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辨析是个人区别、剖析、认定道德是非的一种认知,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因此,低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专门设立了“辨析栏”。在孩子们道德认知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帮助指引学生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长。不过,一些老师在开展道德辨析时,只是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来进行,其价值很难发挥。因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辨析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以往发生很大改变,其中所设立的章节以及模块值得肯定。特别是“辨析栏”的设置,这是以往教材中所没有的,而且还由此展开辨析课,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正确理性道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调动辨析栏的价值,帮助指引学生分辨对错,认清道德行为,并自主履行,从而构建自主道德。
一、回望中自我反思,丰富道德认知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提议“向生活学习”,其中,“回望”是最为关键的一种办法。其实,在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时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回想以前的一些经验。比如,“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类追问不仅仅是学习中的一种资源,同时也会将“会生活”的办法交给学生: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之前遇到这类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从而通过回想分辨对错。
小学低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道德辨析能力也不足。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必须要从实际生活中引领学生构建自主道德。而“回望”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且在一年级教学中,适用于全部辨析栏。比如,在教学《上学路上》这一课时,以“这样安全吗”为辨析栏,老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在上学路上会碰到什么?”“有书中这种行为出现吗?”从而引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思考。并且,学生通过交流也会发现谁跟谁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由此产生辨析欲望:哪种上学方式正确?此时,老师再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们展开对不安全行为的讨论,并回想自己以往行为,分辨安全行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安全上学行为。
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反思意识,借助“回望”方式教学,会引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分辨是非,在做出正确决定的同时也会理解为什么正确,从而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体验中自主抉择,提高道德判断
体验活动的开展需要设计突出的生活情境,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价值。老师在进行辨析栏教学时,同样可以借此方式,帮助学生在辨析中成长,做出正确判断,逐步领悟道德的实际价值。
仍然以上述章节为例,教师可充分运用道具,创设上学路上的相关情境,选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专心而掉水的后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适当帮助,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因为自身不注意而造成的一系列危险,从而让学生们了解到上学路上的危险性,对安全进行判定,在纠错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并且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判断分辨选择,这就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操中深化道德认知。
比如,教学《别伤着自己》这一课时,对“在家有危险吗”展开辨析。教材通过走迷宫棋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中一些常见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家庭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意外。老师在教学时,可设立相关的体验情境来指导学生趋避伤害,由此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加以拓宽,以孩子们遇到的真实情况,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水平。
三、反思中学习模范,指导道德行为
在榜样学习过程中,可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借鉴模范作用,激发模仿的内部动力。在道德教育中,学习榜样这一方法得以充分利用。不过,以往的榜样学习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不相符,榜样学习案例脱离了学生实际,单纯地进行模仿而忽略了自我反思问题。因此,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选取与小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模范案例,帮助学生学习模范意识。
在进行辨析栏教学时,榜样学习也是一种主要方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注重“反思”的效果。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模范,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道德模范效果,并加以履行,从而自主构建道德。比如,在《我认识您了》这一课中,辨析栏为“这样做正确吗?”,体现了一些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情况,开展辨析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正确礼仪,并帮助学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向身边做得好的同学学习,同时对自己同老师交流时的行为加以反思,利于提升学生道德认同感。老师可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班里讲授一些平常礼仪、同老师交流时的一些积极想法。另外,老师也要向同学展示一些做得不到位的画面,让学生辨别是非,并根据模范改进自身不足,从而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指导正确道德的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道德辨析问题,老师必须要掌握辨析栏的正确设计环节、目的以及学生自身道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長,从而促进学生日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丽敏. 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调研问题的解读[J]. 中小学德育,2018(04):37-41.
[2]王秀玲. 在生活中辨析 在辨析中成长——低段统编《道德与法治》辨析栏的理解与运用[J]. 中小学德育,2019(04):43-46.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辨析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以往发生很大改变,其中所设立的章节以及模块值得肯定。特别是“辨析栏”的设置,这是以往教材中所没有的,而且还由此展开辨析课,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正确理性道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调动辨析栏的价值,帮助指引学生分辨对错,认清道德行为,并自主履行,从而构建自主道德。
一、回望中自我反思,丰富道德认知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提议“向生活学习”,其中,“回望”是最为关键的一种办法。其实,在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时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回想以前的一些经验。比如,“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类追问不仅仅是学习中的一种资源,同时也会将“会生活”的办法交给学生: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之前遇到这类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从而通过回想分辨对错。
小学低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道德辨析能力也不足。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必须要从实际生活中引领学生构建自主道德。而“回望”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且在一年级教学中,适用于全部辨析栏。比如,在教学《上学路上》这一课时,以“这样安全吗”为辨析栏,老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在上学路上会碰到什么?”“有书中这种行为出现吗?”从而引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思考。并且,学生通过交流也会发现谁跟谁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由此产生辨析欲望:哪种上学方式正确?此时,老师再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们展开对不安全行为的讨论,并回想自己以往行为,分辨安全行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安全上学行为。
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反思意识,借助“回望”方式教学,会引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分辨是非,在做出正确决定的同时也会理解为什么正确,从而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体验中自主抉择,提高道德判断
体验活动的开展需要设计突出的生活情境,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价值。老师在进行辨析栏教学时,同样可以借此方式,帮助学生在辨析中成长,做出正确判断,逐步领悟道德的实际价值。
仍然以上述章节为例,教师可充分运用道具,创设上学路上的相关情境,选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专心而掉水的后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适当帮助,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因为自身不注意而造成的一系列危险,从而让学生们了解到上学路上的危险性,对安全进行判定,在纠错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并且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判断分辨选择,这就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操中深化道德认知。
比如,教学《别伤着自己》这一课时,对“在家有危险吗”展开辨析。教材通过走迷宫棋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中一些常见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家庭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意外。老师在教学时,可设立相关的体验情境来指导学生趋避伤害,由此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加以拓宽,以孩子们遇到的真实情况,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水平。
三、反思中学习模范,指导道德行为
在榜样学习过程中,可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借鉴模范作用,激发模仿的内部动力。在道德教育中,学习榜样这一方法得以充分利用。不过,以往的榜样学习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不相符,榜样学习案例脱离了学生实际,单纯地进行模仿而忽略了自我反思问题。因此,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选取与小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模范案例,帮助学生学习模范意识。
在进行辨析栏教学时,榜样学习也是一种主要方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注重“反思”的效果。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模范,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道德模范效果,并加以履行,从而自主构建道德。比如,在《我认识您了》这一课中,辨析栏为“这样做正确吗?”,体现了一些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情况,开展辨析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正确礼仪,并帮助学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向身边做得好的同学学习,同时对自己同老师交流时的行为加以反思,利于提升学生道德认同感。老师可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班里讲授一些平常礼仪、同老师交流时的一些积极想法。另外,老师也要向同学展示一些做得不到位的画面,让学生辨别是非,并根据模范改进自身不足,从而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指导正确道德的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道德辨析问题,老师必须要掌握辨析栏的正确设计环节、目的以及学生自身道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長,从而促进学生日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丽敏. 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调研问题的解读[J]. 中小学德育,2018(04):37-41.
[2]王秀玲. 在生活中辨析 在辨析中成长——低段统编《道德与法治》辨析栏的理解与运用[J]. 中小学德育,2019(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