉思维
数学是思维性极强的学科,但教材的叙述比较枯涩,这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记不住概念,定义模糊.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概念是通过定义的方式明确的,而定义又是从生动丰富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采用各种方式逐步深化概念,学生就不可能对概念有一个清晰认识,必然会造成听不懂、记不住、不会用的结果.教师若能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和形象性教学,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让学生剪下三角形,讲授三角形内角和;自制三角形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动手拆盒子,了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粉笔盒堆几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组合,进而帮助了解学习三视图等.这样,既做到了人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又给学困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还把直观教学所形成的直觉升华为逻辑思维.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到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并会感觉到学习数学其实不难,慢慢地他们对数学就不再有畏惧感,从而主动走进数学的大门.
四、认真评价,培养兴趣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就,经常地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同时,应该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不足的一面,在批评时,肯定进步的一面,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学习的希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法的立足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小学的算术到中学的代数,学习的对象更复杂更抽象了,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很不适应,因而处理教材时应放慢进度,循序渐进,使学生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选用的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合新知识的要求,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得到提高.
在七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既有知识的,更有能力的,其中能力的衔接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轨道”呢?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恰当把握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学好、学活数学,才能解决七年级新生的“分化”问题.
一、动手参与,激发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知识的引入是否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我们应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一些带趣味性的数学资料,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数学活动,在学生由于强烈好奇心的驱使,迫切想知道结果时,不失时机地将新课引出,使那些即使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太强的学生,也产生想认真听一听,学一学的念头.
例如,在讲“立体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描述简单立体图形,我布置了让每个学生做一个立体图形的作业,结果第二节课上出现了用萝卜、土豆削成的棱柱、棱锥,有用胶泥和木条做的立体图形,还有牙签做的立体图形,同学们激动万分,都捧出自己的作品来一比高低,并选出了公认的好作品进行展示.由于学生的参与,这堂枯燥而抽象的课堂异常活跃,效果很好.
二、启发引导,激发思维火花
七年级学生大多思想敏捷,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一旦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设“障”置“疑”,启发学生进行探求,激发其思维.备课时,教师要有的放矢,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问题,用以引起学生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有星形如图1,求证:∠A+∠B+∠C+∠D+∠E=180°.
师生共同讨论完这题后,教师不妨逐次画出图2至图5,并依次指出相邻两图是如何得到的,然后提问学生:对于图2至图5,是否还有五角之和等于180°这个结论?若有,如何说明?这种通过变式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次接一次,一层接一层地设问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巧.
三、直观教学,培养直觉思维
数学是思维性极强的学科,但教材的叙述比较枯涩,这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记不住概念,定义模糊.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概念是通过定义的方式明确的,而定义又是从生动丰富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采用各种方式逐步深化概念,学生就不可能对概念有一个清晰认识,必然会造成听不懂、记不住、不会用的结果.教师若能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和形象性教学,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让学生剪下三角形,讲授三角形内角和;自制三角形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动手拆盒子,了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粉笔盒堆几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组合,进而帮助了解学习三视图等.这样,既做到了人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又给学困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还把直观教学所形成的直觉升华为逻辑思维.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到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并会感觉到学习数学其实不难,慢慢地他们对数学就不再有畏惧感,从而主动走进数学的大门.
四、认真评价,培养兴趣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就,经常地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同时,应该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不足的一面,在批评时,肯定进步的一面,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学习的希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法的立足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小学的算术到中学的代数,学习的对象更复杂更抽象了,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很不适应,因而处理教材时应放慢进度,循序渐进,使学生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选用的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合新知识的要求,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