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于2007年8月上旬刊刊登了甄桦的《上半年期刊市场管窥》一文。此文发表后编辑部接到很多读者电话,表示希望在2007年终可以看到下半年的期刊变化及分析,因此本刊特约该文作者撰写《2007年下半年期刊市场新问题》一文,该文仅供关心众多期刊的读者品评,并欢迎读者来信、来电发表自己观点。
还是与2007年上半年的杂志总结一样,截止到2007年12月25日笔者手里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深圳等地的新刊(试、创、改、复、停)杂志390多种,而上半年是200余种,就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倍,这390多种杂志均是在邮政系统的报刊亭摊购得,只有少数的几本为个人所赠。
下半年不同于上半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在期刊的管理上更加规范严格,并已经开始规范管理。仅从邮政系统举几个例子,在相继开过相关的期刊管理、改革会议之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下发的对私进报刊的查处名单,对私进、存放、销售这三段加大了力度管控,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就有多种文件以传真形式下发到所有摊位,并在下发传真件时,对处罚办法都有了明确及细化的规定,如此频繁的文件使得众多摊位的销售者在选择杂志时更加“小心翼翼”。因此在一个时期内,至少在北京期刊零售市场上私进、存放、销售假刊虚刊的现象少了许多。在上海,不久前有一本杂志上内容出了一些纰漏,由于管理措施得力,仅仅在一天半时间就将涉及的杂志大部分收回,避免了更多负面影响。尽管如此,还是在有些地区,有些摊位上疏于管理,进而导致了有为数不少的假刊上市出售。不久前有关部门查处的《守望》、《中国卫生产业》、《热读》杂志等仅是一个小数据,据笔者手中掌握的大量现刊来看,就有几十种之多。当然了有的是一带三,有的最多时一带九,还有的以各种官方、半官方隐蔽形式出现,使众多普通的销售者、读者难以辨别。
在笔者手中这390种杂志里不排除有一些这样的刊物,但谁对谁错、谁真谁假,一时眼花缭乱根本分辨不清!就像有许多杂志期刊说自己印数几十万、上百万,广告几千万上亿,但实际上呢,给员工的工资少之又少,拖欠印刷厂的费用已有多年一样,此类问题长期存在且悬而未决。
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停刊号”,疑似“停刊号”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已大大超过了2006年的数字。有的杂志上半年不再出版,下半年更难觅踪影,没有说明,没有解释,更无按照行业规范的对订阅者做善后说明、事后补救等等有关措施,这样导致了有一批杂志关、停、并、转后既失去了资金,也失去了资源,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广大读者。
在2007年年底有些杂志被一些很有实力的集团收购、兼并,但是业内对这种现象的前景并不看好,做杂志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一群跃跃欲试的正在做报纸、电视的集团或个人的长处与长项,而且做出来的杂志的内容、定位又十分接近,想在激烈的期刊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难度可想而知。
在众多“停刊”的杂志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荣俱荣,一损皆倒。某家有各种资金背景的杂志,突然停止办多种杂志,由于事发突然,许多员工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一时间谣语纷纷,时至今日该杂志善后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杂志社内部的危机管理并没有体现应有的效果,对其他杂志的潜在的影响,在2008年将逐渐显露出来的。
“停刊”除了数量多,来势汹汹之外,还有一个现象也许更值得关注,就是杂志现刊的整理。这几年下来公开宣称自己停刊、休刊了的杂志已有不少,而隐性不说的休刊的期刊也有许多。当读者得知将要停刊时,去杂志社或者打电话咨询,早已为时已晚,或人去楼空、无人接听或被告知电话已经更换,原来杂志不知所踪等等。有些杂志就连其直接的主管主办部门都不知道其编辑部在何方,真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真实地说明,这些杂志还在不在,是什么理由“停改刊”了。
还有一个现象更应引起广大读者和相关管理部门注意,就是假刊的大量出现。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都层出不穷,已经由原来的一号多刊方式变成了没号没标,联系办法多为一个134开头的手机、QQ号、MSN号联系,广告、发行、通联稿件借助于这种方式,却永远联系不上。这样的杂志不是DM杂志,而是在国家邮局的报刊亭上购得,所以有时此类杂志被期刊界人士戏称为“134”杂志或者叫移动办刊。众多报刊亭的摊主并没有接受过专业专门培训来识别、鉴别、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那么更多的读者就更无从辨别了,希望在2008年纸张涨价的情况下能够购买到好用、适用的杂志。
还是与2007年上半年的杂志总结一样,截止到2007年12月25日笔者手里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深圳等地的新刊(试、创、改、复、停)杂志390多种,而上半年是200余种,就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倍,这390多种杂志均是在邮政系统的报刊亭摊购得,只有少数的几本为个人所赠。
下半年不同于上半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在期刊的管理上更加规范严格,并已经开始规范管理。仅从邮政系统举几个例子,在相继开过相关的期刊管理、改革会议之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下发的对私进报刊的查处名单,对私进、存放、销售这三段加大了力度管控,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就有多种文件以传真形式下发到所有摊位,并在下发传真件时,对处罚办法都有了明确及细化的规定,如此频繁的文件使得众多摊位的销售者在选择杂志时更加“小心翼翼”。因此在一个时期内,至少在北京期刊零售市场上私进、存放、销售假刊虚刊的现象少了许多。在上海,不久前有一本杂志上内容出了一些纰漏,由于管理措施得力,仅仅在一天半时间就将涉及的杂志大部分收回,避免了更多负面影响。尽管如此,还是在有些地区,有些摊位上疏于管理,进而导致了有为数不少的假刊上市出售。不久前有关部门查处的《守望》、《中国卫生产业》、《热读》杂志等仅是一个小数据,据笔者手中掌握的大量现刊来看,就有几十种之多。当然了有的是一带三,有的最多时一带九,还有的以各种官方、半官方隐蔽形式出现,使众多普通的销售者、读者难以辨别。
在笔者手中这390种杂志里不排除有一些这样的刊物,但谁对谁错、谁真谁假,一时眼花缭乱根本分辨不清!就像有许多杂志期刊说自己印数几十万、上百万,广告几千万上亿,但实际上呢,给员工的工资少之又少,拖欠印刷厂的费用已有多年一样,此类问题长期存在且悬而未决。
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停刊号”,疑似“停刊号”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已大大超过了2006年的数字。有的杂志上半年不再出版,下半年更难觅踪影,没有说明,没有解释,更无按照行业规范的对订阅者做善后说明、事后补救等等有关措施,这样导致了有一批杂志关、停、并、转后既失去了资金,也失去了资源,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广大读者。
在2007年年底有些杂志被一些很有实力的集团收购、兼并,但是业内对这种现象的前景并不看好,做杂志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一群跃跃欲试的正在做报纸、电视的集团或个人的长处与长项,而且做出来的杂志的内容、定位又十分接近,想在激烈的期刊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难度可想而知。
在众多“停刊”的杂志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荣俱荣,一损皆倒。某家有各种资金背景的杂志,突然停止办多种杂志,由于事发突然,许多员工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一时间谣语纷纷,时至今日该杂志善后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杂志社内部的危机管理并没有体现应有的效果,对其他杂志的潜在的影响,在2008年将逐渐显露出来的。
“停刊”除了数量多,来势汹汹之外,还有一个现象也许更值得关注,就是杂志现刊的整理。这几年下来公开宣称自己停刊、休刊了的杂志已有不少,而隐性不说的休刊的期刊也有许多。当读者得知将要停刊时,去杂志社或者打电话咨询,早已为时已晚,或人去楼空、无人接听或被告知电话已经更换,原来杂志不知所踪等等。有些杂志就连其直接的主管主办部门都不知道其编辑部在何方,真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真实地说明,这些杂志还在不在,是什么理由“停改刊”了。
还有一个现象更应引起广大读者和相关管理部门注意,就是假刊的大量出现。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都层出不穷,已经由原来的一号多刊方式变成了没号没标,联系办法多为一个134开头的手机、QQ号、MSN号联系,广告、发行、通联稿件借助于这种方式,却永远联系不上。这样的杂志不是DM杂志,而是在国家邮局的报刊亭上购得,所以有时此类杂志被期刊界人士戏称为“134”杂志或者叫移动办刊。众多报刊亭的摊主并没有接受过专业专门培训来识别、鉴别、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那么更多的读者就更无从辨别了,希望在2008年纸张涨价的情况下能够购买到好用、适用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