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小说叙写了一对多子的贫穷父母在三天中,送子、换子,最后终于割舍不了亲情,毁约索子的故事。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却具有极为动人的力量。
父母的心是一颗拳拳爱子之心。但是,表现爱子之心,父亲完全可以在女佣初提酬谢时断然拒绝,为什么小说却反复写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送子、换子、再换子?其实这样貌似啰嗦的情节本身就是矛盾内心的体现,越啰唆越能表现父母内心的挣扎痛苦。这种叙事方式叫繁笔。鲁迅的《社戏》中这样写看社戏的热切盼望:“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繁笔传递了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情。这种纠结的心情在文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十分犹豫”“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在尖锐曲折的冲突中,父母内心的痛苦达到顶峰,无以复加。
小说始终没有写另一个地点——父母舱房里发生的事。这三天中,他们每一次回去后会怎么商量这件事呢?送谁?谁送?找什么理由要回?是不停地争论争吵,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或是蜷缩在角落里,在黑暗中无声地哭泣?小说不着一字,一波三折的故事背后有着汹涌澎湃的情感挣扎,平铺直叙的讲述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同蒲松龄《促织》中儿子死后,夫妻俩“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真是把那份失子的酸楚、疼痛,难割难舍,心如刀绞,无限悲哀,直至无话可说的情状写到了极致。小说写极真的情感,繁笔叙事,简笔留白。
通过对故事背后故事的想象,我们感受到父母内心的挣扎、痛苦的煎熬,可是用来表现爱心之“浓”的语言却非常平实直白,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这淡淡的语言中感受到动人的力量。小说的语言值得玩味。第四小节父亲说:“谢谢!……话虽这么说,但是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干呢。”这是父亲不知情时对女佣的诚挚回答,话语之间隐隐透出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些许梦想,也暗示了他们最终团聚的结局。送长子的时候,他们说:“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这里用的称呼是“小家伙”而不是“孩子”,无限的怜爱、不舍,便不言而喻了。第15小节中“把这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是无力的绝望的哀鸣,他们一家宁可与所谓的“生活的梦想”失之交臂,也一定要在一起!
这是父母的语言,那么孩子的语言呢?送走孩子时,文中却没有写到孩子嚎啕大哭,撕心裂肺,文中孩子“长相聪明可爱”,为什么作者却不给予他们片言只语?沉默是最好的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闻的孩子更让父母割舍不下。
故事的结局只有一句话:“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读到此,我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庆幸这一家人的团聚。可是未来,这样的贫穷,这样的艰难,他们的生活会在北海道发生转机吗?“终于”背后的酸楚、苦涩之感挥之不去。
川端康成就是这样用最淡的语言传递最真的情感、最婉曲的心情,这种“淡淡的哀怨”是他一贯的文风。他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这样写一对恋人的告别:“她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抓住舷边的绳梯,回过头去,她似乎想说‘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这种“最淡”极为动人。因为这种“淡淡的哀怨”,人们称他为“淡紫色的川端康成”。“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的美学风格,而他作品的价值又不限于此。
小说除了写到夫妇一家,还写到了财主夫人。财主夫人“风度极佳”,“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没有一丝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换子的过程中,从“高高兴兴地同意”到“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再到他们痛哭失声时的赶忙询问,一直到最后含着热泪说:“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渐渐感受、体谅、理解了父母之心,这位无子的夫人同样有父母之心,她的内心同样是极纯净的。
再看小说的这一个片段:“可是,当天晚上,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地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您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不好受……’”这一段提及二儿子“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以此作为换子的理由。传统的日本人的道德感、孝道、重视承诺可见一斑。孝老和爱子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打动财主夫人的原因。
用极朴实的语言,写极纯净的内心,这是日本文学的主旋律。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另一篇日本小说《一碗阳春面》同样如此。
作者为什么对纯净的亲情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呢?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在大阪,1901年父逝,1902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姐姐也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他把自己坎坷经历的不幸以及对亲情之爱的渴望融入到作品中,其温度和厚度是具有代表性的,“塑造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极真的情感,极淡的语言,极纯净的心灵,这就是小说《父母的心》所传达的,这就是永远的川端康成!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父母的心是一颗拳拳爱子之心。但是,表现爱子之心,父亲完全可以在女佣初提酬谢时断然拒绝,为什么小说却反复写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送子、换子、再换子?其实这样貌似啰嗦的情节本身就是矛盾内心的体现,越啰唆越能表现父母内心的挣扎痛苦。这种叙事方式叫繁笔。鲁迅的《社戏》中这样写看社戏的热切盼望:“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繁笔传递了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情。这种纠结的心情在文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十分犹豫”“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在尖锐曲折的冲突中,父母内心的痛苦达到顶峰,无以复加。
小说始终没有写另一个地点——父母舱房里发生的事。这三天中,他们每一次回去后会怎么商量这件事呢?送谁?谁送?找什么理由要回?是不停地争论争吵,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或是蜷缩在角落里,在黑暗中无声地哭泣?小说不着一字,一波三折的故事背后有着汹涌澎湃的情感挣扎,平铺直叙的讲述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同蒲松龄《促织》中儿子死后,夫妻俩“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真是把那份失子的酸楚、疼痛,难割难舍,心如刀绞,无限悲哀,直至无话可说的情状写到了极致。小说写极真的情感,繁笔叙事,简笔留白。
通过对故事背后故事的想象,我们感受到父母内心的挣扎、痛苦的煎熬,可是用来表现爱心之“浓”的语言却非常平实直白,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这淡淡的语言中感受到动人的力量。小说的语言值得玩味。第四小节父亲说:“谢谢!……话虽这么说,但是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干呢。”这是父亲不知情时对女佣的诚挚回答,话语之间隐隐透出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些许梦想,也暗示了他们最终团聚的结局。送长子的时候,他们说:“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这里用的称呼是“小家伙”而不是“孩子”,无限的怜爱、不舍,便不言而喻了。第15小节中“把这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是无力的绝望的哀鸣,他们一家宁可与所谓的“生活的梦想”失之交臂,也一定要在一起!
这是父母的语言,那么孩子的语言呢?送走孩子时,文中却没有写到孩子嚎啕大哭,撕心裂肺,文中孩子“长相聪明可爱”,为什么作者却不给予他们片言只语?沉默是最好的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闻的孩子更让父母割舍不下。
故事的结局只有一句话:“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读到此,我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庆幸这一家人的团聚。可是未来,这样的贫穷,这样的艰难,他们的生活会在北海道发生转机吗?“终于”背后的酸楚、苦涩之感挥之不去。
川端康成就是这样用最淡的语言传递最真的情感、最婉曲的心情,这种“淡淡的哀怨”是他一贯的文风。他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这样写一对恋人的告别:“她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抓住舷边的绳梯,回过头去,她似乎想说‘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这种“最淡”极为动人。因为这种“淡淡的哀怨”,人们称他为“淡紫色的川端康成”。“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的美学风格,而他作品的价值又不限于此。
小说除了写到夫妇一家,还写到了财主夫人。财主夫人“风度极佳”,“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没有一丝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换子的过程中,从“高高兴兴地同意”到“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再到他们痛哭失声时的赶忙询问,一直到最后含着热泪说:“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渐渐感受、体谅、理解了父母之心,这位无子的夫人同样有父母之心,她的内心同样是极纯净的。
再看小说的这一个片段:“可是,当天晚上,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地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您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不好受……’”这一段提及二儿子“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以此作为换子的理由。传统的日本人的道德感、孝道、重视承诺可见一斑。孝老和爱子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打动财主夫人的原因。
用极朴实的语言,写极纯净的内心,这是日本文学的主旋律。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另一篇日本小说《一碗阳春面》同样如此。
作者为什么对纯净的亲情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呢?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在大阪,1901年父逝,1902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姐姐也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他把自己坎坷经历的不幸以及对亲情之爱的渴望融入到作品中,其温度和厚度是具有代表性的,“塑造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极真的情感,极淡的语言,极纯净的心灵,这就是小说《父母的心》所传达的,这就是永远的川端康成!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