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作霖被炸事件是二十世纪初期影响中国较大的事件之一,围绕日本人炸张作霖的目的、张作霖被炸对当时时局的影响等问题已经有不少研究。不过,就张作霖被炸事件与当时的田中外交之间的关系做探讨的研究还不是太多。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关键词:张作霖被炸事件;田中外交;国际秩序;华盛顿体制。
张作霖虽然是军阀出身,但在国人的眼中他好像与其他军阀不同,是一位爱国者,是一代枭雄。而且,由于他最后拒绝向日本人妥协而遭到日本人的暗杀,甚至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对于张作霖被炸事件,当时的日方作何考虑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等问题又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一系列问题或许可以从当时国际秩序的变动、田中外交(主要是对中国)和张作霖被炸事件等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当时国际秩序的变动
要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必须全面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也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的情况与张作霖被炸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华盛顿体制。简单说来也就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势力圈外交的否定和以多国间关系为基础的协调政策。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渐渐取代英国成为势力中心。而条约性的根据便是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各项条约,比如规定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四国条约和要求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条约等。
不过,如果聚焦中国来分析华盛顿条约的话,它的订立很明显忽略了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对国际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一大势力――苏联。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候,由于正在出兵西伯利亚,苏联无暇对东亚展开积极外交,也就容易被忽视了。另一个便是经常被提起但却比较模糊的概念――中国的民族主义。也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虽然呼吁收回外国在中国的特权,但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分裂和局势动荡,在华盛顿会议上该要求被压制。
反而言之,当上面的条件不能被忽视的时候,华盛顿体制也就不得不被打破。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以后的现实情况,即接下来苏联对东亚采取的积极外交以及中国国民党开始的国内统一也就是北伐的开始。并且,众所周知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便是接下来的国共合作。这一系列的国际变动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通过满洲问题体现了出来。
二、田中外交
1927年4月,日本由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组建内阁。田中义一同时还兼任外交大臣,因此田中内阁的外交也称田中外交。而且,人们还常常把田中外交和币原外交做比较。如果说币原外交的特点是欧美式的国际主义·合理主义的话,那么田中外交的特点就是日本式的国粹主义·武断主义。田中义一曾任陆军省军务局长、参谋本部次长,并两任陆军大臣,之后转入政界,1925年5月成为政友会总裁,1927年4月就任首相并兼任外相。随后,田中内阁断然决定第一次对中国山东出兵,向青岛派遣两千兵力,同时,召开东方会议。参会人员有兼职外相田中义一、外务政务次官森恪、亚洲局局长木村锐市、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奉天总领事吉田茂、陆军次官畑英太郎、参谋次长南次郎、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以及中国各地的外交官、外务·陆海军省和参谋本部、军令部的中国通。这场政治剧的主角森恪企图通过这次会议一扫深深植根于外务省的中坚官僚内心的"币原式"思维,明确对华积极方针。会议分五次进行,特别是在第三次会议中,满蒙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出席者的意见并未达成一致,代表性的有芳泽的稳健论和武藤的强硬论,但是在会议的最后一天田中义一发表了"对支政策纲领",成为东方会议的结论,也成了制约政友会内阁之后外交的基本政策。1928年发生的济南事件以及之后的张作霖被炸事件可以说是田中外交的集中体现。
三、张作霖被炸事件
使基于张作霖的东三省和中国本土的蒋介石这两大反共政权的中国分割统治,拥护日本权益的田中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崩溃的便是张作霖被炸事件。
为回避蒋介石的北伐军,张作霖于1928年6月4日自北京回奉天,途中被关东军炸死。现在虽然已经明白炸火车本身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的独断,但是,整个事件仍有不明确的地方。北伐军逼近北京的时候,田中内阁的方针是让张作霖的军队提前撤退,以使北伐的影响不波及东三省。张作霖同意撤退,蒋介石也授意不再追击。但是,此时不仅是关东军就连中央陆军也大都主张排除张作霖,并且这些张作霖排除论者有的主张杀害张作霖有的主张对其进行武装解除。而另一个问题便是炸死张作霖之后的东三省的支配问题的构想。一般认为日军是想借此事件逼迫中方出兵,继而占领东三省,也就是为三年后的满洲事变做准备。但是,也有人认为日军在炸死张作霖之后准备拥立杨宇霆或张学良,与意图占有满蒙的满洲事变有本质的区别,但此观点的支持者并不是太多。
张作霖的继任张学良在上任后采取了向国民政府妥协的路线。国民政府也任命张学良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事实上是采取了承认东北政权相对独立的方针。国民政府想借此实现象征性的统一。1928年12月末,张学良易帜,又出现了东三省外交权的移交问题,也就是日本所谓的满蒙权益同谁交涉的问题。实际上,张学良为回避来自日方的压力,想把与日方的铁路交涉问题移交给中央政府,而这也正是蒋介石所期待的事情。这样一来,想借平衡东三省和中国本土的反共政权之间的关系来维护满洲权益的田中外交路线也就无法再继续实施下去。
综上所述,中苏联合和中国的北伐运动等影响到了日本的在华利益。张作霖被炸事件日方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积极干涉主义下进行的拙劣行为。
参考文献:
[1]日本历史23帝国的昭和》有马学,讲谈社 2002年。
[2]日本的外交和军事―权益拥护和侵略构造―》佐藤元英:击川弘文馆 2000年。
[3]外交史手册解说与资料》增田弘:木村昌人编著,有信堂1995年。
关键词:张作霖被炸事件;田中外交;国际秩序;华盛顿体制。
张作霖虽然是军阀出身,但在国人的眼中他好像与其他军阀不同,是一位爱国者,是一代枭雄。而且,由于他最后拒绝向日本人妥协而遭到日本人的暗杀,甚至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对于张作霖被炸事件,当时的日方作何考虑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等问题又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一系列问题或许可以从当时国际秩序的变动、田中外交(主要是对中国)和张作霖被炸事件等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当时国际秩序的变动
要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必须全面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也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的情况与张作霖被炸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华盛顿体制。简单说来也就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势力圈外交的否定和以多国间关系为基础的协调政策。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渐渐取代英国成为势力中心。而条约性的根据便是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各项条约,比如规定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四国条约和要求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条约等。
不过,如果聚焦中国来分析华盛顿条约的话,它的订立很明显忽略了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对国际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一大势力――苏联。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候,由于正在出兵西伯利亚,苏联无暇对东亚展开积极外交,也就容易被忽视了。另一个便是经常被提起但却比较模糊的概念――中国的民族主义。也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虽然呼吁收回外国在中国的特权,但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分裂和局势动荡,在华盛顿会议上该要求被压制。
反而言之,当上面的条件不能被忽视的时候,华盛顿体制也就不得不被打破。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以后的现实情况,即接下来苏联对东亚采取的积极外交以及中国国民党开始的国内统一也就是北伐的开始。并且,众所周知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便是接下来的国共合作。这一系列的国际变动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通过满洲问题体现了出来。
二、田中外交
1927年4月,日本由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组建内阁。田中义一同时还兼任外交大臣,因此田中内阁的外交也称田中外交。而且,人们还常常把田中外交和币原外交做比较。如果说币原外交的特点是欧美式的国际主义·合理主义的话,那么田中外交的特点就是日本式的国粹主义·武断主义。田中义一曾任陆军省军务局长、参谋本部次长,并两任陆军大臣,之后转入政界,1925年5月成为政友会总裁,1927年4月就任首相并兼任外相。随后,田中内阁断然决定第一次对中国山东出兵,向青岛派遣两千兵力,同时,召开东方会议。参会人员有兼职外相田中义一、外务政务次官森恪、亚洲局局长木村锐市、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奉天总领事吉田茂、陆军次官畑英太郎、参谋次长南次郎、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以及中国各地的外交官、外务·陆海军省和参谋本部、军令部的中国通。这场政治剧的主角森恪企图通过这次会议一扫深深植根于外务省的中坚官僚内心的"币原式"思维,明确对华积极方针。会议分五次进行,特别是在第三次会议中,满蒙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出席者的意见并未达成一致,代表性的有芳泽的稳健论和武藤的强硬论,但是在会议的最后一天田中义一发表了"对支政策纲领",成为东方会议的结论,也成了制约政友会内阁之后外交的基本政策。1928年发生的济南事件以及之后的张作霖被炸事件可以说是田中外交的集中体现。
三、张作霖被炸事件
使基于张作霖的东三省和中国本土的蒋介石这两大反共政权的中国分割统治,拥护日本权益的田中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崩溃的便是张作霖被炸事件。
为回避蒋介石的北伐军,张作霖于1928年6月4日自北京回奉天,途中被关东军炸死。现在虽然已经明白炸火车本身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的独断,但是,整个事件仍有不明确的地方。北伐军逼近北京的时候,田中内阁的方针是让张作霖的军队提前撤退,以使北伐的影响不波及东三省。张作霖同意撤退,蒋介石也授意不再追击。但是,此时不仅是关东军就连中央陆军也大都主张排除张作霖,并且这些张作霖排除论者有的主张杀害张作霖有的主张对其进行武装解除。而另一个问题便是炸死张作霖之后的东三省的支配问题的构想。一般认为日军是想借此事件逼迫中方出兵,继而占领东三省,也就是为三年后的满洲事变做准备。但是,也有人认为日军在炸死张作霖之后准备拥立杨宇霆或张学良,与意图占有满蒙的满洲事变有本质的区别,但此观点的支持者并不是太多。
张作霖的继任张学良在上任后采取了向国民政府妥协的路线。国民政府也任命张学良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事实上是采取了承认东北政权相对独立的方针。国民政府想借此实现象征性的统一。1928年12月末,张学良易帜,又出现了东三省外交权的移交问题,也就是日本所谓的满蒙权益同谁交涉的问题。实际上,张学良为回避来自日方的压力,想把与日方的铁路交涉问题移交给中央政府,而这也正是蒋介石所期待的事情。这样一来,想借平衡东三省和中国本土的反共政权之间的关系来维护满洲权益的田中外交路线也就无法再继续实施下去。
综上所述,中苏联合和中国的北伐运动等影响到了日本的在华利益。张作霖被炸事件日方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积极干涉主义下进行的拙劣行为。
参考文献:
[1]日本历史23帝国的昭和》有马学,讲谈社 2002年。
[2]日本的外交和军事―权益拥护和侵略构造―》佐藤元英:击川弘文馆 2000年。
[3]外交史手册解说与资料》增田弘:木村昌人编著,有信堂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