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影响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来实现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关于发展的目的、本质、要求与内涵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在发展问题上的生动体现与具体运用。其不仅属于发展社会学与发展经济学,更是发展哲学的一种。树立科学发展观并有效落实,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对有效地加强思想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显著的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基地,需要自觉地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导,并秉持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全面协调的原则,将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应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从而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教育的主要基地,如何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来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为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即是以人为本,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指导,首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学生作为根本,强调并突出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基础,有助于大学将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将其与思想教育工作发展学生、塑造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教育功能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二)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将其作为思想指导基础,还要求充分践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本质上要求了要实现对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性与与时俱进。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要跟随着学生的社会实践而不断创新与调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普遍具有民族责任感与政治责任感,其思想本质上是健康积极的。然而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其尚未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因此,大学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创造性地指导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指导,来对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大学思想教育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帮助学生与学校共同实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前提是意识创新
  要实现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首先要求大学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主导,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与思路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科学性的大学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工程中,要秉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基本理念,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教育的主体,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有效结合,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实现思想教育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使其改变自视过高的普遍思想,脚踏实地的践行正确科学的三观,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积极健康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重点是内容创新
  在进行新型的大学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将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相结合,通过互动、平等、新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学生熟悉并容易接受、理解的思想教育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思想政治水平,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获得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是方法创新
  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上的创新要与内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方法,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成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领域的改革开放,要求大学思想教育工作也必须朝着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思想教育内容与体系的架构,转变传统的重点内容灌输的教育方式,采用全面的逐渐渗透方法,使得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严格监控转向疏导为主,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
  (四)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保障是机制创新
  所谓思想教育机制,指的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各个组成因素所建立形成的体系。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实现大学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对思想教育机制进行创新,要求实现对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评级机制以及教育工作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与创新。而其中,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创新是最主要的,对大学生的激励机制创新则最具实效。通过有效提升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思想教育水平,使其充分发挥積极科学的引导作用,再利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大学思想教育工作。
  三、结语
  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根本,实现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出思想教育的成效,从而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在郁达夫创作《茫茫夜》和《秋柳》这两篇文章中,有名有姓出现的女性形象主要集中为妓院“鹿和班”里的几位妓女:海棠、荷珠、碧桃和翠云。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叙传,以上的这些女性形象虽然各具特点,但作者通过对她们和主人公于质夫情感纠葛的描写,体现了几点共性的意义。  一、借助女性形象,宣扬两性平等,讴歌人的尊严。  综观郁达夫的全部生活和创作,人文主义都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茫茫夜》还是在《秋柳》中
期刊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经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涉及“大”“小”辩证统一的特点。内容上,《论语》涵盖小情景与大时空的观念,题材包括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在手法形式上,包括运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些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论语》的主题思想相互对应,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论语》;大;小;辩证关系  《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期刊
摘要:网络,正以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抢占时代制高点,美与丑、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意识、价值观无不混杂于网络中,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丰富、便捷、高效、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同“双刃剑”,这也给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工作;
期刊
摘要:侠风在唐朝兴起并形成潮流,在唐诗中显示出的侠客形象比此前更为丰满,包含丰富精致的生活、尚武精神、自由独立的人格、重义轻利的气节、自信乐观的风采、务实尚用的要求等。唐朝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背景导致了“侠”在唐朝、在唐朝文学中的盛行。  关键词:侠;唐朝;文学  侠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本土特色的一种特殊现象,贯穿古今,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席位,从史传、诗词、戏曲、小说到影视作品,形形色色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情感教育
期刊
摘要:《二马》是以老舍在异邦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为基础写成的。观照以马威、李子荣和凯萨林为代表的“异国化”的理想人物形象,不难体会到老舍在异域书写中流露出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想象与期待。但是,“留守”与“出走”共存的结局暗示了中英文化认同的困境和迷途。老舍提出了文化融合和认同的想象,终究寻不到出路。  关键词:文化融合;想象期待;理想形象;留守;出走  一、融合的想象期待:“异国化”的理想形象  “异国化
期刊
作为一名常德的学生,我为美丽宜居的家园感到幸福: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诗词城市等桂冠光彩夺目:东有德山为屏障,北有太阳山做依靠,西有河伏山做庇佑。城内有母亲河沅水,比西湖大三倍的柳叶湖,风光带穿紫河;三山环抱,三水环绕,真是风水宝地!特别是“三改四化”以来,城市变靓了,变绿了,长高了,长帅了,近90平方公里90万人口的常德,既没有天晴必旱干热,也没有大雨必涝“观海”,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它与过去的教学相比,对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美术是小学学习的必修课,是欣赏性课程、技能培训课程、综合探索课程等的集中性教学,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具有培养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和观察能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小学教育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引导下,虽然非常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利器。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来读点书,也因此“认识”了一些教育大家,像李镇西、任小艾、王晓春等等。最近我就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这本书理论与案例结合,很符合一线教师工作需求,尤其是班主任。没有那么些空话、套话、废话,将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门专业进行研究,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甚至“乐之”。
期刊
摘录:《铸剑》的“复仇”主题历来为研究的焦点,现有文献多结合作者鲁迅的精神发展脉络进行解读。笔者从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几点疑惑切入,在对《铸剑》文本进行分析基础上,以眉间尺为核心人物,对眉间尺复仇的动机及其变化、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关系、复仇成功与否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发现了“复仇”意义在文本中的阐释。  关键词:眉间尺;复仇动机;黑色人;合作者;复仇的意义  《铸剑》的“复仇”主题历来为研究的焦点,现有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