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梯度极差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内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较大梯度极差的特征和原因理论研究。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大梯度特征。加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必须从建立协作组织、健全合作协议、合理规划布局、塑造良好环境和做大做强企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大梯度极差;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0-0025-04
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理论
梯度是生产布局学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的概念。在有些区域,产业梯度变化缓慢形成很长的“坡”;而在有些区域,产业梯度变化急剧形成陡峭的“山崖”,产业梯度表现为较大的“极差”,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大梯度极差理论。由于大梯度极差的存在,使区域之间在产业协作方面表现为不同的特征。这里我们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梯度极差理论,即关于区域经济内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较大梯度极差的特征和原因理论研究。
我们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梯度在20个百分点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称为“大梯度”。关于大梯度的存在原因,可以从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回波效应。按照缪尔达尔的“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在循环和累积因果作用过程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和“回波效应”(back wash effect)。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回波效应是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扩散效应的作用才日益增强。如果从这一理论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的生成,回波效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很强。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扩大了与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梯度极差。
2. 极化效应。在缪尔达尔理论基础上,产业梯度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被发展为三大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向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或地点集中,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极化效应;增长极通过其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向外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辐射到周边地区,完成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的推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对地区间扩大了的经济发展差距,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统筹,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发展差距过大的作用效果,保证梯度的有效推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回程效应。这三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否会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哪一种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度同一个国家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协作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形成大梯度。随着经济成长和行政区域之间协作的加强,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不平衡程度将会趋于稳定,随之成长差异渐趋缩小。
二、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的存在性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结合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河北省服务业振兴计划》和有关学术观点,我们将服务业的14个分类中的7类列为生产性服务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等。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资料计算,在“长三角”经济区,上海、浙江、江苏的服务业增加值在各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6%、40.2%和36.3%,梯度极差为14.3个百分点;而在京津冀经济区(见表1),京津冀服务业增加值在各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9%、40.2%和33.8%,梯度极差近37.1个百分点。如果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河北与京津的梯度同样大于20个百分点。2006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 360.1亿元、817.6亿元和1 987.7亿元,占相应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2.7%、18.8%和17.0%,梯度极差为25.7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大梯度特征。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是区域中落后和边缘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区域或中心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使发达地区所出现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
导致京津冀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京津冀工业化路径的差异化,独特的经济权势所形成的京津冀服务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农业大省与都市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程中的起始点和侧重点上的差异等等。结合上文的理论分析,这里从服务业发展阶段来进行解释。服务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贸餐饮业、卫生、文化娱乐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发达阶段;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阶段;第三阶段是科技教育业、信息产业、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阶段。按照这种标准,北京正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天津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河北则处于第一阶段。北京的服务经济处于较高发展层次,由知识、技术要素驱动经济增长;天津则依赖于资金、技术要素;河北主要依靠资源、劳动要素。经济发展阶段的较大差距也决定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以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天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河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则刚刚起步。因此京津冀在生产性服务业上还不具备进行高层次的分工协作的产业基础,主要以垂直分工协作为主。但由于中国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较低,所有制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程度较高,容易导致行政区壁垒。因此京津冀通过垂直分工实现产业整合的效应并不显著,各地自成体系、自给自足、自我发展。当然,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协作重要性的加强,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整个京津冀服务业协作已开始起步。
三、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政策建议
基于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特征,我们认为加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必须从建立协作组织、健全合作协议、合理规划布局、塑造良好环境和做大做强企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
建议在坚持举办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设立京津冀服务业协作联络工作小组,各自确定双方联络员,采取定期会面形式,互相沟通信息,协调解决问题,明确有关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京津冀服务业合作联席会议。进一步组织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作专责小组,落实京津冀服务业协作的宣传、策划、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和行政互助机制,定期召开京津冀服务业协作研讨会。由京津冀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邀请有关专家、业界代表参加,探讨京津冀服务业协作发展的方向,研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有关的投资项目。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协议
虽然京津冀之间已经签署了有关合作协议,但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乃至服务业的合作协议还很少。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协议。第一,对已有的涉及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协议进行修改完善,比如京冀《合作备忘录》,应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补充为重要内容。第二,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尽快就京津冀服务业协作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协作问题展开磋商,尽快达成有关合作协议。第三,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各行业之间,可以就京津冀区域协作问题签订相关协议。
(三)合理规划布局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基本完成,京津冀作为其中的成员不仅应积极参与而且要认真实践。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契机,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放在与世界服务业融为一体的高度进行优化升级。一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要求;二要对规划进行细化,结合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制定相应的协作规划。
(四)塑造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优化协作发展环境使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进步,是经济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不同,在于服务业对于投资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更为敏感。外部环境是否开放,人际沟通是否顺畅,法律体系是否完备,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均事关服务业兴衰存亡。在营造环境方面,政府显然具有主导作用。京津冀各地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重视程度,并从长远和大局出发,积极营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作发展的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企业、中介组织、政府等多层面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有效的竞争协作规则,实现各级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协调。积极推动自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加快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资源库,重点推介急需发展的服务业项目。设立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网站专页,为三地的有关部门和业界提供信息资源。
(五)做强区域性服务企业
一是要培育区域性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京津冀应鼓励优势企业兼并联合,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在区域内进行连锁化、网络化经营。京津冀各地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发展条件都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通过组建跨区域的服务业企业集团,有效扩散较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高级要素,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进步。具体方式可以采取新设投资、收购兼并等,也可进行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如物流业中的仓储环节倾向于布置在河北等成本较低的地区。二是要加快中小企业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构筑京津冀共享式的中小企业网络化服务体系。(1)构筑“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发展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土地交易、闲置设备调剂等方面的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为京津冀中小企业合资合作或重组联合创造机会。(2)构筑“技术支持服务平台”,通过发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产品设计、设备测试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为京津冀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协作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3)构筑“人才培训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京津冀培训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创造条件。第四,构筑“信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多种途径为京津冀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信息。第五,构筑“市场开拓服务平台”,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永国.京津冀第三产业的梯度比较与优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3,(1).
[3]陈柳钦.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9).
[4]邓丽姝.京津冀经济圈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6,(6).
[5]徐从才,乔均.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6]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学 诗
责任校对:张增强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大梯度极差;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0-0025-04
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理论
梯度是生产布局学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的概念。在有些区域,产业梯度变化缓慢形成很长的“坡”;而在有些区域,产业梯度变化急剧形成陡峭的“山崖”,产业梯度表现为较大的“极差”,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大梯度极差理论。由于大梯度极差的存在,使区域之间在产业协作方面表现为不同的特征。这里我们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梯度极差理论,即关于区域经济内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较大梯度极差的特征和原因理论研究。
我们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梯度在20个百分点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称为“大梯度”。关于大梯度的存在原因,可以从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回波效应。按照缪尔达尔的“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在循环和累积因果作用过程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和“回波效应”(back wash effect)。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回波效应是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扩散效应的作用才日益增强。如果从这一理论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的生成,回波效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很强。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扩大了与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梯度极差。
2. 极化效应。在缪尔达尔理论基础上,产业梯度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被发展为三大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向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或地点集中,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极化效应;增长极通过其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向外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辐射到周边地区,完成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的推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对地区间扩大了的经济发展差距,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统筹,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发展差距过大的作用效果,保证梯度的有效推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回程效应。这三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否会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哪一种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度同一个国家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协作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形成大梯度。随着经济成长和行政区域之间协作的加强,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不平衡程度将会趋于稳定,随之成长差异渐趋缩小。
二、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的存在性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结合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河北省服务业振兴计划》和有关学术观点,我们将服务业的14个分类中的7类列为生产性服务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等。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资料计算,在“长三角”经济区,上海、浙江、江苏的服务业增加值在各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6%、40.2%和36.3%,梯度极差为14.3个百分点;而在京津冀经济区(见表1),京津冀服务业增加值在各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9%、40.2%和33.8%,梯度极差近37.1个百分点。如果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河北与京津的梯度同样大于20个百分点。2006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 360.1亿元、817.6亿元和1 987.7亿元,占相应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2.7%、18.8%和17.0%,梯度极差为25.7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大梯度特征。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是区域中落后和边缘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区域或中心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使发达地区所出现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
导致京津冀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京津冀工业化路径的差异化,独特的经济权势所形成的京津冀服务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农业大省与都市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程中的起始点和侧重点上的差异等等。结合上文的理论分析,这里从服务业发展阶段来进行解释。服务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贸餐饮业、卫生、文化娱乐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发达阶段;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阶段;第三阶段是科技教育业、信息产业、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阶段。按照这种标准,北京正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天津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河北则处于第一阶段。北京的服务经济处于较高发展层次,由知识、技术要素驱动经济增长;天津则依赖于资金、技术要素;河北主要依靠资源、劳动要素。经济发展阶段的较大差距也决定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以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天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河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则刚刚起步。因此京津冀在生产性服务业上还不具备进行高层次的分工协作的产业基础,主要以垂直分工协作为主。但由于中国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较低,所有制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程度较高,容易导致行政区壁垒。因此京津冀通过垂直分工实现产业整合的效应并不显著,各地自成体系、自给自足、自我发展。当然,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协作重要性的加强,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整个京津冀服务业协作已开始起步。
三、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政策建议
基于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大梯度极差特征,我们认为加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必须从建立协作组织、健全合作协议、合理规划布局、塑造良好环境和做大做强企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
建议在坚持举办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设立京津冀服务业协作联络工作小组,各自确定双方联络员,采取定期会面形式,互相沟通信息,协调解决问题,明确有关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京津冀服务业合作联席会议。进一步组织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作专责小组,落实京津冀服务业协作的宣传、策划、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和行政互助机制,定期召开京津冀服务业协作研讨会。由京津冀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邀请有关专家、业界代表参加,探讨京津冀服务业协作发展的方向,研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有关的投资项目。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协议
虽然京津冀之间已经签署了有关合作协议,但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乃至服务业的合作协议还很少。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协议。第一,对已有的涉及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协议进行修改完善,比如京冀《合作备忘录》,应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补充为重要内容。第二,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尽快就京津冀服务业协作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协作问题展开磋商,尽快达成有关合作协议。第三,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各行业之间,可以就京津冀区域协作问题签订相关协议。
(三)合理规划布局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基本完成,京津冀作为其中的成员不仅应积极参与而且要认真实践。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契机,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放在与世界服务业融为一体的高度进行优化升级。一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要求;二要对规划进行细化,结合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制定相应的协作规划。
(四)塑造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优化协作发展环境使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进步,是经济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不同,在于服务业对于投资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更为敏感。外部环境是否开放,人际沟通是否顺畅,法律体系是否完备,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均事关服务业兴衰存亡。在营造环境方面,政府显然具有主导作用。京津冀各地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重视程度,并从长远和大局出发,积极营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作发展的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企业、中介组织、政府等多层面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有效的竞争协作规则,实现各级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协调。积极推动自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加快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资源库,重点推介急需发展的服务业项目。设立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网站专页,为三地的有关部门和业界提供信息资源。
(五)做强区域性服务企业
一是要培育区域性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京津冀应鼓励优势企业兼并联合,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在区域内进行连锁化、网络化经营。京津冀各地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发展条件都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通过组建跨区域的服务业企业集团,有效扩散较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高级要素,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进步。具体方式可以采取新设投资、收购兼并等,也可进行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如物流业中的仓储环节倾向于布置在河北等成本较低的地区。二是要加快中小企业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构筑京津冀共享式的中小企业网络化服务体系。(1)构筑“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发展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土地交易、闲置设备调剂等方面的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为京津冀中小企业合资合作或重组联合创造机会。(2)构筑“技术支持服务平台”,通过发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产品设计、设备测试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为京津冀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协作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3)构筑“人才培训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京津冀培训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创造条件。第四,构筑“信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多种途径为京津冀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信息。第五,构筑“市场开拓服务平台”,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永国.京津冀第三产业的梯度比较与优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3,(1).
[3]陈柳钦.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9).
[4]邓丽姝.京津冀经济圈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6,(6).
[5]徐从才,乔均.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6]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学 诗
责任校对: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