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绽开的谷粒吗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来时,载着外甥女妞妞去海边捡贝壳。回来的路上,妞妞指着一大片黄灿灿的稻田问我:“那地里长的都是啥呀?”我告诉她,那些都是水稻,农民伯伯要先插秧,后施肥,等它长出稻谷了,然后再收割,把稻壳去掉,就是我们天天吃的大米了。
  “噢,我懂了!”妞妞拍着小手欢呼起来。我却忽然想起本学期人教社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有点弄不明白了。这是一首赞美秋天的诗歌,其中写道,“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花里,在每一滴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我琢磨着,谷粒什么时候可以“绽开”呢?回到家,又问一生务农的老爸:“你见过绽开的谷粒吗?”老爸以肯定的语气说:“谷粒并不是花,哪绽得开?碾米的时候,碾碎的也只是谷壳,粒还在嘛。”
  哦,原来谷粒不会绽开!这样的答案,让我陷入沉思。
  课本与现实不尽符合的问题,以前也遇到过。如人教社语文第八册课本中《太阳》一文提到,“太阳离我们有1亿5千万公里远。”而随后的一篇《妙不可言的位置》中又说:“地球距离太阳1.496乘以10的9次方千米”。如换算成公里,这两个数据前后矛盾,相差近10倍,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幸运的是,新版课文已将此处修改为“8次方千米”)。
  又如人敖社语文第九册《蜜蜂的赞美》中,有一处数据说“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其实,在采集季节,一只工蜂寿命最多一两个月,何况还要除掉不能采蜜的幼虫期。本来,以蜜蜂的勤劳比喻要多读书、多积累,但由于比喻的前提并不存在、数据经不起推敲,“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的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就使得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立意打了一个折扣。
  书本出错教学补。针对上述问题,我想,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修补瑕疵,将坏事变为好事,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正确解读课文,还有利于开展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调动大家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呢。而“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正是当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吗?
  实践,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有次家访,家长热情端上一杯甘甜的蜂蜜茶,自豪地告诉我,他养了50多箱蜜蜂,一年产蜜有400多公斤。没几天,刚好上到《蜜蜂的赞美》一课,我顿生疑问:如果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蜂蜜,那么,50多箱、一箱上万只蜜蜂,年产量怎么会只有400多公斤?于是,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这篇课文可能有个小错误,请同学们放学后作一番调查:一只蜜蜂能不能酿造一公斤蜂蜜?
  听说连课本也可能出错,大家的好奇心不知有多高。这道题对城里孩子来说也许很难,好在我校就在农村,同学们有的自己跑到养蜂场去问,有的回家问父母,一度形成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探讨的良好氛围。第二天,同学们纷纷抢着发言,都说小蜜蜂的寿命很短,还没等酿够一公斤就死了。我对同学们的正确答案首先给予表扬,然后从瑕不掩瑜、如何改错、怎样学习蜜蜂精神等方面,着重谈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同学们最后一致认为,像这样赞美蜜蜂同样感人:“一只小蜜蜂轻得只有100毫克,每天还要在百花丛中采集400毫克的花蜜(据《中国养蜂》1996第6期载文),远远超出了自身的体重。可见,点滴甘甜都来自于辛勤耕耘,来自于汇集数不清的鲜花。”
  由于《蜜蜂的赞美》这堂课效果很好,同学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求知欲望明显提高,举手提问蔚然成风。在下一节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当大家根据课本提示“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进行自学后,一位平时很胆怯的女生举起课本,指着插图,有些气愤地发言道:“这个解放军叔叔怎么一点也不悲伤!别人都望着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他还看着别处。”其他同学也异口同声地说:“对呀!怎么这样?”
  我仔细一看插图,果然发现画面上有位战士面无表情,且目光也与大家不一样,但转念一想,这位战士应该是卫兵,要维护秩序,所以神色才会不一样吧?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可孩子们依旧争相发言,表达不同意见。有的认为他完全可以一边维护秩序,一边望着灵车方向;还有同学更是细心发现,课文中明明写着“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配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就他少一个“都”啊!并表示要写信给出版社,反映自己的意见。我趁热打铁,开展小组讨论。经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加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阅读一篇课文,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通过切身体会,我觉得从鼓励质疑、发现、创新入手,提倡综合性学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理想途径。
  最后,衷心希望我们的课本少出差错。拿教科书当靶子,让同学们练刀,毕竟有损教科书的尊严。
  
  (作者单位:诏安县仙塘小学 责任编辑:陈玉龙)
其他文献
启发式(Heuristics)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观。我国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突出实验教学和形象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以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将更加引人注目。广泛开展实验教学,是推进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
期刊
我们班里的爱心基金,既不是让学生缴纳的班费,也不是发动学生捐助的钱物,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饱含着同学们的劳动和创造。既是一笔数得清的金钱,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  我刚刚接手四(1)班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喜欢随手乱扔废纸、饮料瓶、易拉罐。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了教室卫生,而且还会被白白地倒进垃圾堆,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想:如果将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品收集起来,不是一笔收入吗?而且,这也可以培
期刊
范钟毅这个名字。在我们学校绝对是尽人皆知。因为这孩子总会隔三差五弄出点轰动的事来,让老师苦不堪言。那时,我就暗暗祈祷,这孩子千万不要跟我扯上关系!真是祸福难料,秋季开学,这个孩子依然跟我结上了缘分。  上新学期第一次语文课,讲着讲着,我隐约感到教室北边角落有点不对劲。拿眼睛一嘌,那里正坐着范钟毅,他手上拿着一把塑料手枪,躲在课桌下面专心致志地给枪灌“子弹”。我还没见过学生这样明目张胆地做“小动作”
期刊
一、美国教师队伍的现状    据笔者观察。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中产阶层中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那些坚持从事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或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条件适合教师职业。在美国,人们有一种生活态度,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那些弃教的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师收入比较低,或刚开始工作时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美国职业排行榜上高收入的职业行列中没有教师这一职业,但是
期刊
教师这项职业如果硬要找出一点让人向往的地方,那便是一年将近三个月的寒暑假了。你想,这一年中最冷最热的当口,不用出勤出力照领工资,怎么说也是件让人看着眼馋的事。可这说的是过去,今天,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园到大学,寒暑假、黄金周、双休日。敢说自己能过上一个囫囵假期的教师恐怕不多。尤其是一般中小学,这寒暑假早已变成例行的“第三”“第四”学期,成了孩子们轰轰烈烈补习提高、培养兴趣、训练特长、考前加餐的“黄
期刊
在日本,中小企业是实现国家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日本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借鉴日本技术创新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于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以政府为核心的经济、科技等体制都会对技术
期刊
在一些教育教学论坛上,时常有朋友发帖子问:怎样写数学随笔、论文?素材怎么找?怎么去抓住瞬间即逝的灵感。每每回帖时。我就告诉自己:是否写一篇写作心得的文章,与大家作一交流。其实,作为一个教学一线的老师,我觉得写教育随笔反思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能不断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从同伴那里汲取一些知识和营养,创生智慧,及时迫问日常的数学课堂,不断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认为写数学教育随笔
期刊
对于老到的教育研究者而言,概念界定意识实际上已成为其研究中不言而喻的、甚至带有一定本能色彩的习惯性行为。然而,通过对小学教师所写的教研论文及所做的教育研究课题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不作界定,从而在造成了许多不必要争论的同时,也常常模糊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研究的边界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弱化了研究的价值,而且也很难让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有鉴于此,在教育研究中
期刊
在一次市级送课下乡的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位教师执教“9加几”。虽然这位教师上过很多公开课和优质课。但面对我们这儿的农村孩子,一节课中却几次出现了冷场的现象,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许多教师都归结为这个班级的孩子前面学的内容不扎实。农村的孩子回答问题不积极,因为这位教师在其他地方上过几节课了。效果都不错。为什么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呢?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上课教师
期刊
孩子,很高兴,你今年能如愿跨入重点大学的门槛。朋友们都说我们的教育很成功。我们也备感欣慰。毕竟,十几年来,为了尽父母的责任,我们尝遍了酸甜苦辣,尤其是你妈妈。你上大学,我们特别感谢你的老师们,是他们的无私关怀与爱护才使得你健康成长。你一定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我们都很希望把你培养成理想中的人才。十八年的家庭教育之路走来,算是有了感悟,有着成功,还有不少失误和遗憾。我也知道,许多方面我做得不好,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