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的几点反思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试行已经好几年了,教改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太谷,学衡水,学杜郎口,我校在教改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教改的新名词也在不断花样翻新。努力终有回报,我校连续几年高考大获丰收,一年一个新台阶。回顾这几年的教改之路,有奋斗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我们在学习前人及名校经验的前提下,不断摸索,不断探寻适合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最初,似乎有一个理念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每一个人心中,那就是新教材,教师不能讲。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一言堂,讲就是表演,讲就是作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多数老师讲课时,是布置下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有的老师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密密麻麻的板书只有写者明白,泛泛而谈的讨论,只有说者清楚。讨论A问题的同学,其他问题一概不问,写B答案的同学,其他问题一无所获。轰轰烈烈的一节课,最终落脚到一个学生,究竟有多少收益,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又都无话可说。这样的课,听后很不爽,更不敢苟同。之后,不免深思:难道这就是创新课堂?这就是自主学习?这样的探究究竟有多少深度?这样的课堂效果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
  诸多疑问的困惑,最终落脚到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是一无是处?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勇于质疑,要主张无禁区的思想。首先,我不赞成有固定的课堂模式的说法。同一篇课文,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心灵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截然不同。同时课堂本应是灵动的,对课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一味的用模式去套,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一副面孔的课堂生厌,如此教出的学生,也只能是死板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随着思维的僵化而僵化。
  我们语文组的同仁,在经过反复的研讨之后,在学校教改思路的指导下,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使教改的课堂更加有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不能一提到新课改,就认为讲课犯了教学大忌,这种一边倒的做法,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茫然无措。笔者认为,典范的课程还是需要教师示范性的讲解,比如课改以前的教材是按文体编排的,那么,每一类文体该如何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该如何突破,运用什么方法学生最易接受,一节示范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把握了一类文体的要领,解读同类文体的其他篇目,就如同手中有了一把金钥匙,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解读领悟文本。那么,教师的讲解就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问题预设的导向作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但是如果问题的引导不得法,或没有深度,往往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节课下来二十几个问题,形式上轰轰烈烈,细究一下,有的问题根本无需提问,一看就知,而教师偏偏在此设疑,还让学生费时间讨论,做无用功。所以一节课效果好坏,问题的预设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提炼,让预设的问题既有针对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反思,或在讨论之后作出回答。我校的教改实验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尤其是学案的介入,其中问题的预设,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预设的导向作用,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相关资料的支撑作用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像理科那样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它靠的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展现,又靠的是语言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比如,课堂上有些问题的预设本来很有深度,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思维跟上了,也就是同学们说的,想通了,但语言表达跟不上,不能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味的让学生耗时间讨论,只能是白忙活,见效甚微。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回答问题时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语言表达也跟上去了,既训练了思维,也提升了语言,一举两得。所以语文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充足的资料,确保能起到弥补、提升的作用。
  四、甄别褒奖的激励作用
  新课改,将大部分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果我们一味的放任自流,势必会是一盘散沙。学生自主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示范引领下的灵动的课堂,可学生之间毕竟存在差距,这时,教师的甄别褒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同学讲得好,或问题回答得好,及时点评奖励,那些略有差距的同学自然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改进。激励机制的引进,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敢于面对,勇于进取,趁着教改的春风,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接受检验,应对挑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求适合自己、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之路,为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我于2010年参加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的有效教学研究》的研究。本课题研究重点: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用解析法解决问题”。本节主要针对绘制钻石图案的任务,阐述了什么是解析法,如何
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无视个性
在体育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学习欲望也有差别。例如,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学生对于球类项目的学习欲望明显比田径项目要强烈得多。  综观学生的表现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主性强的内容,竞争性强的内容,能迅速看到结果的内容的学习欲望明显强烈。体育教学中的不同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欲望值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一、现行初中体育课抑制学生学习欲望的制约因素  1.机械的重复
不论是焦作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还是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学、钻、点、练、结”五字教学模式,其关键都在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凸
众多的教学经验表明,要让学生学得好,并学有所获,应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这个气氛源于学生的“趣”。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也应诱趣,激趣,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既体现民主教学,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人说,英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而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操纵语言,称为“数字脑”;右脑是有非逻辑功能,产生直观、形象、想象,所以称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低年级的孩子富有好奇心,善于模仿,心理障碍少,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掌握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三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课程教学的兴趣点,寻找出学生爱学想学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 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和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
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名字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掌握学生,调控课堂的重要作用。如果你能正确运用它,它就会像一根魔棒,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起到鞭策违纪学生的作用,把个别学生游离课堂教学内容的大脑拉回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学生的名字呢?我慢慢地摸索出了一些很见效的规律。首先,我把学生的名字分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
信息技术课避免不了要接触网络,那么网络上又有很多诱人的游戏,尤其是网络上的一些暴力游戏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们来讲,他们并不理解老师不让他们玩这些游戏是为他们好,也不会听你的说教,而是会选择偷偷去玩。看到这样的现象我就想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呢?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已初见成效,现将我的一些简单做法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