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秋天在哪里?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间还是碧绿的,似乎正在抵抗着冬天的到来,保护着那最后一丝春意。
  在阅读了这三个片段的基础上,笔者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它的叶子是从四周慢慢往里黄的呢!”“茶花是个小个子。它的生命力极强,这朵谢了那朵开,粉色的花朵在绿叶中显得格外美丽。”“还有那竹林,远远地望去,绿油油的一大片,但走近一看,竟然许多叶子都是黄色的,令人吃惊。”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变化:“在这寒秋的季节里,面对着这棵枫树,心中充满了暖意。”
  流畅的文字之中有美妙的发现,真实的表达之中有真切的感受,别样的发现之中还有独具的慧眼!在习作讲评时,肯定并褒奖学生的发现,习作就有了生活的味道,更有了生命的气息。
  三、 关注“我”的想象
  多姿多彩的想象,是此次习作展现的最大亮点。正是这样的想象,让学生的习作呈现出别样的精彩,语言的表达也越发细腻、越发真挚!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在习作讲评课上读一读、品一品。
  孙纪伟: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作“紫龙卧雪”的菊花,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礼花,仔细一看,它的颜色是黄中带红,红里又透着黄,非常漂亮。花瓣一层包着一层,紧紧地排列着,像一个毛茸茸的小球,真是可爱极了!
  高梦媛:那向周围伸展的叶片,多像我张开五指的手掌啊,边缘呈锯齿状,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见,很有条理地串联在一起。它的颜色就好比那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鲜艳夺目。
  施俊言:那儿的枫叶也十分美丽,远看像火苗,又像那红色的云朵。近看,这一片片叶子都很美,有的红中带黄,也有的黄中带红。
  张千秋:梧桐树依然在那儿“站”着,可它的叶子已经变黄,像从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一下子就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曹子恒:地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叶片,我用脚轻轻地踩着,感觉软软的,就像金色的地毯,舒服极啦!
  丰富而多元的想象、多彩而细腻的语言在这里生长、流淌,表达出学生独特的眼光,散发着儿童特有的魅力。在他们的眼里,秋天的叶子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红色的云朵”“蝴蝶的翅膀”“一场‘五彩雨’”“黄灿灿的小扇子”……诗意般的想象,童话般的语言,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品着品着,一句句生动的言语滋润着心田。哪怕只有一个蕴含想象意味的句子,学生就应该获得“最佳想象奖”。
  四、 师生同题习作
  曾和学生一起聊天,在习作讲评的时候最希望老师怎么做?他们纷纷表示,一是读优秀的习作,二是看老师的习作。在习作讲评时,王家兴同学和笔者一起,分别读了自己的习作。
  同学们在聆听两篇习作的时候,神情格外专注、姿态特别端正,这就是讲评中最好的示范与引领。换言之,在同题习作中,教与学相依偎、共成长。
  习作讲评能不能到此为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习作讲评除了佳词、好句、美文的朗读与欣赏之外,还应有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修改过程。只有在修改中,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内化,习作习惯才能真正养成,习作素养才能真正锻铸!
  五、 学会修改习作
  在习作讲评中,我们需要围绕具体的问题,结合鲜活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既是一句古训,更是学生应有的习作习惯、习作能力和习作品质。结合这一次的习作,我们一起针对两个问题进行了修改。出示问题和需修改例句: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眼中的树叶总是“翩翩起舞”?
  1. 一阵秋风吹来,那飘落的黄叶在空中翩翩起舞。
  2. 一阵秋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了下来,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好看。
  3. 一阵秋风吹来,空中树叶翩翩起舞。
  我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在共同的交流中,学生慢慢懂得:尽管这是一个成语,表达措辞很严谨,但词语本身并不能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树叶飘落的场景。接着,我们一起讨论了树叶飘落时会是什么样,还放了一段树叶飘落的视频。渐渐地,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树叶落下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随风飞舞,有时慢慢悠悠,有时悄无声息,有时发出沙沙之声。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我们一起修改,有的写出树叶飘舞的样子,有的写出树叶因为大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下落姿态,有的写出宽大的梧桐树叶和细小的杨柳树叶下落时的不同之外,还有的写出了树叶飘落时的不舍之情等等。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之后,我们一致觉
  得这样的描写比起“翩翩起舞”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精彩得多。出示问题和需修改例句:
  问题二:为什么我们的菊花总是“五颜六色”?
  1. 菊花五颜六色的,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如金……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
  2. 瞧,那五颜六色的菊花开了,有紫色、白色、绿色、黄色,很是好看。
  在交流中,我们很快发现自己笔下的菊花总是“五颜六色”的。那么,我们眼里的菊花还能怎么来写呢?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几幅菊花的图片,他们发现有的盎然绽放,像一个大大的笑脸;有的才开出两三片花瓣,如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似乎还有一会儿就要裂开了。同学们还发现有的菊花平平展展的,有的菊花弯弯曲曲的,有的菊花细细长长的,姿态万千,各有不同。在共同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修改自己关于菊花描写的片段,就显得游刃有余、自信满满,修改的针对性以及修改的效果都让人满意。
  最美的秋天在哪里?在我们的观察与发现中,在我们的语言与文字中,更在我们的朗读与修改中。正是我们的习作讲评,让秋色更浓、让秋天更美!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力学小学)
  一、 习作命题生活化
  在平时的练习或试卷里,常会见到这样的命题:“ ,我要感谢你”“令你感动、难忘的事”“这件事让我懂得 ”“第一次 ”等等。这些题目在老师们看来,都非常容易,可写的事例很多。可是,我们所谓的“简单”,是站在成人角度的一种思考,而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这种命题下,老师的认知与学生的反应就形成了差异,习作的价值就不高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儿童的立场,将习作命题生活化。
  今年中秋节前夕,我给家长发了一条信息:
  快到中秋节了,祝家长们、同学们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这个周末,希望家长们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可以是外出寻找秋天;或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喝茶,营造出传统的中秋节气氛等等。本次的习作主题就是话中秋,题目自拟,谢谢!
  在周一上课之前,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到我面前,开心地诉说过中秋节的喜悦。课后,阅读同学们写的习作,有的描写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赏明月、尝月饼,一派喜气洋洋;有的描写晚饭后,一家到公园里游玩、赏月的趣事;有的描写自己动手制作月饼;甚至还有的写和家人一起去听森林音乐会……无论以什么方式度过中秋节,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悟,自然写出了真情实感。
  习作命题的生活化,给了学生展现丰富生活的机会,拉近了学生与习作的距离,学生有话可写,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二、 习作教学交流化
  很多老师在指导习作《秋天的树叶》时,自始至终,一直竭力教会学生写树叶的方法。先观察一片树叶的形状、颜色、茎叶的纹路,用手去摸一摸树叶,感受树叶的质地;再观察一棵树上的叶子,整体上像什么,接着观察整个树林的叶子;观察完这些树叶后,还要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天气下的树叶。在如此详尽的技法指导下,学生能完成这篇习作了。但这样的习作变成了“老师”构思写作,缺少了儿童的立场。
  程洁老师在执教习作课《秋天的树叶》时,把习作指导课变成一个“去哪儿赏秋叶”的推荐会。
  课前,老师告诉学生,我们班秋游打算去欣赏秋叶,去哪儿由你们决定,谁的推荐最有信服力就听谁的。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去寻找、观察,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记录自己身边的秋叶,可以是照片、绘画、文字(自己的或作家的),也可以把自己的素材用PPT的形式制作出来。老师也会带着其中的一些同学去捕捉秋叶的美,帮助他们制作推荐材料或者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苏格拉底在《最大的麦穗》一文中的智慧,是从一件平凡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将这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别人。下面就以三年级的散文《槐乡五月》谈谈中年级散文教学的最大麦穗。  一、 以言逮意  引导学生以言逮意,离不开 “读”。首先,从“得意”的角度来看,在朗读中,“意”的形象会越来越饱满、情感会越来越丰富,仿佛文本中的这人、这物、这景、这情,就在眼前。其次,从“得言”的角度来看,言
期刊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若是一味地从结构分解、笔画组成的角度来识字、写字,原本意蕴深远、趣味盎然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认识汉字就是一次枯燥无味的痛苦历程。何不回归汉字的本真,发掘汉字内在的神韵,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学习语文呢?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下的一篇阅读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向我们描述了宝岛台湾蝴蝶谷的迷人风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发现修订后的“实施建议”中对话的主体由“三者”变为了“四者”,这多出的一员就是“教科书编者”。实践证明,“教科书编者”在教学中的位置不可或缺。优秀文章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却数量有限。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册书也就二十来篇吧,哪篇文章被选人教材,有怎样的教学价值,适合哪个年级
期刊
一、 “神话”导入,认识英雄  师:上课前来考考大家,看这是什么?(教师依次出现三幅神话故事的图片)  生:《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师:这三个故事都是什么故事?  生:神话故事。(教师板书)  师:这些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位英雄一样的神。“盘古开天辟地”中是谁?  生:《盘古开天辟地》中的盘古。  生:《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生:《夸父追日》中的夸父。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
期刊
识字教学中  理三个方面。小学识字教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又不能凭空想象。教师应该在不违背汉字构成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汉字进行准确的讲解。例如,有的教师教学“碧”字时,编成顺口溜:“一位王先生,穿着白衣裳,坐在石头上。”乍一看,觉得新奇有趣,押韵好记,但与“碧”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只记字形,不解字义,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就不能在阅读以及写作中,更好地应用汉字。正确
期刊
2004年4月19日,我和高林生老师应邀再赴乌海市培训。乌海市位于内蒙古的中西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次邀请我们调研、培训的乌达区仅有13万人口。这里的市民土生土长的不多,大都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思想活跃,具有开拓精神。因此,这次活动安排创下了我们调研、培训的五个之最: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针对性最强,研讨最深入,课改的热情最高。  所谓“时间最长”,是说这次培训安排了满满4天。20日上午
期刊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精读课文,改编于“非典”时期的一篇新闻报道。由于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非典”时期,他们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加之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质朴无华的语言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先后三次的试教与反思中,我逐渐明晰了本课的教学轨迹,向着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前行。  一教
期刊
姥对乡亲们的爱、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姥姥的爱,则是文章的暗线。  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不难发现“剪纸”传情,就是文本内在的“穿珠”之“线”,而文中小屯窗上贴着的剪纸、乡亲们的夸奖、姥姥的剪纸情景、结尾的抒情,就是这两根线上的“珍珠”。主“线”贯穿始终,“珠”才有序不散。在这样的点拨下,学生阅读时更容易抓住主线,理清文脉,逐渐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阅读思路因此更清晰。  二、 立足关注——文
期刊
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二要常态地记录。每天写一点文字,只要是真诚的就是有价值的。它不仅是一份思考的记录,一次行走的痕迹,更是快乐的蓄积,幸福的储备。三是常态地沟通。在生活中沟通,在网络上沟通,与有肝胆人共事,与有情怀者共生。他们会激发你,点醒你,影响你。一个常态阅读、写作与沟通的教育人不会寂寞,不会倦怠,不会抱怨,因为他始终在反思、重构、丰富和体验。生存状态的优化与物
期刊
三年级是同学们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我努力静下心来,绕开一些信息时代的浮躁,和他们一起用好语文书。  一  家长们来听孩子们上《海底世界》一课,我决定只用一本语文书和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课。平时语文学习,相关的图片、视频都是预习或复习时使用,我想借助这次课堂聚会,启发家长和孩子更多地阅读文字的乐趣。我有点冒险。但是我很愿意呈现真实的课堂。  一上课,我就提出问题:“去过海边的同学,请举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