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的统一与综合,是一系列连续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也就不会有人类的未来。有人认为创造力非常神秘、高不可攀,其实并非如此。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对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谁都具有创造力。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有创造能力,普通人自我实现的小发明、小创造同样是创造力的表现。马克思曾经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异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问题是看人的学习和主观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而这正是创新教育在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那么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常人所常见之事中悟出不平常的道理,便会逐渐成长为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而应当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思想政治课。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喜欢不喜欢,理解不理解”作为检验自己教学的标准,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创设积极活跃思考的教学氛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1、要设疑引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培养创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时,可问学生: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什么不同的厂家生产的羊毛衫能卖同样的价格?为什么同样的羊毛衫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价格的变化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此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会相当活跃。通过引导、讨论,学生就会自己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相反,它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这样就解决了教学难点,使学生从思考新问题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2、要以辨促思。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辨促思,以辨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例如讲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时,有学生问: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也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工资,多余部分哪里去了?也被剥削去了吗?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动脑、肯钻研的优点,然后引导大家集体讨论甚至辩论。让他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创造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国家为劳动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打算,不存在剥削。私营企业等确实存在剥削,但现阶段这种分配方式是合法的。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讨论争辩,集思广益,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兴趣、激情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能达到入迷的程度,便不会有灵感出现。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源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富有创新意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更新、教法的多样化等方面,都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幽默生趣。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实际上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让学生所接受,更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向学生讲了一段量体裁衣的幽默故事:北宋一裁缝替人做衣服,不仅量身材,还要对相貌、性格、年龄乃至何时考科中举等情况都要问。为什么呢?裁缝说:体胖的腰宽,体瘦的腰窄;少年中举,衣要前长后短,因其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老年中举,衣要前短后长,因其意气消沉,走路弯腰弓背。学生听后捧腹大笑,而在笑声中却加深了对哲理的认识和理解。
2、比喻激趣。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用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那些教学内容有共性的事例作比喻,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如用“一家老板开的两家药店”来比喻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实质,用“菜刀”与“凶器”的关系比喻分析货币与资本的关系等。这些浅显易懂的比喻,都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灵感。
3、以情激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过程,情感是行为的动因,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崇高志向、高度责任感,是引起创造欲望、激起创造热情、鼓舞创造斗志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比如巧用诗歌,借用时髦用语,排比讲解等,用教师的激情、热情去鼓励学生,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还可用情景教学法,激发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动的情景设置,可以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有发展,有快乐,有创造。
四、创设美的课堂环境
审美意识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构成创造力的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发展着人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原则,应做到语言美、教态美、教法美、板书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思想政治课的理性美与现实美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享受美、体验美,憧憬美好的未来,进而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动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理想、勇于开拓创新的人。
总之,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教育是人的创造能力得以涌现、发挥的决定性条件,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在于开发人的创造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创造史,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把创造性人才视为社会珍宝。当今世界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作为政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和创设美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也为祖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常人所常见之事中悟出不平常的道理,便会逐渐成长为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而应当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思想政治课。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喜欢不喜欢,理解不理解”作为检验自己教学的标准,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创设积极活跃思考的教学氛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1、要设疑引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培养创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时,可问学生: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什么不同的厂家生产的羊毛衫能卖同样的价格?为什么同样的羊毛衫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价格的变化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此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会相当活跃。通过引导、讨论,学生就会自己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相反,它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这样就解决了教学难点,使学生从思考新问题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2、要以辨促思。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辨促思,以辨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例如讲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时,有学生问: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也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工资,多余部分哪里去了?也被剥削去了吗?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动脑、肯钻研的优点,然后引导大家集体讨论甚至辩论。让他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创造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国家为劳动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打算,不存在剥削。私营企业等确实存在剥削,但现阶段这种分配方式是合法的。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讨论争辩,集思广益,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兴趣、激情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能达到入迷的程度,便不会有灵感出现。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源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富有创新意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更新、教法的多样化等方面,都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幽默生趣。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实际上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让学生所接受,更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向学生讲了一段量体裁衣的幽默故事:北宋一裁缝替人做衣服,不仅量身材,还要对相貌、性格、年龄乃至何时考科中举等情况都要问。为什么呢?裁缝说:体胖的腰宽,体瘦的腰窄;少年中举,衣要前长后短,因其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老年中举,衣要前短后长,因其意气消沉,走路弯腰弓背。学生听后捧腹大笑,而在笑声中却加深了对哲理的认识和理解。
2、比喻激趣。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用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那些教学内容有共性的事例作比喻,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如用“一家老板开的两家药店”来比喻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实质,用“菜刀”与“凶器”的关系比喻分析货币与资本的关系等。这些浅显易懂的比喻,都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灵感。
3、以情激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过程,情感是行为的动因,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崇高志向、高度责任感,是引起创造欲望、激起创造热情、鼓舞创造斗志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比如巧用诗歌,借用时髦用语,排比讲解等,用教师的激情、热情去鼓励学生,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还可用情景教学法,激发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动的情景设置,可以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有发展,有快乐,有创造。
四、创设美的课堂环境
审美意识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构成创造力的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发展着人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原则,应做到语言美、教态美、教法美、板书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思想政治课的理性美与现实美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享受美、体验美,憧憬美好的未来,进而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动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理想、勇于开拓创新的人。
总之,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教育是人的创造能力得以涌现、发挥的决定性条件,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在于开发人的创造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创造史,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把创造性人才视为社会珍宝。当今世界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作为政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和创设美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也为祖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