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村一直致力于小说形式与内容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他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他的小说几乎都是无故事的,他不断的通过叙述来消解小说的故事性。他的小说关注的较多的是生与死的问题,因而带来阅读上的压抑感。语言的极度简洁也是他小说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探索;无故事;压抑感;语言的简洁;幽默。
陈村是不甘寂寞的。从《我在这里生活》、《蓝旗》到《走通大渡河》,从《一天》到《美女岛》到《象》、《屋顶上的脚步》,从《从前》到《鲜花和》,小说关注的内容不断转换,小说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它不甘于将自己的风格固定,虽然大部分作家往往都致力于探索一种适合表达自己艺术思想的成熟的艺术形式。而陈村在不停地探索,不过探索的目标却不是什么成熟的形式,如他自己所说他"一般不在一个题材或一种人物或一种写法上停留很久,而总想试试没写过的,总以为下一个是最好的"。当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和《蓝旗》都成为受欢迎的短篇佳作,在作家群和批评界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他不肯如法炮制,而是努力地"想弄出一点别人没有的东西来"。
陈村的艺术探索是自觉的。从他的散文集《百年留守》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现代派作品的自觉阅读和吸收,而他的《走通大渡河》已经开始呈现出西方意识流作品的一些特色,从《美女岛》的荒诞夸张演化成《屋顶上的脚步》、《愿意》噩梦般的呓语,进而又跳出来到为城市小男人立传的《鲜花和》,可以说陈村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
他的这种力求创新和变化的态度有时甚至都显得很顽固很极端,正如他自己所言"陈村不是一个倾听意见的君子,无论来自编辑还是读者,一概左右不了他的文章","经常在人们谈论他刚发表的作品,规劝他别走得太远时,他又去寻找另一种'太远了'"。陈村的研究者刘景清认为,一个艺术上成熟的作家,在作品中总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作家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越探索越鲜明、越是有魅力,这也正是成熟的标志。他认为陈村的探索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或许这也是陈村迄今为止还没有写出一部超重量级的作品的原因,不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够在创作的道路上不耽于轻车熟路,而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细细读来,我们仍可以发现陈村作品中那些一以贯之的东西,这种东西使我们轻易地就可以把陈村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分开来,这种东西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陈村的小说无故事,即使有故事经他一叙述也就没有了故事,有时他甚至还主动地去消解故事。当然这里说他的作品无故事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他的作品一般不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谈不上什么画面的波澜壮阔、局势的大开大合,总之,他的作品不以情节取胜。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中,"我"回到知青下乡时生活过的地方,寻找从前的女友小文,却失望地发现她已经死了,应该是有故事的,然而在大树的那一句淡淡的"死了。失足淹死的。睡吧,我倦了"中,一切复归于平寂,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一切都不曾存在过。陈村的这种叙事的冷色调是他的小说故事性削弱的重要因素。陈村的作品还常常通过对故事的肢解来破坏故事性,或者把故事打乱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交融,或者把故事掐头去尾,却又做得不露痕迹。《蓝旗》中,在喜得爱情结果作者不肯交待,"我"和小恢双双走了,但因此前有一句"一次就够多的……",因而聚散也就明白了。但这部作品却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腼腆的在喜,老实巴交又有些倔强的后朝,诚实却又有些虚荣心的四八子,读了这篇小说,我们可能会忘记了里面的人物曾经作过些什么,但我们却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许这也正是陈村的小说虽然故事性不强,却仍能引起我们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象》是一篇实验性的小说,这部作品对小说的故事性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在这里叙述与可能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叙述本身呈现相互对立、否定的状态。作品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林一是林林的妹妹,林一不是林林的妹妹;林林死了,林林并没有死;林林回到了上海,林林留在乡下同一个农民结了婚;象的故事是真的,象对我编的故事不满意;一切都是真的,这一切都不存在,都是为了小说而出现的;至少叙述者"我"是存在的,可是到最后连这一点也值得怀疑了。而《一天》是一篇典型的无故事小说,几乎用语言来代替了叙述,用罗嗦、单调、重复的语句来暗示了张三忙碌的平庸的乏味的冗长的一天,这部作品几乎可以拿来让语言本体论者作他们的范本。
读陈村的小说经常会感到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有限度的,有点那种欲说还休的味道。这种压抑感与叙事的冷色调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作家对生与死的主题的关注以及对平实生活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和态度--"既希望摆脱,有极为珍视"[1](p63),之所以说是有限度的,是因为作者写普通人日常生活悲喜时的那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态度,"欢愉之词不多,而且愁苦之音也极为有限"[2](p226)。陈村对"死"这一意象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中小文的死,《走通大渡河》中开拓大渡河的先驱者的死,《屋顶上的脚步》中无名女士的死,以及《愿意》中的杀人案,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死,他还经常在小说中设置一个个不完整的家庭,要么是父亲、母亲,要么是儿女已经死去。不过他小说中的死大部分是过去时态的,极少直接描写死,因为在他眼里,死本身并不足以震撼人。
为什么陈村如此关注死亡主题呢?在陈村的笔下,过去是令人心动的,是值得永远纪念的,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蓝旗》等知青系列小说中对过去的恋人、朋友和过去生活的追忆中,也体现在《走通大渡河》里对为大渡河捐躯的勇士的深切缅怀中。在陈村的笔下,死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存在。生者永远无法脱离与死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主人公大喊"我发誓,我永远不再踏上这块土地!"(《我曾经在这里生活》)然而他仍免不了要在精神上一次次地经历过去的一切。也可以说,陈村如此的关注过去、关注死,不过是因为过去和死赋予现在的生者以立体的完整的存在,并给予价值与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过去的死的"他在"赋予生者"此在"的意义。死者和生者有着扯不断的联系,而这联系也恰恰是构成生者"自我"的一部分,生者可以从与他有着联系的死者的死中去体验属于"自我"的那一部分的死亡,以此来追问"自我"的真正意义。因而陈村写死亡,归根结底还是要探讨怎样活着和怎样看待活着的问题。
对于现在和活着,陈村的态度是复杂的,他用过去的生动来蔑视现在,用尴尬和误会来嘲弄现在,然而除了死,现在和活着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因而又不得不珍惜它。陈村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的系列小说,主人公常以幽默和笑来面对生活中的重负、挫折、误会和尴尬。
陈村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语言,陈村小说的最大特色正是其语言上的特色,他的语言极为简洁。他的小说好用短句,语言结构简单,富于节奏感和跳跃性。往往是一个主谓(宾)结构接一个句号,比如《蓝旗》中:"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棉絮下枯黄的稻草。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甚至是名词、形容词短语也独立成句。如《鲜花和》中:"绿色的。邮筒。邮差。信要慢慢地走。想念和等待,或者恐惧。"[4](P174)他的语言尽可能地省略了一切铺垫、转折和解释,不知是不是陈村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信任--有些东西读者可以自己补充进去,甚至是可以确凿无疑地进行补充,而绝少为了制造多种可能。有时他也故意省略一些可要可不要的解释,如在《蓝旗》中,整个生产队的劳力们都在为我找鳖,但却不说明为什么,而且到结尾也没有交待,甚至根本不再提捉鳖的事,反正既然大家都在为我找,自然是有原因的,而找鳖是为了引出后朝、四八子两个主要人物,找鳖的原因本身并不重要,所以就将它省略了。有时他的语言简略到极致,如《蓝旗》中:
我们,吻。
独立成段,像一个刚学说汉语的外国人的讲述方式。然而也正是这种省略,强调了作为吻的主体的"我们"的那种骄傲与自得,又延长了"吻"字的动作性,写出了初尝恋爱滋味的青年男女的一丝得意一丝甜蜜一丝热切。
陈村经常在小说中展示那种带点小幽默的文字游戏,《鲜花和》里最为典型。这种幽默的文字游戏多通过男主人公的口说出,表现了一个"留守"的小男人的宽容、幽默和自我解嘲,有力地塑造了那种令女人又爱又恨,既瞧不起又舍不得的温情小男人形象。因为他的这种带点幽默的文字游戏和情节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种故意卖弄得味道,如《鲜花和》中:"……他叫杨色,他是色鬼。毛阿问,什么是色鬼?我朝级级白了一眼,说,色鬼就是有颜色得鬼。毛阿快乐地说,那么我也是色鬼!毛阿快乐地说,我是黄色鬼,我是绿色鬼,我是红色鬼,我是蓝色鬼,我是所有颜色得鬼……"[5](p162),杨色得机智幽默和毛阿得天真无邪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得面前。
陈村小说的语言极为简洁,但每当他在写这些带有幽默的文字时,却很少吝惜笔墨,有时甚至会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如《鲜花和》中:"我代猫叫了几声,。我不能老是学猫叫不睡觉了。老鼠向我这头假猫走了过来,它离我很近了,近到我的皮肤都有了感觉。我朝空中挥了挥手。我见过你的,你曾蹲在饭桌旁的角落里,目不转睛地看我。我想到过借把气枪打死你,借个笼子抓住你,弄些胶水粘住你,养一只猫逮住你。你们家在这屋里住的年头也许比我还长呢。别以为你住在这里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你没有房卡不付房租。你和级级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你从来就听不进我的话语,你似乎怕我但我拿你没一点办法。你是老虎就好了,我就可以治你了。我不是武松但我不怕老虎,我要弄你到动物园里关你个无期徒刑。你是老虎就会恨恨离去因为我养不活你。但你是老鼠……"[6](p177),呈现出一种语言的狂欢现象,这种语言的狂欢在《鲜花和》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对于这种幽默语式的珍视乃至沉迷。
陈村的小说多是用朴实的语言描写过去的岁月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它的知青系列小说、张三系列小说以及以"我"为叙述者的家庭生活小说。但在《杀》、《屋顶上的脚步》、《愿意》中,我们看到的是梦呓一般的场景,写了一种心理,一种深藏于日常生活背后的个体的人对陌生、异性、暴力的本能的好奇与恐惧。陈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小说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但从他的作品里我们仍能找到他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特色。
注释:
[1] 李振声:陈村的小说景观[J]. 当代作家评论,1986,(4)。
[2] 南帆: 陈村小说的才华和境界[J]. 钟山,1987,(4)。
[4] [5] [6]陈村: 鲜花和[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关键词:探索;无故事;压抑感;语言的简洁;幽默。
陈村是不甘寂寞的。从《我在这里生活》、《蓝旗》到《走通大渡河》,从《一天》到《美女岛》到《象》、《屋顶上的脚步》,从《从前》到《鲜花和》,小说关注的内容不断转换,小说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它不甘于将自己的风格固定,虽然大部分作家往往都致力于探索一种适合表达自己艺术思想的成熟的艺术形式。而陈村在不停地探索,不过探索的目标却不是什么成熟的形式,如他自己所说他"一般不在一个题材或一种人物或一种写法上停留很久,而总想试试没写过的,总以为下一个是最好的"。当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和《蓝旗》都成为受欢迎的短篇佳作,在作家群和批评界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他不肯如法炮制,而是努力地"想弄出一点别人没有的东西来"。
陈村的艺术探索是自觉的。从他的散文集《百年留守》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现代派作品的自觉阅读和吸收,而他的《走通大渡河》已经开始呈现出西方意识流作品的一些特色,从《美女岛》的荒诞夸张演化成《屋顶上的脚步》、《愿意》噩梦般的呓语,进而又跳出来到为城市小男人立传的《鲜花和》,可以说陈村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
他的这种力求创新和变化的态度有时甚至都显得很顽固很极端,正如他自己所言"陈村不是一个倾听意见的君子,无论来自编辑还是读者,一概左右不了他的文章","经常在人们谈论他刚发表的作品,规劝他别走得太远时,他又去寻找另一种'太远了'"。陈村的研究者刘景清认为,一个艺术上成熟的作家,在作品中总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作家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越探索越鲜明、越是有魅力,这也正是成熟的标志。他认为陈村的探索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或许这也是陈村迄今为止还没有写出一部超重量级的作品的原因,不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够在创作的道路上不耽于轻车熟路,而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细细读来,我们仍可以发现陈村作品中那些一以贯之的东西,这种东西使我们轻易地就可以把陈村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分开来,这种东西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陈村的小说无故事,即使有故事经他一叙述也就没有了故事,有时他甚至还主动地去消解故事。当然这里说他的作品无故事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他的作品一般不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谈不上什么画面的波澜壮阔、局势的大开大合,总之,他的作品不以情节取胜。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中,"我"回到知青下乡时生活过的地方,寻找从前的女友小文,却失望地发现她已经死了,应该是有故事的,然而在大树的那一句淡淡的"死了。失足淹死的。睡吧,我倦了"中,一切复归于平寂,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一切都不曾存在过。陈村的这种叙事的冷色调是他的小说故事性削弱的重要因素。陈村的作品还常常通过对故事的肢解来破坏故事性,或者把故事打乱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交融,或者把故事掐头去尾,却又做得不露痕迹。《蓝旗》中,在喜得爱情结果作者不肯交待,"我"和小恢双双走了,但因此前有一句"一次就够多的……",因而聚散也就明白了。但这部作品却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腼腆的在喜,老实巴交又有些倔强的后朝,诚实却又有些虚荣心的四八子,读了这篇小说,我们可能会忘记了里面的人物曾经作过些什么,但我们却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许这也正是陈村的小说虽然故事性不强,却仍能引起我们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象》是一篇实验性的小说,这部作品对小说的故事性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在这里叙述与可能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叙述本身呈现相互对立、否定的状态。作品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林一是林林的妹妹,林一不是林林的妹妹;林林死了,林林并没有死;林林回到了上海,林林留在乡下同一个农民结了婚;象的故事是真的,象对我编的故事不满意;一切都是真的,这一切都不存在,都是为了小说而出现的;至少叙述者"我"是存在的,可是到最后连这一点也值得怀疑了。而《一天》是一篇典型的无故事小说,几乎用语言来代替了叙述,用罗嗦、单调、重复的语句来暗示了张三忙碌的平庸的乏味的冗长的一天,这部作品几乎可以拿来让语言本体论者作他们的范本。
读陈村的小说经常会感到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有限度的,有点那种欲说还休的味道。这种压抑感与叙事的冷色调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作家对生与死的主题的关注以及对平实生活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和态度--"既希望摆脱,有极为珍视"[1](p63),之所以说是有限度的,是因为作者写普通人日常生活悲喜时的那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态度,"欢愉之词不多,而且愁苦之音也极为有限"[2](p226)。陈村对"死"这一意象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中小文的死,《走通大渡河》中开拓大渡河的先驱者的死,《屋顶上的脚步》中无名女士的死,以及《愿意》中的杀人案,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死,他还经常在小说中设置一个个不完整的家庭,要么是父亲、母亲,要么是儿女已经死去。不过他小说中的死大部分是过去时态的,极少直接描写死,因为在他眼里,死本身并不足以震撼人。
为什么陈村如此关注死亡主题呢?在陈村的笔下,过去是令人心动的,是值得永远纪念的,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蓝旗》等知青系列小说中对过去的恋人、朋友和过去生活的追忆中,也体现在《走通大渡河》里对为大渡河捐躯的勇士的深切缅怀中。在陈村的笔下,死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存在。生者永远无法脱离与死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主人公大喊"我发誓,我永远不再踏上这块土地!"(《我曾经在这里生活》)然而他仍免不了要在精神上一次次地经历过去的一切。也可以说,陈村如此的关注过去、关注死,不过是因为过去和死赋予现在的生者以立体的完整的存在,并给予价值与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过去的死的"他在"赋予生者"此在"的意义。死者和生者有着扯不断的联系,而这联系也恰恰是构成生者"自我"的一部分,生者可以从与他有着联系的死者的死中去体验属于"自我"的那一部分的死亡,以此来追问"自我"的真正意义。因而陈村写死亡,归根结底还是要探讨怎样活着和怎样看待活着的问题。
对于现在和活着,陈村的态度是复杂的,他用过去的生动来蔑视现在,用尴尬和误会来嘲弄现在,然而除了死,现在和活着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因而又不得不珍惜它。陈村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的系列小说,主人公常以幽默和笑来面对生活中的重负、挫折、误会和尴尬。
陈村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语言,陈村小说的最大特色正是其语言上的特色,他的语言极为简洁。他的小说好用短句,语言结构简单,富于节奏感和跳跃性。往往是一个主谓(宾)结构接一个句号,比如《蓝旗》中:"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棉絮下枯黄的稻草。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甚至是名词、形容词短语也独立成句。如《鲜花和》中:"绿色的。邮筒。邮差。信要慢慢地走。想念和等待,或者恐惧。"[4](P174)他的语言尽可能地省略了一切铺垫、转折和解释,不知是不是陈村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信任--有些东西读者可以自己补充进去,甚至是可以确凿无疑地进行补充,而绝少为了制造多种可能。有时他也故意省略一些可要可不要的解释,如在《蓝旗》中,整个生产队的劳力们都在为我找鳖,但却不说明为什么,而且到结尾也没有交待,甚至根本不再提捉鳖的事,反正既然大家都在为我找,自然是有原因的,而找鳖是为了引出后朝、四八子两个主要人物,找鳖的原因本身并不重要,所以就将它省略了。有时他的语言简略到极致,如《蓝旗》中:
我们,吻。
独立成段,像一个刚学说汉语的外国人的讲述方式。然而也正是这种省略,强调了作为吻的主体的"我们"的那种骄傲与自得,又延长了"吻"字的动作性,写出了初尝恋爱滋味的青年男女的一丝得意一丝甜蜜一丝热切。
陈村经常在小说中展示那种带点小幽默的文字游戏,《鲜花和》里最为典型。这种幽默的文字游戏多通过男主人公的口说出,表现了一个"留守"的小男人的宽容、幽默和自我解嘲,有力地塑造了那种令女人又爱又恨,既瞧不起又舍不得的温情小男人形象。因为他的这种带点幽默的文字游戏和情节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种故意卖弄得味道,如《鲜花和》中:"……他叫杨色,他是色鬼。毛阿问,什么是色鬼?我朝级级白了一眼,说,色鬼就是有颜色得鬼。毛阿快乐地说,那么我也是色鬼!毛阿快乐地说,我是黄色鬼,我是绿色鬼,我是红色鬼,我是蓝色鬼,我是所有颜色得鬼……"[5](p162),杨色得机智幽默和毛阿得天真无邪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得面前。
陈村小说的语言极为简洁,但每当他在写这些带有幽默的文字时,却很少吝惜笔墨,有时甚至会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如《鲜花和》中:"我代猫叫了几声,。我不能老是学猫叫不睡觉了。老鼠向我这头假猫走了过来,它离我很近了,近到我的皮肤都有了感觉。我朝空中挥了挥手。我见过你的,你曾蹲在饭桌旁的角落里,目不转睛地看我。我想到过借把气枪打死你,借个笼子抓住你,弄些胶水粘住你,养一只猫逮住你。你们家在这屋里住的年头也许比我还长呢。别以为你住在这里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你没有房卡不付房租。你和级级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你从来就听不进我的话语,你似乎怕我但我拿你没一点办法。你是老虎就好了,我就可以治你了。我不是武松但我不怕老虎,我要弄你到动物园里关你个无期徒刑。你是老虎就会恨恨离去因为我养不活你。但你是老鼠……"[6](p177),呈现出一种语言的狂欢现象,这种语言的狂欢在《鲜花和》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对于这种幽默语式的珍视乃至沉迷。
陈村的小说多是用朴实的语言描写过去的岁月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它的知青系列小说、张三系列小说以及以"我"为叙述者的家庭生活小说。但在《杀》、《屋顶上的脚步》、《愿意》中,我们看到的是梦呓一般的场景,写了一种心理,一种深藏于日常生活背后的个体的人对陌生、异性、暴力的本能的好奇与恐惧。陈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小说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但从他的作品里我们仍能找到他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特色。
注释:
[1] 李振声:陈村的小说景观[J]. 当代作家评论,1986,(4)。
[2] 南帆: 陈村小说的才华和境界[J]. 钟山,1987,(4)。
[4] [5] [6]陈村: 鲜花和[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