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让教师和学生能在传统的模式中探求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为运用好网络这种新的媒介,辅助教学,提供实践经验,也想让读者能感受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与合作,互动与体验,对话与交流。
关键词:网络,合作,探究
在新课改精神的的指引下,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培养一代具有个性才能和协作精神的社会中坚力量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学科,其知识体系以及实践活动都呼唤能有一个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以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合作探究中竞争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时时都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最佳状态。怎样创设这样一个“平台”呢?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实践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运用网络平台、营造学生合作探究的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动态运作下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资源的占有量和交流的频率异常的充实和活跃,它是实效性合作的基础。它可以运用网络把合作式、活动式、主体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网络引思导学,不仅让师生、生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受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我的民间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它们都有哪些传统习俗以及由来?”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降低教学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运用GOOGLE提供的搜索功能引导学生在搜索栏中输入“传统节日,习俗”,搜索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的信息,再通过BBS论坛,粘贴你所搜到的内容,以供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当让学生自己发挥的时候,他们热情高涨,搜索到了许多内容,如:开斋节、泼水节的传说、还有许多节日的习俗等,然后再让他们交流,谈谈你的发现,学习气氛更加活跃,他们更是乐此不疲。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发挥的平台,起到了优势互补,交流提高的作用。最后,教师选择表现突出的同学的发言在大屏幕上再现出来,让学生共同感知,加深理解,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风俗人情。这样,抽象的教学难点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探究中得以化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不能只靠多媒体技术的单一经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入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其互联网上的广泛信息资料来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的探究发现的“成果”,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地位,培养他们在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教《我们的民风民俗》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我提供网址给学生,把学生分成2个网上“搜索小分队”——“民间传统节日由来”“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如何”,让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以完成考察任务。汇报交流时可以在BBS论坛上发帖,粘贴现成的网上资料,也可以是网页的超级链接。这样的任务既照顾了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也照顾了班级中的那些电脑高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动手操作,积极交流。这样就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转变到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位置上来,他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更主动积极。当汇报交流搜索成果时,样式五彩纷呈,内容形色生动,大大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信息容量和知识搭载平台,也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储备。
三、运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彰显个性
合作学习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发挥了学生在集体中的共性,融入了学习的主动因素,最大限度地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可是,在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中,也不能磨灭学生个性的存在,往往在教学中让学生凸现其个性(这里的“个性”是指学生学习也就是具有主观单向型的思维意向,它是融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而对周围事物和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更好的激发起创造性思维,扩大其学生兴趣,加深其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个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的脑细胞得以激发,思维的跳跃性增强,这也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素材空间。怎么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性的空间,运用网络平台,无疑是给予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自由空间。
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对于各个民间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其来历,我就尝试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然后让他们自己运用已学会的网络应用知识,发布自己的信息,对于形式却不做要求,只需要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发挥其个性创造。尔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都BBS聊天版上,留下的自己的成果。有的是运用了超级链接,有的运用了贴图的方式,有的干脆下载成文档的形式,提供给大家下载阅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表扬,对于个性突出的同学,也要注意引导,对于他们的个性创新与发挥,给予肯定。
但在利用网络平台环境,培养好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备课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在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型,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合作的学习内容,力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建立小组
皮亚杰认为,当儿童直面认知对象时,陷入自己的既有知识不能充分说明状态,产生认知性矛盾,就有了更好的理解方式和知识的原动力。处于同样认知水平的同学之间通过略有差异的视点与认识的碰撞,各自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的解决将会引起每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的重新构建。因此,同自己有适当差距的对手的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教师就要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差异,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里,确定组长,重视对组长的培训,提高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会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组内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把小组的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等等。
3.强化指导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其间,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更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判断,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可见,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积极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只有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评和他评,学生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自觉地作出相应调节,提高合作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如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对其汇报优点地肯定或不足地指出,往往就是对学生方法的有效指导,使得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创设一个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协作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资助学习知识,主动探求知识。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教育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完善教育教学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我在这方面将不断积极的探索,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华程:“构建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J] www.pep.com.cn
[2] 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6期
[3]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J]教育技术通讯www.etc.elec.bnu.edu.cn
[4] 黄全安:《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及评价》[J]www.k12.com
[5] 沈松明:《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J] www.pep.com.cn
关键词:网络,合作,探究
在新课改精神的的指引下,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培养一代具有个性才能和协作精神的社会中坚力量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学科,其知识体系以及实践活动都呼唤能有一个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以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合作探究中竞争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时时都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最佳状态。怎样创设这样一个“平台”呢?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实践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运用网络平台、营造学生合作探究的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动态运作下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资源的占有量和交流的频率异常的充实和活跃,它是实效性合作的基础。它可以运用网络把合作式、活动式、主体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网络引思导学,不仅让师生、生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受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我的民间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它们都有哪些传统习俗以及由来?”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降低教学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运用GOOGLE提供的搜索功能引导学生在搜索栏中输入“传统节日,习俗”,搜索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的信息,再通过BBS论坛,粘贴你所搜到的内容,以供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当让学生自己发挥的时候,他们热情高涨,搜索到了许多内容,如:开斋节、泼水节的传说、还有许多节日的习俗等,然后再让他们交流,谈谈你的发现,学习气氛更加活跃,他们更是乐此不疲。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发挥的平台,起到了优势互补,交流提高的作用。最后,教师选择表现突出的同学的发言在大屏幕上再现出来,让学生共同感知,加深理解,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风俗人情。这样,抽象的教学难点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探究中得以化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不能只靠多媒体技术的单一经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入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其互联网上的广泛信息资料来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的探究发现的“成果”,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地位,培养他们在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教《我们的民风民俗》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我提供网址给学生,把学生分成2个网上“搜索小分队”——“民间传统节日由来”“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如何”,让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以完成考察任务。汇报交流时可以在BBS论坛上发帖,粘贴现成的网上资料,也可以是网页的超级链接。这样的任务既照顾了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也照顾了班级中的那些电脑高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动手操作,积极交流。这样就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转变到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位置上来,他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更主动积极。当汇报交流搜索成果时,样式五彩纷呈,内容形色生动,大大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信息容量和知识搭载平台,也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储备。
三、运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彰显个性
合作学习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发挥了学生在集体中的共性,融入了学习的主动因素,最大限度地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可是,在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中,也不能磨灭学生个性的存在,往往在教学中让学生凸现其个性(这里的“个性”是指学生学习也就是具有主观单向型的思维意向,它是融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而对周围事物和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更好的激发起创造性思维,扩大其学生兴趣,加深其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个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的脑细胞得以激发,思维的跳跃性增强,这也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素材空间。怎么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性的空间,运用网络平台,无疑是给予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自由空间。
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对于各个民间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其来历,我就尝试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然后让他们自己运用已学会的网络应用知识,发布自己的信息,对于形式却不做要求,只需要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发挥其个性创造。尔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都BBS聊天版上,留下的自己的成果。有的是运用了超级链接,有的运用了贴图的方式,有的干脆下载成文档的形式,提供给大家下载阅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表扬,对于个性突出的同学,也要注意引导,对于他们的个性创新与发挥,给予肯定。
但在利用网络平台环境,培养好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备课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在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型,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合作的学习内容,力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建立小组
皮亚杰认为,当儿童直面认知对象时,陷入自己的既有知识不能充分说明状态,产生认知性矛盾,就有了更好的理解方式和知识的原动力。处于同样认知水平的同学之间通过略有差异的视点与认识的碰撞,各自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的解决将会引起每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的重新构建。因此,同自己有适当差距的对手的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教师就要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差异,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里,确定组长,重视对组长的培训,提高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会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组内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把小组的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等等。
3.强化指导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其间,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更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判断,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可见,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积极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只有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评和他评,学生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自觉地作出相应调节,提高合作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如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对其汇报优点地肯定或不足地指出,往往就是对学生方法的有效指导,使得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创设一个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协作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资助学习知识,主动探求知识。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教育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完善教育教学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我在这方面将不断积极的探索,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华程:“构建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J] www.pep.com.cn
[2] 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6期
[3]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J]教育技术通讯www.etc.elec.bnu.edu.cn
[4] 黄全安:《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及评价》[J]www.k12.com
[5] 沈松明:《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J] www.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