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狠下血本,去参加一个法兰克福的高级西餐礼仪培训班,完全是因为在德国第一次正式商务晚宴中发生的一件糗事刺激的。
一场华丽的晚宴,从华丽的餐桌布置开始。当客人们各自入座,我面对的是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精致餐具。我以为那纯粹是摆设,所以当开胃菜上来,我拿起最里面最大的刀叉来对付蔬菜沙拉,当开胃菜完毕的时候,我才发现有点不对劲,服务生并未把我使用过的大刀叉拿走,而是拿走了我并未使用的最外面的小刀叉。我正怀疑这服务生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的时候,第一道主菜已经上桌了,在剩下的两副刀叉中,我选了外面相对小的,因为我的手比较小,餐具又因为做工考究而相对较重,拿小的显然比较顺手,结果是,第一道主菜完毕,依旧是我没使用的刀叉被撤走,而我这轮使用过的,被狼狈地留了下来。
恐怕我不用说这场晚宴的剩余部分,看官们已经在偷笑我的洋相百出了。当然,宣传刀叉使用规范不是我这篇重点要讲的。
我这人向来是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并且相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于是我火速参加了西餐礼仪的培训班,班级里有很多四面八方到德国来的新移民,都有过在正式晚宴中出丑的不堪记忆,所以我们悉心学习餐前酒、餐后酒,以及能让各精致主菜的口味发挥到最佳的饮品搭配,刀叉的正确使用顺序,又如怎样用刀叉的摆放来让服务生明白自己的意图,以便成为餐桌上的优雅公主。如此这般,我以为终于可以在接下来的西方社交场重新做人。
但是,很快我发现事情并非像上学时考试失误、复习补漏之后可以通过补考那么简单。
应供应商中一个黑森林边上的锯木厂厂主的邀请,去他家吃晚餐。完全是女主人的手艺,我想既然我已能应付六道大菜的大餐,这种家庭式晚餐只要依此类推即可轻松过关。上桌才发现,只有一副刀叉,用我系统培训出来的全套礼仪,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我想中国古话讲,礼多人不怪,所以虽然主人家的几个小孩不停地在餐桌上制造混乱,把杯子打翻或者把酱汁弄得到处都是,而我还是按照礼仪学校中学的标准程序吃完了这顿乡间晚餐,比如喝汤时严格以和嘴垂直的方向向外舀起,再以同样90度的角度送进嘴;一道菜结束,把刀叉合在一起指向12点钟方向。而我桌上的德国人眼睛里看着我的举动却有很多复杂的内容。并且,他们这些西方人本身在很多细节上并没按规矩办事,比如最基本的放刀的时候,不要把刀锋向外。而我的淑女风范和地道礼仪,倒让在场的人都有些不同程度的不自在。
上次的失误我还有培训班的翻身机会,这次的微妙情形,事后我只有一头雾水久久不明所以。
失礼要被笑话,礼数周全则会惹人不自在,鬼子们吃饭还真够“作”的。
后来我接触生意圈子以外的西方人多了,发现吃饭时每个西方人的风格其实各有不同,根本不像礼仪班里学到的郡样可以一概而论。年龄,国籍,教育背景、职业身份等因素都可以让一个人喝汤时勺子和嘴之间的角度出现偏差。大多数的法国人都能找到一个让动作显得迷人的私人角度来喝汤,但这个角度肯定不是90度;而德国人则能找到一个角度让碗里的汤被舀到最大程度不被浪费;至于能达到教科书示范标准的,至今我只遇见一个英国外交官,当然他手中勺子与嘴的90度也只是根据我的目测,真用量角器去量的话,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一个东方人如何在没有绝对规范几乎瞬息万变的西餐桌上应付自如?其实根本不用孜孜不倦地学习或改进,出点小洋相不出大差错才是最好的尺度,而且这也更让自己平添几分可爱之处,何乐不为呢?
(选自《女友·国际》)
一场华丽的晚宴,从华丽的餐桌布置开始。当客人们各自入座,我面对的是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精致餐具。我以为那纯粹是摆设,所以当开胃菜上来,我拿起最里面最大的刀叉来对付蔬菜沙拉,当开胃菜完毕的时候,我才发现有点不对劲,服务生并未把我使用过的大刀叉拿走,而是拿走了我并未使用的最外面的小刀叉。我正怀疑这服务生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的时候,第一道主菜已经上桌了,在剩下的两副刀叉中,我选了外面相对小的,因为我的手比较小,餐具又因为做工考究而相对较重,拿小的显然比较顺手,结果是,第一道主菜完毕,依旧是我没使用的刀叉被撤走,而我这轮使用过的,被狼狈地留了下来。
恐怕我不用说这场晚宴的剩余部分,看官们已经在偷笑我的洋相百出了。当然,宣传刀叉使用规范不是我这篇重点要讲的。
我这人向来是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并且相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于是我火速参加了西餐礼仪的培训班,班级里有很多四面八方到德国来的新移民,都有过在正式晚宴中出丑的不堪记忆,所以我们悉心学习餐前酒、餐后酒,以及能让各精致主菜的口味发挥到最佳的饮品搭配,刀叉的正确使用顺序,又如怎样用刀叉的摆放来让服务生明白自己的意图,以便成为餐桌上的优雅公主。如此这般,我以为终于可以在接下来的西方社交场重新做人。
但是,很快我发现事情并非像上学时考试失误、复习补漏之后可以通过补考那么简单。
应供应商中一个黑森林边上的锯木厂厂主的邀请,去他家吃晚餐。完全是女主人的手艺,我想既然我已能应付六道大菜的大餐,这种家庭式晚餐只要依此类推即可轻松过关。上桌才发现,只有一副刀叉,用我系统培训出来的全套礼仪,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我想中国古话讲,礼多人不怪,所以虽然主人家的几个小孩不停地在餐桌上制造混乱,把杯子打翻或者把酱汁弄得到处都是,而我还是按照礼仪学校中学的标准程序吃完了这顿乡间晚餐,比如喝汤时严格以和嘴垂直的方向向外舀起,再以同样90度的角度送进嘴;一道菜结束,把刀叉合在一起指向12点钟方向。而我桌上的德国人眼睛里看着我的举动却有很多复杂的内容。并且,他们这些西方人本身在很多细节上并没按规矩办事,比如最基本的放刀的时候,不要把刀锋向外。而我的淑女风范和地道礼仪,倒让在场的人都有些不同程度的不自在。
上次的失误我还有培训班的翻身机会,这次的微妙情形,事后我只有一头雾水久久不明所以。
失礼要被笑话,礼数周全则会惹人不自在,鬼子们吃饭还真够“作”的。
后来我接触生意圈子以外的西方人多了,发现吃饭时每个西方人的风格其实各有不同,根本不像礼仪班里学到的郡样可以一概而论。年龄,国籍,教育背景、职业身份等因素都可以让一个人喝汤时勺子和嘴之间的角度出现偏差。大多数的法国人都能找到一个让动作显得迷人的私人角度来喝汤,但这个角度肯定不是90度;而德国人则能找到一个角度让碗里的汤被舀到最大程度不被浪费;至于能达到教科书示范标准的,至今我只遇见一个英国外交官,当然他手中勺子与嘴的90度也只是根据我的目测,真用量角器去量的话,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一个东方人如何在没有绝对规范几乎瞬息万变的西餐桌上应付自如?其实根本不用孜孜不倦地学习或改进,出点小洋相不出大差错才是最好的尺度,而且这也更让自己平添几分可爱之处,何乐不为呢?
(选自《女友·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