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悲剧的审美意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是“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的代表,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小说反映出工业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农村后所引起的富有悲剧性的巨大变化。而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成因。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及悲剧成因,以及作家对小说中爱敦荒原极富感情的逼真描绘,来探讨哈代《还乡》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爱敦荒原 悲剧 背叛 审美创意 性格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享有88岁高龄的英国著名作家哈代(1840—1928),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活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56岁以后,由于不堪忍受资产阶级报刊的恶毒攻击,哈代完全放弃小说创作,转而写诗。但是,哈代给后世巨大影响的却仍是他的长篇小说,尤其是后四部长篇——《还乡》、《卡斯特桥市长》、《苔丝》、《无名的裘德》。
  哈代的小说分为三类:第一类,罗曼史和幻想;第二类,爱情阴谋故事;第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这第三类是哈代成熟时期的作品,描绘了英国南部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被瓦解的悲剧,现实主义成就最高。俄国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称赞哈代“是一位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的稳定的私有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年史家”。从审美创意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赞美哈代的诸如《还乡》这一类的作品。农村旧经济秩序的解体,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使作家在心理上处于矛盾状态,他在感情上留恋乡村田园牧歌式的宗法制生活,他热爱勤劳善良的农民,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金钱至上;但从理智上讲他又认识到那种古老的生活方式过于落后和封闭,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关系的威胁,甚至侵入。作品虽然没有从经济角度直接描写资本主义势力如何侵蚀,瓦解农村宗法秩度,但男女主人公在爱敦荒原上发生的悲剧命运已显示出远处的资本主义阴云在荒原人物心灵上引起的巨大骚动,带有很大的象征性。
  当无形的文明之风吹向古老的荒原,保持了几百年宗法制的农村也受到现代文明的诱惑时,原始的荒原为了维护千年不变的仁厚古风,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人与自然之间总表现为一定的关系:或爱或恨,或亲或疏,人们生活在荒原上,自然而然会对它表明态度作出行动。从《还乡》这部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结局,我们不难发现人物的命运取决于他们对荒原的感情和态度,荒原分别对他们给予支持或予以惩罚。在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理想的化身。改造荒原和漠视荒原表现了对环境不同程度的反抗,反抗的失败说明人要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不适者会被淘汰。荒原是现实环境中毁灭叛逆者的力量的象征。
  哈代以艺术家的直觉敏锐地觉察到一幕幕社会悲剧正在或将要发生,却由于找不到答案陷入思想上的迷茫和心理上的困惑。
  但是,哈代毕竟不愧为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虽然在出版商的强大压力下作了损害艺术的让步,却仍然没有触动悲剧结构的主线,没有改变男主角克林和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不仅如此,从小说《还乡》开始,他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加强了批判力量,动摇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廉价的乐观主义。当受到资产阶级报刊围攻之后,他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宁肯在小说创作上搁笔三十年,也不肯粉饰资本主义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哈代才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上得到永生,直到今天仍然在世界各地拥有着大量读者。他的创作生涯说明,思想和艺术上的怯懦会导致平庸,这应该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二
  
  在小说《还乡》中,作者运用雄浑磅礴的笔力,刻画了男女主角在爱敦荒原上的悲剧命运。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探讨了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状态和种种困惑。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与环境的冲突描写可谓独具一格,极具艺术性,小说的浪漫色彩与象征意味非常强烈,同样也具有其审美价值。
  哈代作品中主要人物大多是下层百姓,这赋予他的作品以为民众之忧而忧的人道精神,充满着一种积极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于使人们看到了现实的险恶和历史的局限。
  小说开篇以苍凉雄浑的笔调描写“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爱敦荒原,哈代在这里已初步暗示了悲剧的可能性。伴随着荒原黑色意境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是女主人公游苔莎。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具有无限魅力,且充满神秘诱惑的人物,是从“古老宗法制母体中经过长期的内部阵痛后分娩出来的第一个叛逆女性”,虽然她第一次出场时,在审美意蕴上已经与荒原连为一体,她的倩影成为荒原上“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爱敦荒原因为她的存在才完整,“……那溪谷、高地、古冢以及上面的人影构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她并不属于荒原,她是一个受到现代文明熏陶的外来人。那流光溢彩的城市生活在她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来到荒原对她来说就如充军发配一样,心中充满委屈,不满和痛恨。现实对于她是一种无情的羁绊,因此她总是千方百计企图摆脱它。游苔莎无视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爱情和城市生活。
  在《还乡》中,哈代把游苔莎写得很美——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美女,身段颀长优美,举止高贵文雅,仿佛是希腊女神降临人间。哈代称她为夜的女神,为了展示游苔莎的魅力,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华丽的文字,工笔细描,为读者描绘了一副艳丽无比的肖像画。“夜的神秘”渗透在游苔莎的形象和气质中。“一头乌云欲倾的秀发,掩映在她的额上,她像苍冥的幕色笼罩着西方的晚霞。嘴唇姣柔妩媚,仿佛是为接吻而生。她的步伐是海潮的荡漾,她的声音是中提琴的幽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又深又黑,富有夜的神秘,闪耀着异教的眼神。她的神情使人起布邦的玫瑰、鲜红的宝石和热带的午夜”。这一切描绘,处处暗示我们,这是一朵生错了地方的鲜花,和四周粗犷冷漠的荒原景致完全不协调,注定了要调谢枯萎。“天神的威仪、爱、恨和热情,在爱敦荒原这种凡间尘世,显然无用武之地。”
  哈代的一段段凄美的文字,蕴含着审美之创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能巧妙地将人物和景色描写溶为一体。
  男主角克林·姚伯在《还乡》的第二卷才露面,从巴黎回到故乡——爱敦荒原。正如主角游苔莎后来发现的,他“这一回来不打紧”,却改变了5个人的命运。克林还乡,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游苔莎,姚伯太太,朵荪·韦狄和克林自己的命运都发生了变化。
  克林深受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熏陶,在花都巴黎当珠宝店经理。他仪表俊秀,风度翩翩,能说英、法、德语,经商也得心应手,仿佛是一艘在资本主义海洋中顺风前进的小船。但是,他却突然离开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返回穷乡僻壤的爱敦荒原。他的母亲姚伯太太和乡亲们都以为他只不过是回乡度圣诞节,马上会重返巴黎。谁知克林竟准备长期在家乡定居。克林厌倦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在荒原中却感到陶醉和安慰。感到心旷神怡,快乐自在。他像婴儿恋母一样,深深地眷恋着壮丽而又冷漠的爱敦荒原,荒原的风景,荒原的气味,把他浸润透了,他简直就是荒原的儿子。
  在巴黎,克林认识了当时流行的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使他感到珠宝买卖鄙俗无聊,他不愿浪费自己的生命。决心回到偏僻的草原上当穷人教员,撒下智慧的种子,让穷人有力量抵抗与生俱来的苦难。他是带着这个善良、美丽的梦想回乡的。回乡不久,克林遇见了像女神一样美丽典雅的少女游苔莎,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游苔莎盼望将来随着克林到珠光宝气的巴黎去,毫不迟疑地将过去对韦狄的爱转移到克林身上。甜蜜的初恋给克林带回家乡的梦增添了虹彩一样的光辉,在他心目中,秀外慧中的游苔莎不仅将成为他温柔贤慧的妻子,还将帮助他在荒原上推广教育穷人的计划。然而,冷漠严峻的荒原上常有不测风云,凶猛的风暴已经蕴藏在人物的性格中,蕴藏在人物之间不可避免的性格冲突中。首先是克林和母亲姚伯太太的冲突。姚伯太太责备儿子还乡推行教育计划是“狂思妄想”,惋惜他抛弃了巴黎经商的似锦前程。克林却认为给故乡的穷人当教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两种价值观尖锐对立猛烈撞击。对于儿子和游苔莎的婚姻姚伯太太也极力反对,母子因此失和。其次,克林和妻子游苔莎之间早就潜伏酝酿着一场性格冲突的暴风雨。
  在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环境决定了人物自己的命运。克林的性格逻辑使得他和母亲、妻子的冲突不可避免,悲剧的结局成为必然。必然只能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小说的审美意蕴还体现在作品中的大小事件的诸多巧合,哈代是描绘“偶然”的巨匠,善于让人物生活中的某些巧合来引出难以预测的灾难。在这样做的时候又始终不违背人物的性格逻辑。
  哈代认为,克林的失败在于“乡村的人还没有成熟到接受他的那种程度”。爱敦荒原还依然沉睡在古老的宗法制习俗里。克林的悲剧命运与性格悲剧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哈代笔下那些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相处、性格平和的人往往事业成功、结局美满;而不能适应环境、漠视、厌烦、改变甚至想逃离周围环境且性格偏激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哈代似乎在暗示我们;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是个人成功,幸福的金钥匙。谁背叛了自然,谁就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就会发生。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想反抗荒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惩罚,反之,他们会有幸福的生活。《还乡》中人物悲剧的成因是偏激性格与古老环境的背离。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城市是堕落和罪恶的发源地,只有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才是美的。
  
  三
  
  小说《还乡》的第一节里没有人物出现,哈代重墨浓彩描绘了爱敦荒原。特别标明荒原“一片苍茫,万古如斯”,强调荒原的永恒性。这一节与其说是一幅风景画,不如说是一首哲理诗。在哈代看来,爱敦荒原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学意蕴,这种美不是柔媚艳丽,而是凄凉郁苍、庄严雄伟;这种美不是色调明朗,而是朦胧神秘,使人联想到一场逃难和避祸的噩梦。哈代强调爱敦荒原亘古不变,你爱它也好恨它也好,它都无动于衷,始终冷漠无情、像斯芬克斯的谜一样神秘。奏出这支荒原之歌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给整个故事定下了悲剧的调子;另一层是把荒原当做“命运”的象征,暗示“命运”的严峻冷酷,不可琢磨。荒原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哈代对荒原的描写非常逼真,鲜明如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浮雕一样凸出的视觉形象,韦狄和红土贩子文思深夜在荒原赌博的图景,克林在荒原上砍柴的图景,都是卓越的风景画,画幅上充满了光与色的变化。不少画幅中还激荡着人物的感情。比如姚伯太太敲不开儿子家的门,痛苦地转回来,太阳像一个火球,仿佛要把她活活烧死,此时荒原上看不到生命的活力……这一幅风景画笼罩在死神的阴影里,是姚伯太太惨死前的挽歌。哈代笔下的荒原极具现代特征的审美价值。
  《还乡》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全部在爱敦荒原上展开,将雄伟神秘的荒原景物深深渗透到人物的性格中,始终和人物的命运纠葛在一起。在《还乡》里,哈代紧密结合故事情节,反复艺术地描绘和再现了春、夏、秋、冬的荒原景色把风景画和风俗画交织起来,并以此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悲剧。荒原塑造一切,注视它所塑造的,包容它所注视的。“荒原”甚至是比“荒原人”更加突出的“角色”。
  从美学角度讲,哈代的《还乡》所描绘的爱敦荒原之歌和荒原悲剧是成功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是非常卓越的。
  
  参考文献:
  [1] 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 杨周瀚:《欧洲文学》(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作者简介:于海军,男,1966—,陕西西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学,工作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杨绛是个学贯中西、涉猎多个领域的通才,她的散文看似平直朴实,不同的读者却可以获得不同的或多元的满足,尤其是其写人艺术的高超手法,读后令人会心冥想。  关键词:真实 个性 语言 细节 美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位卓尔不群的新时期“老生代”作家,那就是杨绛先生。杨绛散文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至亲如父母,还是不疏不远如车夫厨子,甚至是极少接触的流氓阿飞,都
期刊
摘要 鲁迅的《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极其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将近百年后的今天,莫言的短篇小说《冰雪美人》与《孔乙己》在环境的设置、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安排等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孟喜喜和孔乙己虽然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上演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它的惯性一步步地导演了不同时代的两个主人公相同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鲁迅 莫言 悲剧 《孔乙己》 《冰雪美人
期刊
摘要 变形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主义作品通过变形的手法对人类精神领域及心理层面进行深刻揭露与探究,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寻求走出困境之路。  关键词:现代主义作品 变形 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变形的主题,人
期刊
摘要 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虽然创作于台湾的新诗现代化运动时期,但其诗中却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包含着含蓄柔美、韵味无穷的中国古典情韵,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  关键词:郑愁予 《错误》 中国性 意象 意蕴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郑愁予(1933—),中国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期刊
摘要 通过比较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与《美国悲剧》在故事背景与人物刻画的异同,透视作者笔下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在巨大经济变革中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了解作家对当时美国社会物质世界的困惑与精神领域的迷失所进行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自然主义 社会变革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认为人作为社会个体,在无法控制的社会变
期刊
摘要 《白鹿原》中涉及到了1949年以前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现象,《秦腔》中涉及到了当代村落家族文化现象。把二者进行比照分析,可以看出村落家族文化在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嬗迁演变。即基本完成了由“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转变。  关键词:《白鹿原》 《秦腔》 村落家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力作,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它记叙了20世纪前半叶发
期刊
摘要 本文就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的色彩所象征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色彩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在笔记本上说他与“失败”这一权威对话。事实上,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被评论家们称为“失败大师”。尽管如此
期刊
摘要 池莉是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她运用手中的笔解构着男权神圣,对女性自身在生活中的表现或赞扬或批判,从意识观念或经济视角对女性意识倾情关注,从而张扬着女性意识。  关键词:池莉 女性意识 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一个女性,池莉在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塑造艺术人物和阐释生活,书写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女性申诉着、主张着,显示着自己的女性立场,
期刊
摘要 《马家军调查》采用全景式文体结构、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对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等,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关键词:马家军调查 理性审视 文体结构 叙事风格 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5 文献标识码:A    报告文学是一种紧贴着时代生活脉搏跳动的文学,在正常的社会生活范围内,现实社会生活的面貌,总能够在报告文学创作中
期刊
摘要 小说的文化张力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作品中新旧交织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现代理性反思历史的立场,对其作品文化张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白鹿原》 传统文化 张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代表作,是开放的时代氛围、悠久的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