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男监里,对犯人的改造一直是女警的工作禁区,新疆第四监狱在全疆监狱系统中率先突破了男监由男警专管的传统模式,组建“阳光女警教育中心”。这个中心的十名女警通过视频语音系统参与对男犯的改造工作,三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这个中心的模式正在疆内的18个监所推广。
三年前,第四监狱组建女警中心,突破了男监由男警专管的传统模式。女警们不再只做后勤辅助工作,转战到了教育改造罪犯的第一线,破解罪犯的心理难题,缓解罪犯的压力。
她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正在与她们对话的犯人和她们自己的影像,其神态表情一目了然。
这些犯人都在千米之外监区内的网络总控室里与女警交流,那里的网管员是一名懂电脑的犯人。需要谈话的犯人自愿向监区申请。
这十名女警上岗之前参加了法律、心理知识的培训,大多拿到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员资格证。“我们每月通过视频语音设备对犯人进行谈话教育数百人次,其中,大多数涉及婚姻家庭问题和法律奖惩问题。”女警中心主任鲁江萍说。
第四监狱女警中心十名女警的照片就张贴在女警中心的标牌上。十名女警分别通过网络用视频语音设备与不同监区的犯人 “面对面”交流。
女警姐姐
五年前,学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大学生曾强(化名)偶然结识了一些社会青年,渐渐走上了贩毒的道路,被判有期徒刑15年。
经过交谈,女警们了解到,自懂事起,曾强就在父母的争吵和打骂声中度过。后来父母离婚了,曾强陷入苦闷和压抑之中,和社会青年接触让他觉得长了不少见识,想到贩毒可以挣很多钱,曾强动心了。第一次贩毒,曾强就落网了。
进入监狱后,性格本就十分孤僻的曾强觉得很懊恼,脑子里整天想的是怎么复仇,怎么对付新来的犯人。
“我怎么都想不通,我为什么会走上这条道,有时想这些事情想得头疼。”曾强说。入狱后,他对抗、抵触干警,还有暴力倾向。
“他心理很脆弱!”熟读心理学的女警中心副主任吴芳决定常跟他谈谈。
在视频前,曾强和吴芳进行了初次交流。
“一见面,我就感到他十分压抑。”吴芳说。和其他女警一样,她约见犯人有个习惯:会化点淡妆,不戴警帽。
“要尽可能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这点很重要。”吴芳说。起初,曾强戒备心很强,几乎不说话。吴芳也不急,只是通过一般性问话让他减压。临走前,曾强表示愿意把内心的苦恼说给吴芳听,双方建立了基本信任。
之后的几次谈话中,吴芳与曾强谈学习、谈生活、谈家庭、谈社会……说到动情处,曾强会掉泪。吴芳总是静静等待他心情平静后,再慢慢开导他。
慢慢地,曾强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了,他向吴芳表示“我一定积极改造,谢谢你”。吴芳笑了。
之后的两个月,曾强连写了几封长信给吴芳。他对吴芳的称呼也发生着变化:从“吴警官”到“吴老师”,再到“姐姐”。
在吴芳的开导下,曾强恢复了平静。随后,他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
“女警中心组建后,第一次进行网络谈话前,我们压力很大,担心犯人不理会我们,担心他们不说实话等等。”吴芳说。
但渐渐地,她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亲情帮教
女警毛玉英吃过午饭,对着镜子轻轻涂了点口红,整理一下警装,走进了网络谈话室。她要去见一个特殊的“约会”对象。
“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电脑视频中,是一名剃着光头、低着脑袋的男犯,毛玉英微笑着向对方打招呼。过了片刻,男犯艾力(化名)面色凝重地抬起头,开始诉说自己压抑了好几天的心事。
艾力前不久得知女友和别人订婚了,他失落、焦虑,甚至想砍掉自己的手指发泄痛楚。几乎无力自拔时,他想起了一直关心自己改造的女警毛玉英……
监狱内部开设的广播电台每天用维吾尔语和汉语播音130分钟,设有《新疆时间》、《法制方圆》、《狱园信箱》等10余个贴近犯人的节目。这项工作也由女警承担,此外,女警中心还要和犯人家属联系,进行法律咨询、援助。毛玉英帮助艾力时,就和他的父母进行过交流。
十年前,艾力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来第四监狱服刑后,他每年都要给父母写信、寄照片,但每次寄出的信都被退了回来。
“是不是父母要抛弃我?”疑问像石头,压得艾力喘不过气来。
艾力十分烦躁,顶撞干警、打架时常发生。2006年4月,监狱管教给他预约了女警,通过视频,他见到了女警毛玉英,那次谈话后,艾力说“我心里又升起了希望”。
紧接着,女警中心主任鲁江萍带着毛玉英等人前往艾力的家乡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对艾力进行家访。原来,十年前艾力被判刑后,父母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服刑,不久,他们搬了家。艾力不断给家里写信,却因父母已搬家,所有的信件都被退回了。
鲁江萍回忆说,艾力的父母非常贫困,蓬乱的头发盖着浮肿的脸,已是6月,他们还穿着旧毛衣,破损的线头从袖口耷拉出来。
得知女警们从遥远的乌鲁木齐赶来,还带来了自己儿子的照片和录像带,老人哭出了声,脸上却带着笑,泪水在他们黑黑的脸上流淌。
“你们真是辛苦了!”两位老人边哭边说。
临走时,鲁江萍和女警们给艾力的父母摄了像,照了好多照片,还给他们留了200元钱,告诉老人如果去看儿子的话可以拿着这钱买些东西。老人把钱在手里折来折去,又紧紧握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来后,女警将照片和录像拿给艾力看,和父母的表情一样,艾力也是挂着泪,却“嘿嘿”地笑出声来。此后,艾力变了。女警们说,因为表现良好,艾力今年会获得减刑。
倾诉的幸福
第四监狱关押的罪犯大多是重刑男犯。其中,近30%的犯人属于 “三无人员”,即没有通信、没有汇款、没有接见。几乎与世隔绝的服刑生活,使很多犯人情绪波动较大。
“我从来不和别的犯人交流心里话,但我和女警们聊一聊心里就轻松多了。”犯人马博(化名)说。
七分监区的服刑人员于努(化名)原判死缓,他的苦闷是,入狱五年始终未得到减刑,自己可能要在监狱里待一辈子了。于是,他几乎天天与其他犯人吵架。
在女警问梅的帮助下,于努被列为亲情帮教对象,还参加了法律专业的自考,五个月后,他两门课程合格。
“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努高兴地对问梅说。
“从那以后,他变了。”问梅说,于努当上了改造积极分子。
重刑犯最怕的就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女警认为,她们通过网络谈话时所坚持的沟通原则是:“始终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女警参与改造的效果让很多犯人难忘。有个即将刑满释放的犯人给女警中心写信说:“能够让人在一个平等的世界里倾吐心事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而女警们也爱上了这份有时让人尴尬的工作。
“帮犯人解决问题去除心病,让我有种满足感。”女警问梅说。
“当然,也有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时候。有男犯咨询与生理有关的话题时,我们会再找相关专业人士来解答。”女警闵鸿英说。
新疆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张林告诉记者,犯人长期与外界隔绝,容易敏感、焦躁、多疑。尤其是男犯,不太愿意流露情感,在遇到亲人的抛弃、家庭的矛盾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很影响改造。
而女性心细、体贴、有耐心,相比男警来说更有亲和力,会使犯人愿意倾诉。这些成功的例子表明,让女警参与对男犯的改造,可以更好地帮助犯人“治疗心病”。
监狱利用心理矫治手段参与对犯人的教育改造,这种改造模式是对警力和教育改造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开发。
据了解,目前,新疆监狱管理局已在全区18个监所推广女警中心的模式。
三年前,第四监狱组建女警中心,突破了男监由男警专管的传统模式。女警们不再只做后勤辅助工作,转战到了教育改造罪犯的第一线,破解罪犯的心理难题,缓解罪犯的压力。
她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正在与她们对话的犯人和她们自己的影像,其神态表情一目了然。
这些犯人都在千米之外监区内的网络总控室里与女警交流,那里的网管员是一名懂电脑的犯人。需要谈话的犯人自愿向监区申请。
这十名女警上岗之前参加了法律、心理知识的培训,大多拿到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员资格证。“我们每月通过视频语音设备对犯人进行谈话教育数百人次,其中,大多数涉及婚姻家庭问题和法律奖惩问题。”女警中心主任鲁江萍说。
第四监狱女警中心十名女警的照片就张贴在女警中心的标牌上。十名女警分别通过网络用视频语音设备与不同监区的犯人 “面对面”交流。
女警姐姐
五年前,学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大学生曾强(化名)偶然结识了一些社会青年,渐渐走上了贩毒的道路,被判有期徒刑15年。
经过交谈,女警们了解到,自懂事起,曾强就在父母的争吵和打骂声中度过。后来父母离婚了,曾强陷入苦闷和压抑之中,和社会青年接触让他觉得长了不少见识,想到贩毒可以挣很多钱,曾强动心了。第一次贩毒,曾强就落网了。
进入监狱后,性格本就十分孤僻的曾强觉得很懊恼,脑子里整天想的是怎么复仇,怎么对付新来的犯人。
“我怎么都想不通,我为什么会走上这条道,有时想这些事情想得头疼。”曾强说。入狱后,他对抗、抵触干警,还有暴力倾向。
“他心理很脆弱!”熟读心理学的女警中心副主任吴芳决定常跟他谈谈。
在视频前,曾强和吴芳进行了初次交流。
“一见面,我就感到他十分压抑。”吴芳说。和其他女警一样,她约见犯人有个习惯:会化点淡妆,不戴警帽。
“要尽可能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这点很重要。”吴芳说。起初,曾强戒备心很强,几乎不说话。吴芳也不急,只是通过一般性问话让他减压。临走前,曾强表示愿意把内心的苦恼说给吴芳听,双方建立了基本信任。
之后的几次谈话中,吴芳与曾强谈学习、谈生活、谈家庭、谈社会……说到动情处,曾强会掉泪。吴芳总是静静等待他心情平静后,再慢慢开导他。
慢慢地,曾强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了,他向吴芳表示“我一定积极改造,谢谢你”。吴芳笑了。
之后的两个月,曾强连写了几封长信给吴芳。他对吴芳的称呼也发生着变化:从“吴警官”到“吴老师”,再到“姐姐”。
在吴芳的开导下,曾强恢复了平静。随后,他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
“女警中心组建后,第一次进行网络谈话前,我们压力很大,担心犯人不理会我们,担心他们不说实话等等。”吴芳说。
但渐渐地,她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亲情帮教
女警毛玉英吃过午饭,对着镜子轻轻涂了点口红,整理一下警装,走进了网络谈话室。她要去见一个特殊的“约会”对象。
“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电脑视频中,是一名剃着光头、低着脑袋的男犯,毛玉英微笑着向对方打招呼。过了片刻,男犯艾力(化名)面色凝重地抬起头,开始诉说自己压抑了好几天的心事。
艾力前不久得知女友和别人订婚了,他失落、焦虑,甚至想砍掉自己的手指发泄痛楚。几乎无力自拔时,他想起了一直关心自己改造的女警毛玉英……
监狱内部开设的广播电台每天用维吾尔语和汉语播音130分钟,设有《新疆时间》、《法制方圆》、《狱园信箱》等10余个贴近犯人的节目。这项工作也由女警承担,此外,女警中心还要和犯人家属联系,进行法律咨询、援助。毛玉英帮助艾力时,就和他的父母进行过交流。
十年前,艾力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来第四监狱服刑后,他每年都要给父母写信、寄照片,但每次寄出的信都被退了回来。
“是不是父母要抛弃我?”疑问像石头,压得艾力喘不过气来。
艾力十分烦躁,顶撞干警、打架时常发生。2006年4月,监狱管教给他预约了女警,通过视频,他见到了女警毛玉英,那次谈话后,艾力说“我心里又升起了希望”。
紧接着,女警中心主任鲁江萍带着毛玉英等人前往艾力的家乡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对艾力进行家访。原来,十年前艾力被判刑后,父母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服刑,不久,他们搬了家。艾力不断给家里写信,却因父母已搬家,所有的信件都被退回了。
鲁江萍回忆说,艾力的父母非常贫困,蓬乱的头发盖着浮肿的脸,已是6月,他们还穿着旧毛衣,破损的线头从袖口耷拉出来。
得知女警们从遥远的乌鲁木齐赶来,还带来了自己儿子的照片和录像带,老人哭出了声,脸上却带着笑,泪水在他们黑黑的脸上流淌。
“你们真是辛苦了!”两位老人边哭边说。
临走时,鲁江萍和女警们给艾力的父母摄了像,照了好多照片,还给他们留了200元钱,告诉老人如果去看儿子的话可以拿着这钱买些东西。老人把钱在手里折来折去,又紧紧握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来后,女警将照片和录像拿给艾力看,和父母的表情一样,艾力也是挂着泪,却“嘿嘿”地笑出声来。此后,艾力变了。女警们说,因为表现良好,艾力今年会获得减刑。
倾诉的幸福
第四监狱关押的罪犯大多是重刑男犯。其中,近30%的犯人属于 “三无人员”,即没有通信、没有汇款、没有接见。几乎与世隔绝的服刑生活,使很多犯人情绪波动较大。
“我从来不和别的犯人交流心里话,但我和女警们聊一聊心里就轻松多了。”犯人马博(化名)说。
七分监区的服刑人员于努(化名)原判死缓,他的苦闷是,入狱五年始终未得到减刑,自己可能要在监狱里待一辈子了。于是,他几乎天天与其他犯人吵架。
在女警问梅的帮助下,于努被列为亲情帮教对象,还参加了法律专业的自考,五个月后,他两门课程合格。
“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努高兴地对问梅说。
“从那以后,他变了。”问梅说,于努当上了改造积极分子。
重刑犯最怕的就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女警认为,她们通过网络谈话时所坚持的沟通原则是:“始终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女警参与改造的效果让很多犯人难忘。有个即将刑满释放的犯人给女警中心写信说:“能够让人在一个平等的世界里倾吐心事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而女警们也爱上了这份有时让人尴尬的工作。
“帮犯人解决问题去除心病,让我有种满足感。”女警问梅说。
“当然,也有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时候。有男犯咨询与生理有关的话题时,我们会再找相关专业人士来解答。”女警闵鸿英说。
新疆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张林告诉记者,犯人长期与外界隔绝,容易敏感、焦躁、多疑。尤其是男犯,不太愿意流露情感,在遇到亲人的抛弃、家庭的矛盾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很影响改造。
而女性心细、体贴、有耐心,相比男警来说更有亲和力,会使犯人愿意倾诉。这些成功的例子表明,让女警参与对男犯的改造,可以更好地帮助犯人“治疗心病”。
监狱利用心理矫治手段参与对犯人的教育改造,这种改造模式是对警力和教育改造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开发。
据了解,目前,新疆监狱管理局已在全区18个监所推广女警中心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