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堂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而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课堂结构。从认知的过程看,学生经历了前后经验的反差对比与变化过程,并体验了经验的变化,形成深刻印象,展开知识建构,在师生、生生、经验与书本的交互活动中达成多元理解。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内化问题
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即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传授一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提问题为主的学习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要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概括和应用知识。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几年来,运用这一教学方式,笔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加工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提问。学会思考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框架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 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我们必须寻求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名同学上台模拟买铅笔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名同学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
2 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依据它们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还想学习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如学习了关于“9”的减法后。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
3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有哪些特征?请举例。……教师接着问:“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很快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教师紧接着问:“13,16。19能被3整除吗?”使学生在矛盾中形成“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的问题。产生急于探究的心向。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相信学生能探究。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识,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要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种种反映,捕捉点滴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2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绝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在充足的时空保证下。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探索。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有独到见解的学习”的跨越。
3 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能减少思维的惰性,能令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形成思维的碰撞,进而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顺利地内化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有用的数学,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学生将问题解决,只能说明已经理解,但要真正掌握。成为自己的本领,还必须将所解决的问题内化。由此可见。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后,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后。我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并说说:你选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你选用的12根小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选?又如,学习“轻重”后,让学生去比较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轻重,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这些教学设计。都是对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内化真知。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的做法。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必能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有效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内化问题
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即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传授一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提问题为主的学习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要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概括和应用知识。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几年来,运用这一教学方式,笔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加工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提问。学会思考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框架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 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我们必须寻求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名同学上台模拟买铅笔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名同学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
2 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依据它们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还想学习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如学习了关于“9”的减法后。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
3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有哪些特征?请举例。……教师接着问:“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很快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教师紧接着问:“13,16。19能被3整除吗?”使学生在矛盾中形成“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的问题。产生急于探究的心向。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相信学生能探究。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识,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要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种种反映,捕捉点滴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2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绝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在充足的时空保证下。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探索。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有独到见解的学习”的跨越。
3 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能减少思维的惰性,能令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形成思维的碰撞,进而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顺利地内化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有用的数学,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学生将问题解决,只能说明已经理解,但要真正掌握。成为自己的本领,还必须将所解决的问题内化。由此可见。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后,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后。我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并说说:你选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你选用的12根小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选?又如,学习“轻重”后,让学生去比较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轻重,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这些教学设计。都是对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内化真知。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的做法。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必能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有效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