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导入新课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有一位诗人倚窗而立眺望远方,不禁泪眼蒙眬,于是一首小诗便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这就是《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诗,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愁。(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走进文本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余光中说过:“一首诗,如果不加以朗诵,就体会不到隐含在其中的深意。”让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①学生自由朗诵。
师:诗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写下这首诗的?
生:惆怅、悲伤、眷恋。(一缕缕乡愁向我袭来)
②指导朗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这首诗?
生:惆怅缓慢的。(师生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了解诗歌背景的情况下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为下面的品读做铺垫]
(2)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
语调和语速技巧对朗读来说很重要,要读出诗歌的情韵。让我们一起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①品读第1节。
a.思考:你觉得哪些词语令你动容呢?
b.诗歌的第1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
c.指名学生读,请学生做点评。
②品读第2节。
a.长大后,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这时候他把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何处?
b.诗人结婚两年后,便去了美国教书。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c.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学生读。
③品读第3节。
a.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矮矮的坟墓”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b.坟墓虽矮,却把我和母亲永远地分开了,从此看不到母亲慈祥的面庞,听不到母亲亲切的话语,“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假如此时诗人跪在母亲的坟前,看着坟头的荒草,会想跟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学生发挥想象,议一议)
师:这是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运用情到深处颤抖的声音,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哀伤)
④品读第4节。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现在,诗人远离大陆,有家难回,这时候“乡愁”的内涵是什么?
b.诗人为什么说海峡是“浅浅的”?(小组讨论)
c.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的深意所在。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之愁,更是民族之愁、国家之愁。
[设计意图:紧扣诗歌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反复品味,边读边思考。老师进行诵读指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加深自己的体会]
(3)美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美
①让我们把整首诗连在一起,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多媒体出示,读前做朗读技巧指导)
②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诵。
3.拓展迁移
淡淡的月光,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为什么同是中国人,有家不能回?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台湾岛。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无论心中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称为“无根的一代”……
台湾有不少文人都曾写下思乡的作品,如于右任的《望大陆》,每每读起都非常令人动容,今天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教师配乐朗诵)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殇!
[设计意图:在大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时,教师配乐朗诵于右任的《望大陆》,同是天涯游子,同是台湾作家,视觉听觉给了学生们震撼人心的力量]
4.说一说
听着这首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双目贮满乡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你在想些什么?你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
下面请以“大陆,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句话。
落叶终究要归根,无论台湾回归的步伐走得多么艰难,始终隔不断两岸同胞那“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期盼,把这首诗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作者单位: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有一位诗人倚窗而立眺望远方,不禁泪眼蒙眬,于是一首小诗便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这就是《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诗,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愁。(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走进文本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余光中说过:“一首诗,如果不加以朗诵,就体会不到隐含在其中的深意。”让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①学生自由朗诵。
师:诗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写下这首诗的?
生:惆怅、悲伤、眷恋。(一缕缕乡愁向我袭来)
②指导朗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这首诗?
生:惆怅缓慢的。(师生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了解诗歌背景的情况下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为下面的品读做铺垫]
(2)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
语调和语速技巧对朗读来说很重要,要读出诗歌的情韵。让我们一起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①品读第1节。
a.思考:你觉得哪些词语令你动容呢?
b.诗歌的第1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
c.指名学生读,请学生做点评。
②品读第2节。
a.长大后,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这时候他把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何处?
b.诗人结婚两年后,便去了美国教书。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c.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学生读。
③品读第3节。
a.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矮矮的坟墓”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b.坟墓虽矮,却把我和母亲永远地分开了,从此看不到母亲慈祥的面庞,听不到母亲亲切的话语,“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假如此时诗人跪在母亲的坟前,看着坟头的荒草,会想跟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学生发挥想象,议一议)
师:这是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运用情到深处颤抖的声音,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哀伤)
④品读第4节。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现在,诗人远离大陆,有家难回,这时候“乡愁”的内涵是什么?
b.诗人为什么说海峡是“浅浅的”?(小组讨论)
c.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的深意所在。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之愁,更是民族之愁、国家之愁。
[设计意图:紧扣诗歌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反复品味,边读边思考。老师进行诵读指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加深自己的体会]
(3)美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美
①让我们把整首诗连在一起,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多媒体出示,读前做朗读技巧指导)
②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诵。
3.拓展迁移
淡淡的月光,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为什么同是中国人,有家不能回?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台湾岛。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无论心中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称为“无根的一代”……
台湾有不少文人都曾写下思乡的作品,如于右任的《望大陆》,每每读起都非常令人动容,今天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教师配乐朗诵)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殇!
[设计意图:在大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时,教师配乐朗诵于右任的《望大陆》,同是天涯游子,同是台湾作家,视觉听觉给了学生们震撼人心的力量]
4.说一说
听着这首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双目贮满乡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你在想些什么?你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
下面请以“大陆,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句话。
落叶终究要归根,无论台湾回归的步伐走得多么艰难,始终隔不断两岸同胞那“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期盼,把这首诗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作者单位: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