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老师,是人类进行学习和创造性劳动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使之在学习方面获得成功。因此,在落实历史教育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步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學习;兴趣;有效培养;策略;研究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开展了多次的课程改革活动。我们必须承认,课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方面,效果不容乐观。初中生的历史成绩差,不喜欢历史,更不愿意学习历史,已经成为当下一个急需要采取措施改变的状况。本文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两个方面出发,希望帮助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实效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授”,还需要学生的“收”,因此,想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个性兼容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好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职业,有人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教师:像母亲热爱子女那样无私,像父亲热爱儿子那样严格,像兄长热爱弟弟那样宽容,像姐姐热爱妹妹那样体贴。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师职业的核心文化就是大爱无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知识的权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师道尊严”的影响,教育界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尊严而忽视学生的尊严、学生的人格,这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的主要原因。因此,教育者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尊重学生,以表扬学生、关心学生为主,以批评学生为辅助手段,要懂得顾及学生的面子,尽可能不要当众的批评学生或是惩罚学生,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原因,继而落实问题的科学、合理解决。
  2.提升教师素质,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令人敬仰的品格,教师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正直、亲切、宽容、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才能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继而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重。因此,想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先要提升自己,从各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人格魅力,能“吸引”学生的人,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在某门课程上的表现也会比其他课程更好,成绩也会相对比较高;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在课程学习上往往缺乏激情,成绩也会相对较差。因此,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出和谐、积极的历史课堂,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十多年前,国家就已经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相关计划规定,对培训教师教育技术做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不仅深入了我们的生活,更引起了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为了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教学的思路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的高效性。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可知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受到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限制,历史老师的教育一直停留在强迫灌输、划重点机械记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上,缺乏新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继而产生“不愿学”、“不想学”的逆反心理。采用恰当的方法,在适宜的时机将现代化科技引入历史课堂,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继而落实对历史知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在历史课堂中加入现代科技的具体做法可以如下: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的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剪辑电影、 电视画面等,把不能再现的史实“再次”、“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静态历史画面到动态历史画面的渐变,让学生在感受声、形、色等多信息的同时感受强烈的历史气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落实《西安事变》课程讲授的时候,历史教育者可以先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利用课堂时间将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在学生观看完影视资料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例如,张、杨二人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再比如建立强烈的假设代入感模式,假如你是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或是共产党,事变后你对蒋介石将如何处置?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能达到学习上的事半功倍效果。
  想要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相关的教育者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刺激学生的感官,建设情景化模式,形象、准确、生动的向学生说明历史,讲述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继而全面提升历史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古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对历史的重要性窥见一斑,只有学好历史,才能够充分的吸收历史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指导和帮助。历史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知识扩展的层面上,而应该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只有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将之应用进党建的相关工作,才能让党建工作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才能发展我们的民族。基于以上,历史老师的责任巨大,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责任还需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自身发展、国家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相关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全面而充分的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不仅提高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成绩,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相关的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活化历史教育,构建生动、直观、形象、生动的历史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2]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
  [3]崔红梅.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J].考试周刊,2015(0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能力;培养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
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美育。美育是指以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不断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操以及素养,让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新形势下学校以及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育工作的渗透程度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展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又要求:“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加上小学生的词汇量积累匮乏,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写作教学相对比较有困难。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总结日常写作教学经验,还是有章可循的,本文结合笔者写作日常教学探讨几点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心
摘 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起到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
摘 要:语文教育生活化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把语文教育逐渐生活化。也就是构建全新语文教育观念,转变枯燥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没有具体形象、虚拟的语文课本中走出来,把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主动积极的汲取课本中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2.3.2节平面与平面垂的判定。本节课采取引导发现法,从直线与直线所成角入手引出平面与平面所成角,从而引出二面角这个新概念,再引导学生经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生成过程,从而通过判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来判定平面与平面是否垂直,由此引出本届课的学习重点——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  从已有知识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