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间还是碧绿的,似乎正在抵抗着冬天的到来,保护着那最后一丝春意。
在阅读了这三个片段的基础上,笔者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它的叶子是从四周慢慢往里黄的呢!”“茶花是个小个子。它的生命力极强,这朵谢了那朵开,粉色的花朵在绿叶中显得格外美丽。”“还有那竹林,远远地望去,绿油油的一大片,但走近一看,竟然许多叶子都是黄色的,令人吃惊。”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变化:“在这寒秋的季节里,面对着这棵枫树,心中充满了暖意。”
流畅的文字之中有美妙的发现,真实的表达之中有真切的感受,别样的发现之中还有独具的慧眼!在习作讲评时,肯定并褒奖学生的发现,习作就有了生活的味道,更有了生命的气息。
三、 关注“我”的想象
多姿多彩的想象,是此次习作展现的最大亮点。正是这样的想象,让学生的习作呈现出别样的精彩,语言的表达也越发细腻、越发真挚!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在习作讲评课上读一读、品一品。
孙纪伟: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作“紫龙卧雪”的菊花,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礼花,仔细一看,它的颜色是黄中带红,红里又透着黄,非常漂亮。花瓣一层包着一层,紧紧地排列着,像一个毛茸茸的小球,真是可爱极了!
高梦媛:那向周围伸展的叶片,多像我张开五指的手掌啊,边缘呈锯齿状,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见,很有条理地串联在一起。它的颜色就好比那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鲜艳夺目。
施俊言:那儿的枫叶也十分美丽,远看像火苗,又像那红色的云朵。近看,这一片片叶子都很美,有的红中带黄,也有的黄中带红。
张千秋:梧桐树依然在那儿“站”着,可它的叶子已经变黄,像从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一下子就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曹子恒:地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叶片,我用脚轻轻地踩着,感觉软软的,就像金色的地毯,舒服极啦!
丰富而多元的想象、多彩而细腻的语言在这里生长、流淌,表达出学生独特的眼光,散发着儿童特有的魅力。在他们的眼里,秋天的叶子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红色的云朵”“蝴蝶的翅膀”“一场‘五彩雨’”“黄灿灿的小扇子”……诗意般的想象,童话般的语言,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品着品着,一句句生动的言语滋润着心田。哪怕只有一个蕴含想象意味的句子,学生就应该获得“最佳想象奖”。
四、 师生同题习作
曾和学生一起聊天,在习作讲评的时候最希望老师怎么做?他们纷纷表示,一是读优秀的习作,二是看老师的习作。在习作讲评时,王家兴同学和笔者一起,分别读了自己的习作。
同学们在聆听两篇习作的时候,神情格外专注、姿态特别端正,这就是讲评中最好的示范与引领。换言之,在同题习作中,教与学相依偎、共成长。
习作讲评能不能到此为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习作讲评除了佳词、好句、美文的朗读与欣赏之外,还应有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修改过程。只有在修改中,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内化,习作习惯才能真正养成,习作素养才能真正锻铸!
五、 学会修改习作
在习作讲评中,我们需要围绕具体的问题,结合鲜活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既是一句古训,更是学生应有的习作习惯、习作能力和习作品质。结合这一次的习作,我们一起针对两个问题进行了修改。出示问题和需修改例句: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眼中的树叶总是“翩翩起舞”?
1. 一阵秋风吹来,那飘落的黄叶在空中翩翩起舞。
2. 一阵秋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了下来,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好看。
3. 一阵秋风吹来,空中树叶翩翩起舞。
我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在共同的交流中,学生慢慢懂得:尽管这是一个成语,表达措辞很严谨,但词语本身并不能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树叶飘落的场景。接着,我们一起讨论了树叶飘落时会是什么样,还放了一段树叶飘落的视频。渐渐地,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树叶落下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随风飞舞,有时慢慢悠悠,有时悄无声息,有时发出沙沙之声。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我们一起修改,有的写出树叶飘舞的样子,有的写出树叶因为大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下落姿态,有的写出宽大的梧桐树叶和细小的杨柳树叶下落时的不同之外,还有的写出了树叶飘落时的不舍之情等等。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之后,我们一致觉
得这样的描写比起“翩翩起舞”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精彩得多。出示问题和需修改例句:
问题二:为什么我们的菊花总是“五颜六色”?
1. 菊花五颜六色的,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如金……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
2. 瞧,那五颜六色的菊花开了,有紫色、白色、绿色、黄色,很是好看。
在交流中,我们很快发现自己笔下的菊花总是“五颜六色”的。那么,我们眼里的菊花还能怎么来写呢?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几幅菊花的图片,他们发现有的盎然绽放,像一个大大的笑脸;有的才开出两三片花瓣,如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似乎还有一会儿就要裂开了。同学们还发现有的菊花平平展展的,有的菊花弯弯曲曲的,有的菊花细细长长的,姿态万千,各有不同。在共同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修改自己关于菊花描写的片段,就显得游刃有余、自信满满,修改的针对性以及修改的效果都让人满意。
最美的秋天在哪里?在我们的观察与发现中,在我们的语言与文字中,更在我们的朗读与修改中。正是我们的习作讲评,让秋色更浓、让秋天更美!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力学小学)
一、 习作命题生活化
在平时的练习或试卷里,常会见到这样的命题:“ ,我要感谢你”“令你感动、难忘的事”“这件事让我懂得 ”“第一次 ”等等。这些题目在老师们看来,都非常容易,可写的事例很多。可是,我们所谓的“简单”,是站在成人角度的一种思考,而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这种命题下,老师的认知与学生的反应就形成了差异,习作的价值就不高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儿童的立场,将习作命题生活化。
今年中秋节前夕,我给家长发了一条信息:
快到中秋节了,祝家长们、同学们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这个周末,希望家长们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可以是外出寻找秋天;或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喝茶,营造出传统的中秋节气氛等等。本次的习作主题就是话中秋,题目自拟,谢谢!
在周一上课之前,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到我面前,开心地诉说过中秋节的喜悦。课后,阅读同学们写的习作,有的描写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赏明月、尝月饼,一派喜气洋洋;有的描写晚饭后,一家到公园里游玩、赏月的趣事;有的描写自己动手制作月饼;甚至还有的写和家人一起去听森林音乐会……无论以什么方式度过中秋节,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悟,自然写出了真情实感。
习作命题的生活化,给了学生展现丰富生活的机会,拉近了学生与习作的距离,学生有话可写,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二、 习作教学交流化
很多老师在指导习作《秋天的树叶》时,自始至终,一直竭力教会学生写树叶的方法。先观察一片树叶的形状、颜色、茎叶的纹路,用手去摸一摸树叶,感受树叶的质地;再观察一棵树上的叶子,整体上像什么,接着观察整个树林的叶子;观察完这些树叶后,还要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天气下的树叶。在如此详尽的技法指导下,学生能完成这篇习作了。但这样的习作变成了“老师”构思写作,缺少了儿童的立场。
程洁老师在执教习作课《秋天的树叶》时,把习作指导课变成一个“去哪儿赏秋叶”的推荐会。
课前,老师告诉学生,我们班秋游打算去欣赏秋叶,去哪儿由你们决定,谁的推荐最有信服力就听谁的。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去寻找、观察,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记录自己身边的秋叶,可以是照片、绘画、文字(自己的或作家的),也可以把自己的素材用PPT的形式制作出来。老师也会带着其中的一些同学去捕捉秋叶的美,帮助他们制作推荐材料或者提供技术支持。
在阅读了这三个片段的基础上,笔者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它的叶子是从四周慢慢往里黄的呢!”“茶花是个小个子。它的生命力极强,这朵谢了那朵开,粉色的花朵在绿叶中显得格外美丽。”“还有那竹林,远远地望去,绿油油的一大片,但走近一看,竟然许多叶子都是黄色的,令人吃惊。”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变化:“在这寒秋的季节里,面对着这棵枫树,心中充满了暖意。”
流畅的文字之中有美妙的发现,真实的表达之中有真切的感受,别样的发现之中还有独具的慧眼!在习作讲评时,肯定并褒奖学生的发现,习作就有了生活的味道,更有了生命的气息。
三、 关注“我”的想象
多姿多彩的想象,是此次习作展现的最大亮点。正是这样的想象,让学生的习作呈现出别样的精彩,语言的表达也越发细腻、越发真挚!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在习作讲评课上读一读、品一品。
孙纪伟: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作“紫龙卧雪”的菊花,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礼花,仔细一看,它的颜色是黄中带红,红里又透着黄,非常漂亮。花瓣一层包着一层,紧紧地排列着,像一个毛茸茸的小球,真是可爱极了!
高梦媛:那向周围伸展的叶片,多像我张开五指的手掌啊,边缘呈锯齿状,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见,很有条理地串联在一起。它的颜色就好比那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鲜艳夺目。
施俊言:那儿的枫叶也十分美丽,远看像火苗,又像那红色的云朵。近看,这一片片叶子都很美,有的红中带黄,也有的黄中带红。
张千秋:梧桐树依然在那儿“站”着,可它的叶子已经变黄,像从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一下子就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曹子恒:地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叶片,我用脚轻轻地踩着,感觉软软的,就像金色的地毯,舒服极啦!
丰富而多元的想象、多彩而细腻的语言在这里生长、流淌,表达出学生独特的眼光,散发着儿童特有的魅力。在他们的眼里,秋天的叶子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红色的云朵”“蝴蝶的翅膀”“一场‘五彩雨’”“黄灿灿的小扇子”……诗意般的想象,童话般的语言,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品着品着,一句句生动的言语滋润着心田。哪怕只有一个蕴含想象意味的句子,学生就应该获得“最佳想象奖”。
四、 师生同题习作
曾和学生一起聊天,在习作讲评的时候最希望老师怎么做?他们纷纷表示,一是读优秀的习作,二是看老师的习作。在习作讲评时,王家兴同学和笔者一起,分别读了自己的习作。
同学们在聆听两篇习作的时候,神情格外专注、姿态特别端正,这就是讲评中最好的示范与引领。换言之,在同题习作中,教与学相依偎、共成长。
习作讲评能不能到此为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习作讲评除了佳词、好句、美文的朗读与欣赏之外,还应有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修改过程。只有在修改中,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内化,习作习惯才能真正养成,习作素养才能真正锻铸!
五、 学会修改习作
在习作讲评中,我们需要围绕具体的问题,结合鲜活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既是一句古训,更是学生应有的习作习惯、习作能力和习作品质。结合这一次的习作,我们一起针对两个问题进行了修改。出示问题和需修改例句: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眼中的树叶总是“翩翩起舞”?
1. 一阵秋风吹来,那飘落的黄叶在空中翩翩起舞。
2. 一阵秋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了下来,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好看。
3. 一阵秋风吹来,空中树叶翩翩起舞。
我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在共同的交流中,学生慢慢懂得:尽管这是一个成语,表达措辞很严谨,但词语本身并不能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树叶飘落的场景。接着,我们一起讨论了树叶飘落时会是什么样,还放了一段树叶飘落的视频。渐渐地,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树叶落下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随风飞舞,有时慢慢悠悠,有时悄无声息,有时发出沙沙之声。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我们一起修改,有的写出树叶飘舞的样子,有的写出树叶因为大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下落姿态,有的写出宽大的梧桐树叶和细小的杨柳树叶下落时的不同之外,还有的写出了树叶飘落时的不舍之情等等。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之后,我们一致觉
得这样的描写比起“翩翩起舞”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精彩得多。出示问题和需修改例句:
问题二:为什么我们的菊花总是“五颜六色”?
1. 菊花五颜六色的,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如金……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
2. 瞧,那五颜六色的菊花开了,有紫色、白色、绿色、黄色,很是好看。
在交流中,我们很快发现自己笔下的菊花总是“五颜六色”的。那么,我们眼里的菊花还能怎么来写呢?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几幅菊花的图片,他们发现有的盎然绽放,像一个大大的笑脸;有的才开出两三片花瓣,如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似乎还有一会儿就要裂开了。同学们还发现有的菊花平平展展的,有的菊花弯弯曲曲的,有的菊花细细长长的,姿态万千,各有不同。在共同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修改自己关于菊花描写的片段,就显得游刃有余、自信满满,修改的针对性以及修改的效果都让人满意。
最美的秋天在哪里?在我们的观察与发现中,在我们的语言与文字中,更在我们的朗读与修改中。正是我们的习作讲评,让秋色更浓、让秋天更美!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力学小学)
一、 习作命题生活化
在平时的练习或试卷里,常会见到这样的命题:“ ,我要感谢你”“令你感动、难忘的事”“这件事让我懂得 ”“第一次 ”等等。这些题目在老师们看来,都非常容易,可写的事例很多。可是,我们所谓的“简单”,是站在成人角度的一种思考,而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这种命题下,老师的认知与学生的反应就形成了差异,习作的价值就不高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儿童的立场,将习作命题生活化。
今年中秋节前夕,我给家长发了一条信息:
快到中秋节了,祝家长们、同学们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这个周末,希望家长们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可以是外出寻找秋天;或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喝茶,营造出传统的中秋节气氛等等。本次的习作主题就是话中秋,题目自拟,谢谢!
在周一上课之前,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到我面前,开心地诉说过中秋节的喜悦。课后,阅读同学们写的习作,有的描写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赏明月、尝月饼,一派喜气洋洋;有的描写晚饭后,一家到公园里游玩、赏月的趣事;有的描写自己动手制作月饼;甚至还有的写和家人一起去听森林音乐会……无论以什么方式度过中秋节,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悟,自然写出了真情实感。
习作命题的生活化,给了学生展现丰富生活的机会,拉近了学生与习作的距离,学生有话可写,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二、 习作教学交流化
很多老师在指导习作《秋天的树叶》时,自始至终,一直竭力教会学生写树叶的方法。先观察一片树叶的形状、颜色、茎叶的纹路,用手去摸一摸树叶,感受树叶的质地;再观察一棵树上的叶子,整体上像什么,接着观察整个树林的叶子;观察完这些树叶后,还要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天气下的树叶。在如此详尽的技法指导下,学生能完成这篇习作了。但这样的习作变成了“老师”构思写作,缺少了儿童的立场。
程洁老师在执教习作课《秋天的树叶》时,把习作指导课变成一个“去哪儿赏秋叶”的推荐会。
课前,老师告诉学生,我们班秋游打算去欣赏秋叶,去哪儿由你们决定,谁的推荐最有信服力就听谁的。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去寻找、观察,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记录自己身边的秋叶,可以是照片、绘画、文字(自己的或作家的),也可以把自己的素材用PPT的形式制作出来。老师也会带着其中的一些同学去捕捉秋叶的美,帮助他们制作推荐材料或者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