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供求关系和货币政策等相关理论,以湖北蕲春为例,针对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规模经济、融资渠道、法律制度、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障制度、完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增强金融创新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产品稳健价格机制的形成。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确保农产品充足供应,从根本上减缓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财政补贴;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12-02
1 引言
农产品的价格作为“百价之基”,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供给方、需求方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大幅度的变化,那么分析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确保农产品价格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央行实行宽松型货币政策,使得M2(广义货币供给量)创历史新高,这一举措导致了通货膨胀,同时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湖北蕲春素有“鱼米之乡”、“鄂东粮仓”的荣誉,相继产生银兴米业、金浪珍米集团等米业龙头企业,李时珍医药集团和国家杂交稻蕲春展示基地。农业生产要素发生巨变,在种植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大县蕲春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农产品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提高农产品效益的问题。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实际反映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透过湖北蕲春来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波动效应,使市场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2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农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随着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农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二、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只有农业稳健的发展,非农产业才能更好地成长。目前我国农业正实行由大国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加快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科技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苗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其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蕲春县作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商品粮基地县,以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为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认真把住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大关口。
全县已建成7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3万亩双低油菜基地、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万亩蔬菜基地、10102万亩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产品基地、15万亩地道中药材基地,因此以蕲春县为例来探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蕲春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5.48亿,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实现32.04亿元,按可比价算,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达到47.03万吨,棉花总产7815吨,油料总产达到4.81万吨,分别较前期增长4.28%、11.68%、9.8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2.02千公顷,同比持平。以上数据表明,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背离了其价值。
2.2 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即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扩大致使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农户耕种的面积窄小、分散,甚至有的农户耕种的粮食仅供自己吃,没有余粮拿出来卖或国家统一收购,即使有余粮,由于缺乏规模经济,农产品很难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导致销售渠道受阻,农民很难从中获利,这样又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势在必行。
2.2.2 农民融资渠道有限
大多数的农民或农场主依然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即向银行贷款,而在目前政策下,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或个体户来说,向银行融资是非常难的,融资渠道的狭窄给农户的收益带来瓶颈,这时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出手,除了给予农户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等补贴措施,政府还应出台一些政策,如成立投资担保公司或一些政策性投资银行,湖北蕲春县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蕲春支行来供那些中小型农场主或农工业生产合作社来进行融资。
2.2.3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购销户,约占70%,而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很少,即使我国东部存在一些专业合作社,但其运作也极不规范,由他们组成的营销队呈现松散、自发、无序状态,且经营手段落后,规模效率极其低下,在市场中没有发挥其功能,最终使得农户销售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对一直销。
2.2.4 缺乏法律制度保护
高效健全的法律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有很大作用,但我国农产品市场法律制度却严重滞后,《公平交易》等一些法律尚未出台,使得农产品市场的运行得不到法律的正确指导,国家已经出台的一些法规,如《经济合同法》及行业管理条例对农产品市场有些帮助,但其不完善,甚至有些条款相互矛盾、表意不明,有的已经过时,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外,一些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也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走向规范化的瓶颈。
3 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1 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影响因素
3.1.1 农产品市场价格特点
农产品由其供给和需求决定其均衡点,即为均衡价格,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1,当农产品丰收导致产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左平移,这时与需求曲线相交得到新的均衡点,但由于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数量增加幅度,导致农产品的总收入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农产品大丰收反而收入下降,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农民进入这个市场是自由的,故农民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无法控制价格风险,只好放弃农业生产,这样导致大块的田地荒芜,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 3.1.2 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第一,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资产(如农机、农具、役畜)折旧费,劳动对象和易耗品(如农药、种子、化肥),人工成本、服务费用等,由统计局数据可知,物质服务费用、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二,刚性需求增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使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好多农户放弃务农转而在城镇谋求发展,许多人从第一产业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样生产农产品的人减少,需求农产品的人却增多,必然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升。
第三,流通成本过高。我国农产品物流制度不健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手中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每个环节成本节节升高,使得零售价格比收购价格高很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领域花费所占零售价的50%,有时甚至高达70%。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压低流通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制定非常重要。
3.2 农产品政策价格形成机制
3.2.1 支持价格收效甚微
国家出台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当支持价格定在均衡价格时,农民才有收益,但事实上政府收购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小于均衡价格,农民从中仅获微利。政府设立收购价仅对农民的生产成本进行弥补,不能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劳动力较去年上涨25%,生产资料上涨30%,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20%,但粮食保护价仅比去年提高9%,这严重损失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的收购价格不能有效的引导市场资源配置。
3.2.2 农产品政策调控价格
第一,平价补贴。平价价格的制定是以生产成本为依据,当市场价格高于平价价格,农户自己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价格,政府对市场价格和平价价格的差额予以补贴。
第二,无追索权贷款。无追索权贷款是一种抵押式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户按市场价格出售,反之,农产品把抵押给信贷公司的农产品交给信贷公司,政府给予农户差额补贴(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信贷公司无权索回贷款。
4 政策建议
4.1 建立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村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在农村的运行效果很不显著,因此推动农产品市场化的建设对于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非常重要,将零售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期货市场相联系,使不同的市场间相互配合、功能互补、协调互助,形成产业一体化。并且逐步改善目前摊位式的交易方式,实行网上报价交易。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真正上的跨行业的、开放的、服务于商务全过程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纵深的业务过程服务。
4.2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障制度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金融结算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一条链的运作模式,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提供较好的配套服务。
4.3 完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
要形成农产品稳定的价格机制,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型非常重要。在2009-2010年度我国适度的宽松型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截至11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43万亿元,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为71.0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使得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给农产品的价格带来影响。当人们预计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时,国际投机者会对农产品的投机产生强大的意愿,这样会急剧增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这时流通环节会大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上升;反之,当人们预期农产品的价格会持续下降时,许多农户的粮食又会很难卖出去,为了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他们会以较低的价格卖给那些收购者,这样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因此政府应严格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控制在15%以下甚至更低水平,来改善通货膨胀及使农产品形成稳健的价格机制。
参考文献
[1]丁声俊.从深层次认识和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9).
[2]李国祥.从主要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J].农业展望,2010,(8):49-35.
[3]张利华.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8):78-7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国家统计局.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公告[R].2011-12-03.
[6]纪良刚,刘东英等.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北京:冶金出版社,2006.
运用供求关系和货币政策等相关理论,以湖北蕲春为例,针对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规模经济、融资渠道、法律制度、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障制度、完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增强金融创新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产品稳健价格机制的形成。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确保农产品充足供应,从根本上减缓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财政补贴;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12-02
1 引言
农产品的价格作为“百价之基”,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供给方、需求方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大幅度的变化,那么分析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确保农产品价格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央行实行宽松型货币政策,使得M2(广义货币供给量)创历史新高,这一举措导致了通货膨胀,同时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湖北蕲春素有“鱼米之乡”、“鄂东粮仓”的荣誉,相继产生银兴米业、金浪珍米集团等米业龙头企业,李时珍医药集团和国家杂交稻蕲春展示基地。农业生产要素发生巨变,在种植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大县蕲春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农产品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提高农产品效益的问题。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实际反映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透过湖北蕲春来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波动效应,使市场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2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农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随着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农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二、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只有农业稳健的发展,非农产业才能更好地成长。目前我国农业正实行由大国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加快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科技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苗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其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蕲春县作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商品粮基地县,以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为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认真把住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大关口。
全县已建成7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3万亩双低油菜基地、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万亩蔬菜基地、10102万亩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产品基地、15万亩地道中药材基地,因此以蕲春县为例来探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蕲春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5.48亿,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实现32.04亿元,按可比价算,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达到47.03万吨,棉花总产7815吨,油料总产达到4.81万吨,分别较前期增长4.28%、11.68%、9.8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2.02千公顷,同比持平。以上数据表明,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背离了其价值。
2.2 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即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扩大致使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农户耕种的面积窄小、分散,甚至有的农户耕种的粮食仅供自己吃,没有余粮拿出来卖或国家统一收购,即使有余粮,由于缺乏规模经济,农产品很难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导致销售渠道受阻,农民很难从中获利,这样又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势在必行。
2.2.2 农民融资渠道有限
大多数的农民或农场主依然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即向银行贷款,而在目前政策下,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或个体户来说,向银行融资是非常难的,融资渠道的狭窄给农户的收益带来瓶颈,这时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出手,除了给予农户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等补贴措施,政府还应出台一些政策,如成立投资担保公司或一些政策性投资银行,湖北蕲春县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蕲春支行来供那些中小型农场主或农工业生产合作社来进行融资。
2.2.3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购销户,约占70%,而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很少,即使我国东部存在一些专业合作社,但其运作也极不规范,由他们组成的营销队呈现松散、自发、无序状态,且经营手段落后,规模效率极其低下,在市场中没有发挥其功能,最终使得农户销售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对一直销。
2.2.4 缺乏法律制度保护
高效健全的法律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有很大作用,但我国农产品市场法律制度却严重滞后,《公平交易》等一些法律尚未出台,使得农产品市场的运行得不到法律的正确指导,国家已经出台的一些法规,如《经济合同法》及行业管理条例对农产品市场有些帮助,但其不完善,甚至有些条款相互矛盾、表意不明,有的已经过时,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外,一些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也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走向规范化的瓶颈。
3 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1 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影响因素
3.1.1 农产品市场价格特点
农产品由其供给和需求决定其均衡点,即为均衡价格,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1,当农产品丰收导致产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左平移,这时与需求曲线相交得到新的均衡点,但由于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数量增加幅度,导致农产品的总收入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农产品大丰收反而收入下降,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农民进入这个市场是自由的,故农民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无法控制价格风险,只好放弃农业生产,这样导致大块的田地荒芜,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 3.1.2 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第一,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资产(如农机、农具、役畜)折旧费,劳动对象和易耗品(如农药、种子、化肥),人工成本、服务费用等,由统计局数据可知,物质服务费用、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二,刚性需求增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使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好多农户放弃务农转而在城镇谋求发展,许多人从第一产业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样生产农产品的人减少,需求农产品的人却增多,必然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升。
第三,流通成本过高。我国农产品物流制度不健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手中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每个环节成本节节升高,使得零售价格比收购价格高很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领域花费所占零售价的50%,有时甚至高达70%。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压低流通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制定非常重要。
3.2 农产品政策价格形成机制
3.2.1 支持价格收效甚微
国家出台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当支持价格定在均衡价格时,农民才有收益,但事实上政府收购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小于均衡价格,农民从中仅获微利。政府设立收购价仅对农民的生产成本进行弥补,不能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劳动力较去年上涨25%,生产资料上涨30%,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20%,但粮食保护价仅比去年提高9%,这严重损失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的收购价格不能有效的引导市场资源配置。
3.2.2 农产品政策调控价格
第一,平价补贴。平价价格的制定是以生产成本为依据,当市场价格高于平价价格,农户自己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价格,政府对市场价格和平价价格的差额予以补贴。
第二,无追索权贷款。无追索权贷款是一种抵押式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户按市场价格出售,反之,农产品把抵押给信贷公司的农产品交给信贷公司,政府给予农户差额补贴(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信贷公司无权索回贷款。
4 政策建议
4.1 建立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村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在农村的运行效果很不显著,因此推动农产品市场化的建设对于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非常重要,将零售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期货市场相联系,使不同的市场间相互配合、功能互补、协调互助,形成产业一体化。并且逐步改善目前摊位式的交易方式,实行网上报价交易。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真正上的跨行业的、开放的、服务于商务全过程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纵深的业务过程服务。
4.2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障制度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金融结算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一条链的运作模式,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提供较好的配套服务。
4.3 完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
要形成农产品稳定的价格机制,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型非常重要。在2009-2010年度我国适度的宽松型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截至11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43万亿元,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为71.0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使得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给农产品的价格带来影响。当人们预计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时,国际投机者会对农产品的投机产生强大的意愿,这样会急剧增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这时流通环节会大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上升;反之,当人们预期农产品的价格会持续下降时,许多农户的粮食又会很难卖出去,为了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他们会以较低的价格卖给那些收购者,这样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因此政府应严格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控制在15%以下甚至更低水平,来改善通货膨胀及使农产品形成稳健的价格机制。
参考文献
[1]丁声俊.从深层次认识和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9).
[2]李国祥.从主要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J].农业展望,2010,(8):49-35.
[3]张利华.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8):78-7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国家统计局.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公告[R].2011-12-03.
[6]纪良刚,刘东英等.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北京:冶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