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分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两个部分,教学要求是对教学目的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目标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最显著的特征是将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归结为三大项: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简单地说,第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第二是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又可细分为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是由教育部制定颁行的,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是每一位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的重要内容。
课程目标的制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课程的发展受文化传统、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受制于儿童发展的水平。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最基本的概念和運算。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也需要具有比较高的数学素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开始以算术知识为主,后来增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又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当前新课程标准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对于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逐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强调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
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数学学科的目的由培养精英转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
“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人人掌握数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并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等”。
要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就要在所有人受到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如何看待学生,如何为学生设计更好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儿童发展的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数学的空前发展及对社会的突出作用势必对数学教育发生重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数学课程应通过丰富的客观世界中的问题,体现数学刻画世界的过程和全貌,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尝试、收集信息、合情推理、建立猜想、验证和证明,这些研究方法的熏陶,将使人终生受益。数学科学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计算机(器)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计算机(器)进入中小学数学教育,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冲击,使得对形式化计算的需要大大减少,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产生强大支持。现代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思想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因素,任何制定数学课程目标的人都要考虑这三个因素。但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不同的人对数学课程目标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产生不同特点和不同倾向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比如,严格训导派认为教育目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技能,接受服从的训练,为适合劳动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数学目标中占重要地位;人文主义取向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教学目的中重视数学知识、文化和价值传播,强调数学结构、概念层次的严密性,以达到传播数学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目的;大众教育派则认为教育目标是使个人于社会环境中发挥潜能,个人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并得到解放,从而引发或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且数学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批判性数学思维,增强大众的民主意识和公民义务责任感,把个人培养成为自信的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目标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最显著的特征是将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归结为三大项: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简单地说,第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第二是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又可细分为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是由教育部制定颁行的,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是每一位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的重要内容。
课程目标的制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课程的发展受文化传统、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受制于儿童发展的水平。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最基本的概念和運算。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也需要具有比较高的数学素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开始以算术知识为主,后来增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又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当前新课程标准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对于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逐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强调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
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数学学科的目的由培养精英转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
“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人人掌握数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并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等”。
要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就要在所有人受到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如何看待学生,如何为学生设计更好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儿童发展的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数学的空前发展及对社会的突出作用势必对数学教育发生重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数学课程应通过丰富的客观世界中的问题,体现数学刻画世界的过程和全貌,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尝试、收集信息、合情推理、建立猜想、验证和证明,这些研究方法的熏陶,将使人终生受益。数学科学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计算机(器)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计算机(器)进入中小学数学教育,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冲击,使得对形式化计算的需要大大减少,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产生强大支持。现代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思想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因素,任何制定数学课程目标的人都要考虑这三个因素。但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不同的人对数学课程目标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产生不同特点和不同倾向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比如,严格训导派认为教育目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技能,接受服从的训练,为适合劳动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数学目标中占重要地位;人文主义取向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教学目的中重视数学知识、文化和价值传播,强调数学结构、概念层次的严密性,以达到传播数学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目的;大众教育派则认为教育目标是使个人于社会环境中发挥潜能,个人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并得到解放,从而引发或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且数学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批判性数学思维,增强大众的民主意识和公民义务责任感,把个人培养成为自信的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