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试行已经好几年了,教改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太谷,学衡水,学杜郎口,我校在教改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教改的新名词也在不断花样翻新。努力终有回报,我校连续几年高考大获丰收,一年一个新台阶。回顾这几年的教改之路,有奋斗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我们在学习前人及名校经验的前提下,不断摸索,不断探寻适合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最初,似乎有一个理念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每一个人心中,那就是新教材,教师不能讲。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一言堂,讲就是表演,讲就是作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多数老师讲课时,是布置下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有的老师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密密麻麻的板书只有写者明白,泛泛而谈的讨论,只有说者清楚。讨论A问题的同学,其他问题一概不问,写B答案的同学,其他问题一无所获。轰轰烈烈的一节课,最终落脚到一个学生,究竟有多少收益,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又都无话可说。这样的课,听后很不爽,更不敢苟同。之后,不免深思:难道这就是创新课堂?这就是自主学习?这样的探究究竟有多少深度?这样的课堂效果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
诸多疑问的困惑,最终落脚到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是一无是处?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勇于质疑,要主张无禁区的思想。首先,我不赞成有固定的课堂模式的说法。同一篇课文,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心灵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截然不同。同时课堂本应是灵动的,对课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一味的用模式去套,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一副面孔的课堂生厌,如此教出的学生,也只能是死板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随着思维的僵化而僵化。
我们语文组的同仁,在经过反复的研讨之后,在学校教改思路的指导下,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使教改的课堂更加有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不能一提到新课改,就认为讲课犯了教学大忌,这种一边倒的做法,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茫然无措。笔者认为,典范的课程还是需要教师示范性的讲解,比如课改以前的教材是按文体编排的,那么,每一类文体该如何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该如何突破,运用什么方法学生最易接受,一节示范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把握了一类文体的要领,解读同类文体的其他篇目,就如同手中有了一把金钥匙,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解读领悟文本。那么,教师的讲解就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问题预设的导向作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但是如果问题的引导不得法,或没有深度,往往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节课下来二十几个问题,形式上轰轰烈烈,细究一下,有的问题根本无需提问,一看就知,而教师偏偏在此设疑,还让学生费时间讨论,做无用功。所以一节课效果好坏,问题的预设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提炼,让预设的问题既有针对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反思,或在讨论之后作出回答。我校的教改实验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尤其是学案的介入,其中问题的预设,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预设的导向作用,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相关资料的支撑作用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像理科那样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它靠的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展现,又靠的是语言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比如,课堂上有些问题的预设本来很有深度,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思维跟上了,也就是同学们说的,想通了,但语言表达跟不上,不能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味的让学生耗时间讨论,只能是白忙活,见效甚微。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回答问题时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语言表达也跟上去了,既训练了思维,也提升了语言,一举两得。所以语文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充足的资料,确保能起到弥补、提升的作用。
四、甄别褒奖的激励作用
新课改,将大部分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果我们一味的放任自流,势必会是一盘散沙。学生自主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示范引领下的灵动的课堂,可学生之间毕竟存在差距,这时,教师的甄别褒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同学讲得好,或问题回答得好,及时点评奖励,那些略有差距的同学自然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改进。激励机制的引进,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敢于面对,勇于进取,趁着教改的春风,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接受检验,应对挑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求适合自己、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之路,为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初,似乎有一个理念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每一个人心中,那就是新教材,教师不能讲。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一言堂,讲就是表演,讲就是作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多数老师讲课时,是布置下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有的老师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密密麻麻的板书只有写者明白,泛泛而谈的讨论,只有说者清楚。讨论A问题的同学,其他问题一概不问,写B答案的同学,其他问题一无所获。轰轰烈烈的一节课,最终落脚到一个学生,究竟有多少收益,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又都无话可说。这样的课,听后很不爽,更不敢苟同。之后,不免深思:难道这就是创新课堂?这就是自主学习?这样的探究究竟有多少深度?这样的课堂效果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
诸多疑问的困惑,最终落脚到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是一无是处?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勇于质疑,要主张无禁区的思想。首先,我不赞成有固定的课堂模式的说法。同一篇课文,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心灵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截然不同。同时课堂本应是灵动的,对课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一味的用模式去套,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一副面孔的课堂生厌,如此教出的学生,也只能是死板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随着思维的僵化而僵化。
我们语文组的同仁,在经过反复的研讨之后,在学校教改思路的指导下,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使教改的课堂更加有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不能一提到新课改,就认为讲课犯了教学大忌,这种一边倒的做法,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茫然无措。笔者认为,典范的课程还是需要教师示范性的讲解,比如课改以前的教材是按文体编排的,那么,每一类文体该如何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该如何突破,运用什么方法学生最易接受,一节示范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把握了一类文体的要领,解读同类文体的其他篇目,就如同手中有了一把金钥匙,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解读领悟文本。那么,教师的讲解就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问题预设的导向作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但是如果问题的引导不得法,或没有深度,往往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节课下来二十几个问题,形式上轰轰烈烈,细究一下,有的问题根本无需提问,一看就知,而教师偏偏在此设疑,还让学生费时间讨论,做无用功。所以一节课效果好坏,问题的预设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提炼,让预设的问题既有针对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反思,或在讨论之后作出回答。我校的教改实验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尤其是学案的介入,其中问题的预设,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预设的导向作用,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相关资料的支撑作用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像理科那样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它靠的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展现,又靠的是语言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比如,课堂上有些问题的预设本来很有深度,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思维跟上了,也就是同学们说的,想通了,但语言表达跟不上,不能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味的让学生耗时间讨论,只能是白忙活,见效甚微。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回答问题时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语言表达也跟上去了,既训练了思维,也提升了语言,一举两得。所以语文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充足的资料,确保能起到弥补、提升的作用。
四、甄别褒奖的激励作用
新课改,将大部分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果我们一味的放任自流,势必会是一盘散沙。学生自主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示范引领下的灵动的课堂,可学生之间毕竟存在差距,这时,教师的甄别褒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同学讲得好,或问题回答得好,及时点评奖励,那些略有差距的同学自然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改进。激励机制的引进,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敢于面对,勇于进取,趁着教改的春风,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接受检验,应对挑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求适合自己、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之路,为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