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教育教学,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和可能,承认个别差异,尊重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谈我们一点粗浅看法。
一、寻求多元有效学习方式
马飞龙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变得能够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以某种方式做某事”“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学习者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体验这个事物的方式”。教师在认识上要有一个重大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各自需要的学习方式,并据此组织他们投入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程度学生在各自学习中得到相应发展,从而体现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需求。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先设计如下以旧引新。
(1)下面各题应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甲的6/7是乙。 乙是甲的4/5。 乙的9/10相当甲。
一个儿童体重35kg,他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在学生回答之后,接着教师设计4种不同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
(2)自己能独立列式计算的,独立解决。
(3)想一想,觉得有困难,可看书。
(4)也可以和同桌或小组研究解决。
(5)自主解决有困难,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易”。上面的教学案例,在引入新课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复习,确定谁是单位“1”及分数乘法应用题,并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式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自主性,既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也有接授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方式不能搞“一刀切”,适应每个学生需求,留给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实现多元互动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幸福。
二、创设适切有效问题情境
北京文喆指出:“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平时教学中,要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就得面向全体学生,既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又有适当的梯度,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尽量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回答。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先向中等生提问,然后再向优等生或学困生发问。从而使每个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问题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中。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提出如下思考题目:
(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举例说明?
(3)计算例1,1/4+3/10,3/10-3/20时,你还有别的方法吗?(把分数化成小数)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一次提出三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时间,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选择问题的空间。如第一题,中下等生经自学或小组交流后也能回答。第三题,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用独特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对问题进行概括、一般化。
文喆指出:“努力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实效的课,不仅看教师提的问题如何发人深省,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教“因数与倍数”一单元之后,出示一道开放习题。你能根据“11.15.20.21.37.45.48.55.60.90”这10个数提出与本单元有关的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引导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提问的习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学困生也能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转变为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实践互动,这是一种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三、设计梯度有效练习题目
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要在设计练习上,让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完成作业,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习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积极性,特别让学困生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通过练习巩固、查漏补缺,使全体学生达到目标。设计练习内容,要以课标的基本要求作为练习的起点,设计有一定梯度练习,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设计一组有梯度练习。
(1)加工小组加工800个零件,合格有780个。求合格率。
(2)加工小组加工800个零件,未合格有20个。求合格率。
(3)加工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合格有800个,不合格的有20个。求合格率。
(4)加工小组加工800个零件,未合格的有20个,又加工20个,全部合格。求合格率。
(5)加工小组加工一批零件,未合格的零件数与合格零件数的比是1∶39.求合格率。
上面习题设计重视层次性、针对性,关注变式练习。即要求学生把握其不同方向的联系,具备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条件变了,问题没有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在变化中不变关键因素。只要找准合格数与零件总个数,问题就能解决。
教师要多关心学困生,多一点面批面改。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一帮一”等形式,发挥学生互助的优势。对优等生可以设计一些自主選做的综合性题目,发展创新意识和潜能。
一、寻求多元有效学习方式
马飞龙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变得能够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以某种方式做某事”“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学习者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体验这个事物的方式”。教师在认识上要有一个重大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各自需要的学习方式,并据此组织他们投入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程度学生在各自学习中得到相应发展,从而体现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需求。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先设计如下以旧引新。
(1)下面各题应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甲的6/7是乙。 乙是甲的4/5。 乙的9/10相当甲。
一个儿童体重35kg,他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在学生回答之后,接着教师设计4种不同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
(2)自己能独立列式计算的,独立解决。
(3)想一想,觉得有困难,可看书。
(4)也可以和同桌或小组研究解决。
(5)自主解决有困难,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易”。上面的教学案例,在引入新课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复习,确定谁是单位“1”及分数乘法应用题,并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式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自主性,既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也有接授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方式不能搞“一刀切”,适应每个学生需求,留给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实现多元互动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幸福。
二、创设适切有效问题情境
北京文喆指出:“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平时教学中,要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就得面向全体学生,既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又有适当的梯度,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尽量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回答。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先向中等生提问,然后再向优等生或学困生发问。从而使每个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问题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中。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提出如下思考题目:
(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举例说明?
(3)计算例1,1/4+3/10,3/10-3/20时,你还有别的方法吗?(把分数化成小数)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一次提出三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时间,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选择问题的空间。如第一题,中下等生经自学或小组交流后也能回答。第三题,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用独特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对问题进行概括、一般化。
文喆指出:“努力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实效的课,不仅看教师提的问题如何发人深省,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教“因数与倍数”一单元之后,出示一道开放习题。你能根据“11.15.20.21.37.45.48.55.60.90”这10个数提出与本单元有关的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引导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提问的习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学困生也能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转变为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实践互动,这是一种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三、设计梯度有效练习题目
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要在设计练习上,让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完成作业,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习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积极性,特别让学困生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通过练习巩固、查漏补缺,使全体学生达到目标。设计练习内容,要以课标的基本要求作为练习的起点,设计有一定梯度练习,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设计一组有梯度练习。
(1)加工小组加工800个零件,合格有780个。求合格率。
(2)加工小组加工800个零件,未合格有20个。求合格率。
(3)加工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合格有800个,不合格的有20个。求合格率。
(4)加工小组加工800个零件,未合格的有20个,又加工20个,全部合格。求合格率。
(5)加工小组加工一批零件,未合格的零件数与合格零件数的比是1∶39.求合格率。
上面习题设计重视层次性、针对性,关注变式练习。即要求学生把握其不同方向的联系,具备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条件变了,问题没有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在变化中不变关键因素。只要找准合格数与零件总个数,问题就能解决。
教师要多关心学困生,多一点面批面改。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一帮一”等形式,发挥学生互助的优势。对优等生可以设计一些自主選做的综合性题目,发展创新意识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