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学生课业任务不断增大,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课本的知识同时还要塑造他们的思想品德。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心理误区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心理误区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果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师生有不良的心理状态,那么思想品德教学也会取得不好的效果。纵观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存在很多心理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教师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施,中学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的由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到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可见这是一个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学,从而忽视对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教师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只要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就是好老师。这就是思想上的错误认知,太过于片面的去看待问题,导致教学心态的僵化。教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往往只注重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缺少在心理和思想对知识的认知。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要求学生要多方向的,深入整体的进行掌握,并不仅仅是说教。教师不仅要从教学任务去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通过言传身教的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品德而言,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拥有一种美好品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些美好的品德,通过具体的事情和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高尚的品格就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影响。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和户外活动,通过锻炼和实践让他们真正懂的思想品德对于生活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给思想品德带来的影响
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正是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叛逆心理,也是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很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叛逆心理”对思想品德带来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在中学思想品德在课程设计上,教师通常都是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体验,造成了思想品德知识和实践的脱离。这种传统单一的德育方式,致使学生往往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由于教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容易引发错误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完全掌握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不能拘泥于单一死板的课堂形式,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体会,去感知,全面了解德育工作。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家庭存在矛盾导致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这样长期的课堂教学导致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忽视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重点,而不是每次都把课堂用知识填充起来。教师需要针对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而言,平时的课业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家庭教育因素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方面,由于个别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不完整,父母对孩子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全,加之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于严厉和苛刻,孩子和父母不能真心交流,存在隔阂。还有些家庭是重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甚至还有继父继母虐待孩子,这给孩子的身心留下了阴影,性格不稳定,更不要说思想品德教育了。父母的为人处世同样会影响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除了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从德育方面约束他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不要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误区。学校要通过规范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家长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结束语
对于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面对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通过新教改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提倡教学向多个方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不仅仅要求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通过更加新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提高德育水平,不管是从教学课堂的模式入手,还是从学的心理特点入手,都需要建立完全的教学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学进行引导和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心理误区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果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师生有不良的心理状态,那么思想品德教学也会取得不好的效果。纵观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存在很多心理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教师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施,中学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的由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到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可见这是一个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学,从而忽视对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教师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只要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就是好老师。这就是思想上的错误认知,太过于片面的去看待问题,导致教学心态的僵化。教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往往只注重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缺少在心理和思想对知识的认知。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要求学生要多方向的,深入整体的进行掌握,并不仅仅是说教。教师不仅要从教学任务去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通过言传身教的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品德而言,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拥有一种美好品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些美好的品德,通过具体的事情和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高尚的品格就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影响。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和户外活动,通过锻炼和实践让他们真正懂的思想品德对于生活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给思想品德带来的影响
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正是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叛逆心理,也是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很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叛逆心理”对思想品德带来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在中学思想品德在课程设计上,教师通常都是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体验,造成了思想品德知识和实践的脱离。这种传统单一的德育方式,致使学生往往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由于教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容易引发错误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完全掌握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不能拘泥于单一死板的课堂形式,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体会,去感知,全面了解德育工作。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家庭存在矛盾导致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这样长期的课堂教学导致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忽视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重点,而不是每次都把课堂用知识填充起来。教师需要针对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而言,平时的课业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家庭教育因素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方面,由于个别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不完整,父母对孩子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全,加之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于严厉和苛刻,孩子和父母不能真心交流,存在隔阂。还有些家庭是重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甚至还有继父继母虐待孩子,这给孩子的身心留下了阴影,性格不稳定,更不要说思想品德教育了。父母的为人处世同样会影响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除了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从德育方面约束他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不要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误区。学校要通过规范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家长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结束语
对于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面对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通过新教改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提倡教学向多个方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不仅仅要求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通过更加新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提高德育水平,不管是从教学课堂的模式入手,还是从学的心理特点入手,都需要建立完全的教学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学进行引导和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