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黄河水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随着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下闸蓄水,并且河床式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托,终于有了一个实质性的答案。
  当我站在万里黄河干流3122米的长龙上,面对30平方公里浩瀚的水域,胸中顿生万丈豪气。好像母亲河巨大的气势扑面而来,一时让人加快呼吸而透不过气来。我知道,那是母亲河千曲百难、终于以排山之势冲向平原的豪迈。像母亲激动着留在儿子面颊上清晰的唇印。那个黄色的基因突然血缘淋漓,明明咆哮着奔流着的是黄色液体,不自觉就被小浪底和西霞院的美容师乔装打扮了。一个充满野性、豪壮而强悍的形象突然就变得闲静、温顺、舒广而清秀了。在这里要修改一个千古名句:跳进黄河洗得清!
  我曾无数次来到黄河,每每试图用精辟的言词来赞美黄河,但是她的雄浑和博大使我的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每当我站在黄河岸边,都为她的气势所折服,黄河卷着浪花,不停地翻滚跳跃,相互撕咬拍打,汹涌浩荡而东流。听着黄河的涛声,仿佛听到祖先炎黄部落传来远古乐曲的悠扬;仿佛听到诗仙李白《将进酒》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仿佛听到《黄河大合唱》里拿起刀枪,奋起抗日的激昂;仿佛听到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河岸边写下的厚重历史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然而,古老的黄河给我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辛酸和血泪。让我一眼便看到了黄河的高处长年肆虐着疯狂的砍伐;看到了羊皮筏子被洪水抛向浪尖又跌进深谷;看到了古蒲州河滩上大铁牛弓着腰负重;又看到花园口美丽的名字背后的残酷。残酷到花园大口一口便吞噬50万民众的生命。那个难忘的残酷,使花园口这个曾经的小渡口和寻常的村落一夜间成了灾难和耻辱的最贴切的诠释。
  此时此际,我面对的是澄碧晶莹的西霞湖,一时的浩瀚辽阔竟让我无所适从。我知道,在自己情绪的潮水低落之时,每每望一眼黄河,领略一下汹涌激荡的气势,顿觉浑身蒸腾起一股激情和力量,就把脚步迈得像波涛一样澎湃有力,因为有了胆识,身后是永远的黄河!而今天气势豪迈的黄河呢?被小浪底和西霞院神秘的大手降服,昔日的景象在我的眼前奔流,奔流出曾经的河清口渡口、留庄渡口和坡头古渡;奔流出黄河儿女的葫芦舟情结;奔流出留庄英雄民兵营“河防堡垒”的黄河传奇;奔流出“杜八联”民兵护送陈谢大军横渡黄河的英武;奔流出西滩岛上焚烧敌机的熊熊大火和西滩岛田园牧歌的悠悠古风……
  哦!黄河,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明和中国人民不朽的精神。因了黄河,我们有了领先世界的文明,有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等等闪闪发光的瑰宝。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人民素质在提高,黄河的事情在办好,黄河的形象在改变,由于现代防洪体系的不断完善,扭转了决口改道的历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水电资源的高效能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更可喜的是:小浪底连续六年的调水调沙,缓解了下游河道日渐萎缩的险境,保证了下游水势平稳,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我在黄河!我无数次品读和默诵黄河,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沉稳而激动!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作文材料  一位年轻人问老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地攀登到梦想的山巅?”  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进身边的小河,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吭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  老者说:“人的一生,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诱惑太多。选定了奋斗目标,途中因思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渴求名誉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难眠,故难以像小船一样,
期刊
小林问师父:“心有大小之分吗?”  师父答:“没有。”  又问:“那为什么说有的人心大,有的人心小呢?”  师父说:“你想象一头大象在心中。”  小林答:“想好了。”  “你想象大象时所用的心,是一整颗心吗?”  “是。”  “再想一颗绿豆在心中。”  “想好了。”  “是用一整颗心吗?”  “是的。”  师父道:“心只是这一颗心,想的东西大,心就是大的;想的东西小,心就是小的啊 。”  (摘自《
期刊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清〕曹雪芹  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内静悄悄的,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将黛玉唤醒。黛玉见是宝玉,因说道:“你且出去逛逛。我前儿闹了一夜,今儿还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宝玉道:“酸疼事小,睡出来的病大。我替你解闷儿,混过困去就好了。”黛玉只合着眼,说道:“我不困,只略歇歇儿,你且别处去闹会
期刊
我是乡下人。乡下人吃饭一向不讲究,好几十年饿肚子,没有办法讲究。就是现在回到村子里,我的乡亲吃东西也还是咂吧嘴,吃完了手背一抹嘴巴,很是舒心惬意。一直不怎么讲究,也没觉得这些有什么不合适。  第一次觉得不好看,是在1985年。我们单位一个老作家去德国访问,回来后讲起他遇到的一件事,西德当地的作家宴请中国作家,席上先上一碗汤,他端起碗连抽带吸,呼噜噜一大口。他起初没觉得什么,一看周围,顿时发现不对劲
期刊
山村茶田,万山含黛,层层迷雾,笼罩山冈,沐浴绿色的波浪。山,那么高峻,俯瞰浩浩天宇,像茫茫雾海中的一个沙墩。泉,那么清澈,哗哗的响声和着高山溪流的韵律,激得山村姑娘绾起了长发,裸露着粉嫩的肌肤。  古藤护卫着茶田的绿意,掩映着茶农们欢乐的笑声,层层茶田展示着大自然赐予的无限生机。绿色海涛中,采茶姑娘踏着碎步,艳丽的衣裙在风中飘飞,甜美的歌声在山中回响,偌大茶田鲜活而灵动,高天流云空旷而高远。  像
期刊
有许多时候,我们是用目光来传递感情、表达爱意、积攒记忆的,与这些目光相视、交织、互融、相通的或许是一束花、一棵树、一只小鸟,也或许是一座山峰、一处溪流。相视之间我们忽然明白了、理解了,心里开始亮堂了。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目光重叠进我们的记忆深处,隐藏在了我们的生命背后。只有我们恍然回首时,这些目光又在某处闪烁、跳跃。  那是个春天,草长莺飞。初春的阳光打在大地上,湿漉漉的光芒,透明鲜亮,充满了神
期刊
自从1985年水乡乌镇通了汽车以后,20多年没有在乌镇过夜了,过去没有通汽车时,从铜乡县城坐小火轮到乌镇将近两个小时,来回不方便,便常常在乌镇过夜。  近日,在一个小雨霏霏的夜晚,又住进乌镇去年开放的乌镇西栅的民居里。那晚,天上下着霏霏小雨,将原本水墨般的乌镇西栅湿润成一幅意趣盎然的中国画,铺着历史风雨里洗过的条石的街道上是湿湿的,一栋栋民居的黑瓦上也是湿湿的,小桥石阶的凹处,也积上浅浅的一泓雨水
期刊
1982年,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演员,一边在餐厅打工,一边找机会接戏。不久前,我刚在一家剧院主演了一部话剧,自我感觉相当不错。这时传来一个好消息: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要来镇上为新片《生逢7月4日》挑演员。我相信这位大导演能够在众人当中一眼相中我,给我安排一个重要的角色!  机会很快就找上门来。一天两位女士来到我工作的餐厅,“我们看了你主演的话剧,简直太棒了!我们想请你出演一个角色。”对于一位渴
期刊
QC:是怎样的动力或是创作灵感,激发你写作吸血鬼题材小说?且是如此一部大规模的系列作品?  H:我喜欢吸血鬼文化很多年了,早在12年前的2000年,我就开始在网络上创作吸血鬼题材的短篇小说。但是当时国内对吸血鬼文化并不了解,由于自己对哥特文化的热爱,我一直继续创作,2006年在国内创立了吸血鬼联盟,同时给各大杂志写介绍性的文章,参与吸血鬼书籍的翻译和引进。现在喜欢吸血鬼文化的朋友越来越多了,除了自
期刊
时间和生活浸过的地方,都是深渊……  顶针:一生的戒指  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和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一般是右手的中指上。  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