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新时期的基础教育来说,教学改革的发展情况与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对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并探讨了培养高信息素养学生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化学专业 信息素养 培养
【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高校质量工程一般项目“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72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9-01
一、化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现状
我们选择了一所高校化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水平方面的调查,调查范围主要包括其信息意识和态度、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能力等。
(一)信息意识和态度。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信息意识淡薄,没有积极的信息获取意识是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利用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进入图书馆只是为了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进行学习,真正去检索文献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在对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上网主要是与他人聊天、玩游戏或者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的学生较少。
(二)掌握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住信息的本质,对于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没有足够科学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知识以及网络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充分,不能足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检索知识。
技能是对本科生信息获取能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自身定好的检索策略,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将所需的信息高效搜集完成。事实证明只有1%左右的学生总会在检索信息前就将检索策略制定好,绝大多数的学生只会偶尔制定检索策略或者从来不制定,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先将检索策略制定好再去搜集信息。
(三)应用和创新。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加工文本信息的能力都还不错,但是图形信息加工能力方面就要差很多,掌握了视频或者动画加工能力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化学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能水平方面总体还是比较欠缺的,难以整合信息相关技术,与信息化学习的要求尚有距离。同时能从获取的信息中提取出新观念的学生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无法实现有效应用和创新的学生仍然是主体。
(四)社会责任感。在调查信息道德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重视他人的成果和资料,一般都会标注出来自己引用的资料,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同学对这些规则不够注意。
综上所述,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计算机能力、网络能力、加工文字信息能力等方面掌握的还算扎实,信息意识和协作意识也较为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合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工处理图片和视频的能力还需强化、应用专业工具软件的能力仍有不足。高校不仅需要开设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还需要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出发,继续其他选修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并形成个人特色。
二、设计信息素养培养课程并进行实施
(一)课程培养目标。开设信息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是为了对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利用和整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发展期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能力、改善其信息道德,在全方面寻求发展,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专长。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所在,以化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专业水平和个性要求等为基础,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以内容主题为依据来进行模块划分,例如信息技术基础、运用专业化学软件以及获取并加工信息资源等。在设计课程结构的时候主要对学生多媒体知识以及CAI技术的学习作为重点,强调自我设计和选择,合理的延伸拓展课程内容从而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先学习技能然后实际应用,教师在理论方面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应用,最后对其进行反思和改善,我们以学生情况为基础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教学。
第一阶段主要是认知层次,在第一学习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中除了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结合自学网站、光盘等,以学时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自学网站上的课程素材等是非常丰富的,值得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可以从个人爱好出发选择与教学要求相符合的相关知识进行自学。
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层次,主要了解相关化学软件并且进行应用,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流畅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三阶段是创新层次,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或者软件等,提高实践经验以及整体的能力。
(三)评价学生学业的方式。我们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追踪全程,还要将课题研究信息资料等包括进来进行档案袋式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定性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或者进行量化积分。在评价的时候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足够的关注,还需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J]. 职业时空,2014,05:11-17.
[2]周剑.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实证分析——兼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02:121-129.
【关键词】化学专业 信息素养 培养
【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高校质量工程一般项目“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72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9-01
一、化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现状
我们选择了一所高校化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水平方面的调查,调查范围主要包括其信息意识和态度、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能力等。
(一)信息意识和态度。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信息意识淡薄,没有积极的信息获取意识是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利用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进入图书馆只是为了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进行学习,真正去检索文献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在对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上网主要是与他人聊天、玩游戏或者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的学生较少。
(二)掌握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住信息的本质,对于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没有足够科学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知识以及网络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充分,不能足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检索知识。
技能是对本科生信息获取能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自身定好的检索策略,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将所需的信息高效搜集完成。事实证明只有1%左右的学生总会在检索信息前就将检索策略制定好,绝大多数的学生只会偶尔制定检索策略或者从来不制定,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先将检索策略制定好再去搜集信息。
(三)应用和创新。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加工文本信息的能力都还不错,但是图形信息加工能力方面就要差很多,掌握了视频或者动画加工能力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化学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能水平方面总体还是比较欠缺的,难以整合信息相关技术,与信息化学习的要求尚有距离。同时能从获取的信息中提取出新观念的学生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无法实现有效应用和创新的学生仍然是主体。
(四)社会责任感。在调查信息道德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重视他人的成果和资料,一般都会标注出来自己引用的资料,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同学对这些规则不够注意。
综上所述,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计算机能力、网络能力、加工文字信息能力等方面掌握的还算扎实,信息意识和协作意识也较为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合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工处理图片和视频的能力还需强化、应用专业工具软件的能力仍有不足。高校不仅需要开设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还需要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出发,继续其他选修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并形成个人特色。
二、设计信息素养培养课程并进行实施
(一)课程培养目标。开设信息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是为了对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利用和整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发展期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能力、改善其信息道德,在全方面寻求发展,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专长。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所在,以化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专业水平和个性要求等为基础,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以内容主题为依据来进行模块划分,例如信息技术基础、运用专业化学软件以及获取并加工信息资源等。在设计课程结构的时候主要对学生多媒体知识以及CAI技术的学习作为重点,强调自我设计和选择,合理的延伸拓展课程内容从而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先学习技能然后实际应用,教师在理论方面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应用,最后对其进行反思和改善,我们以学生情况为基础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教学。
第一阶段主要是认知层次,在第一学习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中除了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结合自学网站、光盘等,以学时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自学网站上的课程素材等是非常丰富的,值得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可以从个人爱好出发选择与教学要求相符合的相关知识进行自学。
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层次,主要了解相关化学软件并且进行应用,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流畅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三阶段是创新层次,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或者软件等,提高实践经验以及整体的能力。
(三)评价学生学业的方式。我们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追踪全程,还要将课题研究信息资料等包括进来进行档案袋式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定性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或者进行量化积分。在评价的时候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足够的关注,还需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J]. 职业时空,2014,05:11-17.
[2]周剑.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实证分析——兼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02: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