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叫《要问我们在想什么》,歌词是:“漂亮的姑娘,十呀十八九,小伙仔二十刚呀刚出头,如金似玉的好年华,正赶上创业的好时候,来……要问我们想什么呀,正赶上创业的好时候。……”每当听着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这首歌曲,我就会很自然地要问问我们老师自己,我们究竟在教什么?尤其是教学《字谜七则》这一课,我这方面的感想就更多了。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之后,我执教的五年级语文科(汕头市澄海区鹤浦小学502班)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义教版新课标第九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综合性学习(包括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为教好本单元之《字谜七则》,我为此进行了……
实践
首先,教会学生知道猜字谜的好处。
识字,纠正错别字,是小学识字的关键和难点。汉字是由点、横、竖、撇等基本笔画组成的。大多数汉字都可以拆成若干部件,某些部件又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汉字。这种拼拼拆拆,就是字谜中的增损离合法。因此,利用字谜进行识字,是其特有的功能。如果说汉语拼音是帮助我们发音的一根指挥棒,那么,字谜则是帮助我们识记字形的一根拐棍,棍棒齐用,识字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猜字谜的技能。
“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猜字谜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字谜的结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四种。即借字法、写义法、笔划交代法和拟人法。
(一)借字法。即借用其他字交代谜底。大致有以下几类:
(1)合成法:由两个以上的字合成谜底。如“二山穿在一起,猜出没道理(猜字一)谜底:击”。
(2)加字法:交代谜底加上一字所组成的字,用以暗示谜底。如“有耳听不见(猜字一)谜底:龙”。
(3)减字法:交代一字减去一字或两字,即为谜底。如“一了百了(猜字一)谜底:白”。
(4)离合法:拆开两字或几字,各取一部分组成谜底。如“给一半,留一半(猜字一)谜底:细”。
(5)暗示法:交代谜底匿于某字之中。如“运动会上都有它(猜字一)谜底:云”。
(6)笔划加减法:借用一个或几字的笔划加减暗示谜底。如“心有余,力不足(猜字一)谜底:忍”。
(二)写义法。用叙述或同义代替的方法揭示谜底或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
(1)直接写义法:写出谜底的含义或特点。如“水边(猜字一)谜底:岸”。
(2)间接写义法:写出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或特点。如“木乃伊(猜字一)谜底:居”。
(3)直接、间接结合法。如“一半在河海,一半在天空,问它住哪里,老家在山东(猜字一)谜底:鲁”。
(三)笔划交代法。抓住谜底的笔划特点交代谜底。
(1)具体交代法:对笔划一笔一划进行描绘。如“一勾一勾又一勾,一点一点又一点,左一撇来右一撇,一撇一撇又一撇(猜字一)谜底:参”。
(2)抽象交代法:只讲笔划特点。如“一字共六笔,笔笔都是斜(猜字一)谜底:众”。
(四)拟人法。把谜底形象化或人格化。如“缺嘴留须(猜字一)谜底:公”。
(五)综合法。即在前面四种方法单独使用的基础上,取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猜字谜,只要掌握它的结构方法、语言特点等,便可以从谜面的提示中,找出一条寻求谜底的路来,此路不通走另路,总是可以收到一些效果的。当然,有些字谜的结构较为复杂,猜起来确实要花一定的功夫,但只要常猜,接触多了,就自然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再者,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字谜。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一个人是应该什么都美,不管是容貌、是衣服、是心灵、是思想。”然而,人的心灵美、思想美更是真正的美。这种美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而形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灯谜活动,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古今灯谜作品中,有不少优秀谜作。这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分析、联想、品味、欣赏,去发现这些谜作的优雅意境和精巧构思,从而获得一种乐的情趣和美的享受。也可以让学生在猜射灯谜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实践,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感受美、去鉴赏美。例如:
“从南昌直达上海(猜字一),谜底:申”
谜面表达一条简单的路程走向,明白如话,无词藻之华丽、无典故之高雅,却有清新的谜路,有浓郁之谜味。谜作者以此挂面,采用增损离合、提义的手法,“南昌”扣“日”,“直”扣“1”;而“上海”则是提义,它的简称便上“申”。谜面辞意畅达。扣合贴切精当,有信手拈来之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堪称佳作。又如:
“全国人口要控制(猜字一),谜底:珏”
当今的中国,最严峻的问题是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谜面是宣传计划生育的一句口号,也是谜人利用字谜宣传党的政策的成功例子。破解此谜,则要懂得字谜离合、反射会意的法门,才能轻而易举地得出谜底。此谜要猜“珏”字,须在谜面中“控制”住“人口”二个字,也就是在“全、国”之中去掉“人口”,便剩下谜底了。纵观此谜,能使猜者在猜射时得到启迪,育德化人,益智敏思,能寓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炉,确是不可得的佳作。
最后,教会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谜虽小道,宇宙间一名一物无所不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正因为灯谜具有博大的包容量,可与天地万象结缘,所以,只要把字谜引进课堂,并作为辅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手段,就必定能收到激趣、启智、增知、陶情的艺术效果。
学生在猜谜过程中识记生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随着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感受也会产生“新奇一神秘一神奇一挚爱”的变化效果。而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不会流于表面,而是内化为自身的真情实感,再转化为勤奋学习的自觉行为。因此,让学生猜字谜也是陶治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修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探索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有目的地去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字谜,尽量做到多、齐、奇。并教育学生“生活处处有谜语”,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谜语。
上课时,学生果然在学完《字谜七则》之后的质疑环节中,提出了不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有难度的字谜。如解答“江水流(猜五画字一),谜底是‘可’字,‘江’先扣‘河’,‘河’再‘流’去‘水’,剩下‘可’字时,学生的疑问是:‘江’‘河’可以互通吗?我略加思索后,便胸有成竹为学生解答:“江、河在文中应指同一条河流;因为就地理学而言,江似指大河,但有些河确实比大江大得多,在国内,黄河比黑龙江、珠江大,这是公认;但同一水系,在中国境内称江,而流入外国却称河;故从某种意义上讲,江与河,是可以互通的。”那位学生听了我的释疑,口服心服地点头坐下,全班同学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又如有一学生让我猜“饭(字一)”。
天哪!习谜的人都知道,“字猜字”是谜语中较难猜的一种。我思忖了好久,最后才猜中谜底“糙”字(理由:“饭”是由“米”“造”出来的),场面十分尴尬,全班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如释重负,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感。我又迎刃而解,为学生解答了不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疑难字谜,如“思(猜字一)谜底:十”,“恩(猜字一)谜底:大”,……
上课后,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灯谜大会猜,谜作来自我班的灯谜兴趣小组,谜材取自义教版新课标第九册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表,谜笺由班里的书法兴趣小组书写。可以说,灯谜会猜的同时也是一次书法展览。这样,学生既欣赏了书法,又温习了功课,也发展了思维。“灯谜+书法+课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能给学生一种独特的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猜谜过程中获得新知。猜字谜本身是一种智力思维活动,它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通过对字谜的猜射,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推理兴趣,养成动脑筋想问题的良好习惯,能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尽管有一些字谜较难猜出谜底,但毕竟在猜射过程中学生动一番脑筋,同样也能达到帮助识字的效果;而有些好的字谜,学生却能牢记不忘。
反思
高兴之余,我庆幸自己运气好。因为我课余喜欢读书看报,“江河可以互通”就是我在读书看报过程中积累到的一点小知识。我也庆幸自己是位灯谜爱好者,课余喜欢研谜,尤其喜欢研究谜语中的“疑难杂症”——非常规的、有一定难度的谜语。
然而庆幸之余,我也时时自责:“如果我课余没有这两个爱好,我还能解答学生的疑难吗?学生还会赞许你吗?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偶然的,仅靠‘略加思索’‘思忖了好久’就能解难吗?学生还会鼓起掌吗?……
这节课的释疑解难效果很好,表面上看似是必然的,实则隐含着许多偶然的东西。假如学生捉的问题超出书报范畴,假如学生提的问题不从属于你的爱好,那么,学生的疑难你“对付”得了吗?这节课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学》中讲到的“要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哲理。
有的教师总认为:“要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自己只要有半杯水就足够了。”其实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是谁也阻止不了的。这节课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已,实则隐含着“半杯水”与“一桶水”的实质关系。
当今社会是信息万变的社会,教育也同样需要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因此,身为人民教师,尤其是革命老区的教师,边远地区的教师(这些学校的师资条件一定比不上市区的兄弟学校),我们的教育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学观念一定要日新月异,并千方百计来丰富这“一桶水”,充实这“一桶水”。充实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参加进修、培训、自考、订阅报刊、上网查找、业余搜寻等,使“一桶水”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桶水”。
教学中,要提高“半杯水”的质量,作为教师,时刻不能满足于现状,还要立足于追求更高的目标。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只有做到目标明确、学识渊博、教导有方、方能让渴求知识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吮吸到更新、更多、更优的“水”来。
归根到底,“半杯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渴求的知识,所要解答的疑难;“一桶水”即教师的备课全部。教者平时广泛阅览,锐意搜求,学生的疑难就少;教者知识越渊博,资料越齐全,学生的疑难就越容易解决。教者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求进取,只贪图一时轻松,有时候就显得太辛苦了,学生的疑难也变得多了。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应当有一点进取精神,有一点拼搏精神,有一点奉献精神,才能让“半杯水”永远只是“一桶水”的组成部分,让“一桶水”真正成为“半杯水”的源泉。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多么希望在教学中,教者所传授的知识,学者能掌握;教者所传授的道理,学者能领悟;学者所碰到的疑难,教者能解答;学者偶然的背后是教者的必然。这个时候,学者愉快,教者更愉快!这不正是为师者所要追求达到的境界么!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之后,我执教的五年级语文科(汕头市澄海区鹤浦小学502班)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义教版新课标第九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综合性学习(包括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为教好本单元之《字谜七则》,我为此进行了……
实践
首先,教会学生知道猜字谜的好处。
识字,纠正错别字,是小学识字的关键和难点。汉字是由点、横、竖、撇等基本笔画组成的。大多数汉字都可以拆成若干部件,某些部件又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汉字。这种拼拼拆拆,就是字谜中的增损离合法。因此,利用字谜进行识字,是其特有的功能。如果说汉语拼音是帮助我们发音的一根指挥棒,那么,字谜则是帮助我们识记字形的一根拐棍,棍棒齐用,识字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猜字谜的技能。
“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猜字谜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字谜的结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四种。即借字法、写义法、笔划交代法和拟人法。
(一)借字法。即借用其他字交代谜底。大致有以下几类:
(1)合成法:由两个以上的字合成谜底。如“二山穿在一起,猜出没道理(猜字一)谜底:击”。
(2)加字法:交代谜底加上一字所组成的字,用以暗示谜底。如“有耳听不见(猜字一)谜底:龙”。
(3)减字法:交代一字减去一字或两字,即为谜底。如“一了百了(猜字一)谜底:白”。
(4)离合法:拆开两字或几字,各取一部分组成谜底。如“给一半,留一半(猜字一)谜底:细”。
(5)暗示法:交代谜底匿于某字之中。如“运动会上都有它(猜字一)谜底:云”。
(6)笔划加减法:借用一个或几字的笔划加减暗示谜底。如“心有余,力不足(猜字一)谜底:忍”。
(二)写义法。用叙述或同义代替的方法揭示谜底或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
(1)直接写义法:写出谜底的含义或特点。如“水边(猜字一)谜底:岸”。
(2)间接写义法:写出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或特点。如“木乃伊(猜字一)谜底:居”。
(3)直接、间接结合法。如“一半在河海,一半在天空,问它住哪里,老家在山东(猜字一)谜底:鲁”。
(三)笔划交代法。抓住谜底的笔划特点交代谜底。
(1)具体交代法:对笔划一笔一划进行描绘。如“一勾一勾又一勾,一点一点又一点,左一撇来右一撇,一撇一撇又一撇(猜字一)谜底:参”。
(2)抽象交代法:只讲笔划特点。如“一字共六笔,笔笔都是斜(猜字一)谜底:众”。
(四)拟人法。把谜底形象化或人格化。如“缺嘴留须(猜字一)谜底:公”。
(五)综合法。即在前面四种方法单独使用的基础上,取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猜字谜,只要掌握它的结构方法、语言特点等,便可以从谜面的提示中,找出一条寻求谜底的路来,此路不通走另路,总是可以收到一些效果的。当然,有些字谜的结构较为复杂,猜起来确实要花一定的功夫,但只要常猜,接触多了,就自然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再者,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字谜。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一个人是应该什么都美,不管是容貌、是衣服、是心灵、是思想。”然而,人的心灵美、思想美更是真正的美。这种美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而形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灯谜活动,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古今灯谜作品中,有不少优秀谜作。这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分析、联想、品味、欣赏,去发现这些谜作的优雅意境和精巧构思,从而获得一种乐的情趣和美的享受。也可以让学生在猜射灯谜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实践,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感受美、去鉴赏美。例如:
“从南昌直达上海(猜字一),谜底:申”
谜面表达一条简单的路程走向,明白如话,无词藻之华丽、无典故之高雅,却有清新的谜路,有浓郁之谜味。谜作者以此挂面,采用增损离合、提义的手法,“南昌”扣“日”,“直”扣“1”;而“上海”则是提义,它的简称便上“申”。谜面辞意畅达。扣合贴切精当,有信手拈来之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堪称佳作。又如:
“全国人口要控制(猜字一),谜底:珏”
当今的中国,最严峻的问题是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谜面是宣传计划生育的一句口号,也是谜人利用字谜宣传党的政策的成功例子。破解此谜,则要懂得字谜离合、反射会意的法门,才能轻而易举地得出谜底。此谜要猜“珏”字,须在谜面中“控制”住“人口”二个字,也就是在“全、国”之中去掉“人口”,便剩下谜底了。纵观此谜,能使猜者在猜射时得到启迪,育德化人,益智敏思,能寓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炉,确是不可得的佳作。
最后,教会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谜虽小道,宇宙间一名一物无所不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正因为灯谜具有博大的包容量,可与天地万象结缘,所以,只要把字谜引进课堂,并作为辅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手段,就必定能收到激趣、启智、增知、陶情的艺术效果。
学生在猜谜过程中识记生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随着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感受也会产生“新奇一神秘一神奇一挚爱”的变化效果。而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不会流于表面,而是内化为自身的真情实感,再转化为勤奋学习的自觉行为。因此,让学生猜字谜也是陶治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修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探索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有目的地去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字谜,尽量做到多、齐、奇。并教育学生“生活处处有谜语”,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谜语。
上课时,学生果然在学完《字谜七则》之后的质疑环节中,提出了不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有难度的字谜。如解答“江水流(猜五画字一),谜底是‘可’字,‘江’先扣‘河’,‘河’再‘流’去‘水’,剩下‘可’字时,学生的疑问是:‘江’‘河’可以互通吗?我略加思索后,便胸有成竹为学生解答:“江、河在文中应指同一条河流;因为就地理学而言,江似指大河,但有些河确实比大江大得多,在国内,黄河比黑龙江、珠江大,这是公认;但同一水系,在中国境内称江,而流入外国却称河;故从某种意义上讲,江与河,是可以互通的。”那位学生听了我的释疑,口服心服地点头坐下,全班同学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又如有一学生让我猜“饭(字一)”。
天哪!习谜的人都知道,“字猜字”是谜语中较难猜的一种。我思忖了好久,最后才猜中谜底“糙”字(理由:“饭”是由“米”“造”出来的),场面十分尴尬,全班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如释重负,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感。我又迎刃而解,为学生解答了不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疑难字谜,如“思(猜字一)谜底:十”,“恩(猜字一)谜底:大”,……
上课后,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灯谜大会猜,谜作来自我班的灯谜兴趣小组,谜材取自义教版新课标第九册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表,谜笺由班里的书法兴趣小组书写。可以说,灯谜会猜的同时也是一次书法展览。这样,学生既欣赏了书法,又温习了功课,也发展了思维。“灯谜+书法+课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能给学生一种独特的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猜谜过程中获得新知。猜字谜本身是一种智力思维活动,它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通过对字谜的猜射,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推理兴趣,养成动脑筋想问题的良好习惯,能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尽管有一些字谜较难猜出谜底,但毕竟在猜射过程中学生动一番脑筋,同样也能达到帮助识字的效果;而有些好的字谜,学生却能牢记不忘。
反思
高兴之余,我庆幸自己运气好。因为我课余喜欢读书看报,“江河可以互通”就是我在读书看报过程中积累到的一点小知识。我也庆幸自己是位灯谜爱好者,课余喜欢研谜,尤其喜欢研究谜语中的“疑难杂症”——非常规的、有一定难度的谜语。
然而庆幸之余,我也时时自责:“如果我课余没有这两个爱好,我还能解答学生的疑难吗?学生还会赞许你吗?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偶然的,仅靠‘略加思索’‘思忖了好久’就能解难吗?学生还会鼓起掌吗?……
这节课的释疑解难效果很好,表面上看似是必然的,实则隐含着许多偶然的东西。假如学生捉的问题超出书报范畴,假如学生提的问题不从属于你的爱好,那么,学生的疑难你“对付”得了吗?这节课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学》中讲到的“要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哲理。
有的教师总认为:“要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自己只要有半杯水就足够了。”其实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是谁也阻止不了的。这节课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已,实则隐含着“半杯水”与“一桶水”的实质关系。
当今社会是信息万变的社会,教育也同样需要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因此,身为人民教师,尤其是革命老区的教师,边远地区的教师(这些学校的师资条件一定比不上市区的兄弟学校),我们的教育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学观念一定要日新月异,并千方百计来丰富这“一桶水”,充实这“一桶水”。充实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参加进修、培训、自考、订阅报刊、上网查找、业余搜寻等,使“一桶水”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桶水”。
教学中,要提高“半杯水”的质量,作为教师,时刻不能满足于现状,还要立足于追求更高的目标。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只有做到目标明确、学识渊博、教导有方、方能让渴求知识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吮吸到更新、更多、更优的“水”来。
归根到底,“半杯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渴求的知识,所要解答的疑难;“一桶水”即教师的备课全部。教者平时广泛阅览,锐意搜求,学生的疑难就少;教者知识越渊博,资料越齐全,学生的疑难就越容易解决。教者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求进取,只贪图一时轻松,有时候就显得太辛苦了,学生的疑难也变得多了。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应当有一点进取精神,有一点拼搏精神,有一点奉献精神,才能让“半杯水”永远只是“一桶水”的组成部分,让“一桶水”真正成为“半杯水”的源泉。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多么希望在教学中,教者所传授的知识,学者能掌握;教者所传授的道理,学者能领悟;学者所碰到的疑难,教者能解答;学者偶然的背后是教者的必然。这个时候,学者愉快,教者更愉快!这不正是为师者所要追求达到的境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