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意识的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国际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潮流文化”,但国家之间存在生活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想达到旅行中有效沟通的目的,就必须配备对应的翻译。跨文化意识对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具有重要影响,应从景点名称、导游词及历史文化等不同维度,研究与落实基于跨文化意识的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方案。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景点名称;导游词;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王怡皓,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立项号:2020Z277)。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发展迅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跨文化交流满足了不同条件下的现实需要。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外国游客(以英语为母语),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信息传播,还需要想方设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继而激活其对不同旅游景点文化与景观的兴趣。强调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能够使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接失误现象[1]。
  一、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不同的人对跨文化意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理解外国文化,通过书本知识并实地旅游,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的特征。第二,异国文化必然会带来文化冲击,这是对文化深入了解后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第三,长期生活在异国文化氛围内,对此类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且体会较多,使得人们在自身认知水平范围内有文化接受的感觉。第四,对外国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具备能够从当地人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情角度认为外国文化可以接受。
  二、跨文化意识对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内涵均具有特定的发展与完善特征。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在地大物博的背景下,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景区。相对应的,外国人同样会受到国家宗教与历史发展文化的影响。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皆存在诸多差异,翻译同样会存在差别[2]。因此,在工作人员实际进行英語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翻译环节后即可获得准确的语境感受。
  三、跨文化意识下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策略
  1.景点名称的翻译。严肃性与趣味性是旅游翻译的主要特点,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交互式求真,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标,将中国文化的精华完全展示给国外游客,与此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将外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求真的意义在于联系信息处理、地名拼写、景点名字翻译及语用意义,要将跨文化意识真正融入旅游翻译环节中,继而从多个角度完全剖析中国与外国文化[3]。从景点名称翻译的角度来看,多数人认为只需要依照拼音翻译即可,或根据字面意义对应翻译单词,但此种做法无法充分凸显旅游翻译的重要性。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的名字本身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意义,因此不可完全从音译与字面意义解释,而是应在这一过程中融入跨文化意识,综合直译、音译等不同的方式,确保所翻译出的文字与人们的口味相匹配,为进一步强化读者对名字的接受能力奠定基础[4]。以“断桥残雪”景点为例,其翻译多为“snow on the broke bridge”,但实际上若这样翻译,则无法凸显景点名字原本体现的意境。“断桥残雪”这一景点的意境对应的是“大雪后,古桥上的雪慢慢融化,此时从画家的角度来看表现出了残山剩水的感觉”,背后有着对应支持的一系列历史典故。因此,若将其译为“remnant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效果要好得多,更能够凸显断桥残雪意境下表现出来的内涵。以陕西著名景点“大雁塔”为例,在多数的高速指示牌与旅游书籍中,将其简单翻译为“Dayanta”,部分国外出版物中虽然将其翻译为更标准的“Big Goose Pagoda”,但实际上并未凸显出大雁塔本身的特点及“大雁”二字的内涵。相比之下,若将其翻译为“Greater Wild Goosse Pagoda”会更好。首先,“Greater”一词作为“great”的比较级,本身所指代的就是“更大的”事物,再加上“Wild Goosse”后,在点明主题的同时,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大雁塔的雄伟与作为区域地标的气质。外国游客看到此名称后,自然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音译、直译相结合的方式同样是翻译旅游景点的常用方法,以太和殿为例,既可使用拼音,也可以采用“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这一名称。由于此种翻译方式包含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两大文化体系,因此更加能够凸显出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让外国游客能从自己的角度事先了解到景点名字想要传达的内涵。
  2.导游词的翻译。当下的多数旅游资料(汉语)在对景点进行描写时,经常采取引经据典模式,或是在其中添加大量的成语使语句有华丽的铺陈特征。因此,在对此类经典内容进行实际翻译时,应选择应用准确的词汇以达到表现意境与内涵的目的,从而让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也能够在此背景环境下进行自由交流与沟通。从这一角度来看,为达到这一目的,多数翻译与导游选择使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景点进行介绍[5]。但需要注意的是,多数外国游客并不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文化背景,仅仅依靠现阶段对中国经济与外在表现的认识去理解故事,无论所讲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与生动,也经常会出现误解。以“黄龙吐翠”景点为例,若在未对黄龙洞周边景色有所了解的前提下理解景点名字“Yellow dragon Exuding Green”,在不添加足够想象力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用英文向外国游客呈现出如此秀美的景色。由于黄龙洞中包含了深池,在藤萝蔓挂的条件下,使得其上的苔藓给人以更为翠绿的视觉体验。经由池畔到达后山的过程中,在假山重叠与绿树掩映的背景下,茂林修竹与松竹交翠的特征尤为明显,使整个景点向人们呈现出翠绿中景色浮沉的特殊景观。正因如此,“吐翠”一词不能简单翻译,因为直接的词汇翻译极易使人误解为吐口水,将景观的意境破坏。若将其译为“Yellow Dragon (Cave) Dressed in Green”,更为贴切的词汇将连带将其意境“跃然纸上”,让外国游客能更为真切地感受中国汉字与文化的力量。此外,在进行翻译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描述西湖的“千峰凝翠”一词为例,简单的直译并不符合英文中的行文习惯,应充分考虑外国游客接触到导游词时的心境,继而让其能够更为顺利地接受词汇所表达的含义。从某种角度来看,平铺直叙的翻译有时更贴近当时游客的心境,通过对思维方式与审美的准确定位,让所翻译出的导游词更加亲切且生动,无论是人情味还是文化意境,均能够更为顺利地传递到外国游客的心中。   3.涉及历史文化的翻译。我国历史悠久,在对部分文物与名胜古迹进行介绍时,会有对应的历史故事、典故等予以支撑,其中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更是关键因素。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外国游客对有的历史人物并不了解,因此无法理解背后历史故事的深刻涵义。在旅游中对历史事件进行翻译,应严格遵循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则,采取音译、直译与意境翻译等多种方式,并灵活应用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定位能力,以选择出更为贴切的词汇翻译方式[6]。以陕西西安的兵马俑为例,在对背后历史故事中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进行翻译时,由于很多国外游客并不了解,在翻译时应尽量融入跨文化意识,使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资料得到渗透,以达到补充其身份的目的,并可展现出其在所处时代下的历史功绩与突出地位。此时,可将秦始皇翻译为“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C”。在此翻译模式下,即使是以自身文化为基础的外国游客,也能够明确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而不是通过简单的音译或只是單纯分析兵马俑故事的英文介绍去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意义,避免出现一头雾水的现象。有的历史人物,实际上与外国的诸多人物可类比,因此建议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融入类比方式进行翻译。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若仅仅讲述凄美的爱情故事,外国游客很有可能会在不了解历史背景与人物内心的情况下对故事内容有所误解。但若将其类比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则相较单一的词汇解释就能够更为快速地将游客们带入到情境中,为后续讲解故事与景点内涵奠定基础。此外,由于部分历史事件的特殊性,更应具备跨文化意识。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游客,可以通过类比翻译内容与外国游客较为了解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继而让其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并准确抓住其中的事件关键点、转折点,为推进后续的景点介绍提供完备条件[7]。
  四、结语
  作为一类横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项目,旅游所囊括的要素极多,不同国家所处历史背景与文化发展历程不同,使得其各处景点包含的文化因子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需要人们融入跨文化意识对不同文化内涵予以准确翻译,继而让本国文化更为清楚且准确地向外国游客传达,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杨晖.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205-207.
  [2]杨一涵.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梧州学院学报,2020(4):93-97.
  [3]和建英.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旅游,2021 (14):52-53.
  [4]颜冬梅.旅游景点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J].济宁学院学报,2020(2):46-51.
  [5]左瑜.文化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技巧探析[J].校园英语,2019 (37):248-249.
  [6]吕红丽.新时期旅游英语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4):183-184.
  [7]程海燕.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J].海外英语, 2021(1):138-13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phonics教学模式,分析了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研究了phonics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视不够、教学思路不清楚、形式单一、发音不到位、拼写不正确等问题,并围绕26个字母教学、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发音的教学、合理拓展教学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等方面,就phonics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模式;发音教学;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周燕
期刊
【摘要】语言学习属于文化学习,且文化学习还是培养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增强学生整体的素养,彰显学科育人价值,重点培养文化品格。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是增强文化品格的主要手段。笔者依照自身经验,对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展开剖析。首先介绍文化品格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以及探索培养文化品格遵循的原则,最后研究文化品格培养策略,希望可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
期刊
【摘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好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初中阅读课堂当中的内容本身就能够承载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可以通过结合阅读教学内容的运用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锻炼,另一方面,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当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在英语教学课堂当中,帮助学生跟随英语教师的教学节奏来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英语词汇,提高自身英语技能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教学经过多年的提升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显得较为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得英语阅读教学迈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反转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文韬(1976.10-)
期刊
【摘要】通过学生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点设置项目化学习,学生们梳理了针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考点设置规律、阅读理解考点的来源、阅读材料的选取与分析、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策略及方法等内容,得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点设置的结论,并阐述了解决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高考英语;项目化学习;阅读理解;考点设置  【作者简介】张云凤(1968.06-),女,汉族,曲靖市第一中学,高级英语教师。  项目化是一种较新
期刊
【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都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基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论述了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概念,引发广泛关注。本文借助COCA语料库,主要分析两组弱势动词,give, make和keep, feel搭配使用情况的频率分布,以观察研究英语静态思维特征,并与中文动态表达思维作对比,通过中英动静思维差异分析,让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维差异,避免中式英语。  【关键词】语言
期刊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巨大的入境游市场的无限商机和外资合资酒店企业的强势入驻,使作为旅游辅助产业的酒店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作为服务性行业,对从业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但要求从业者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沟通,更要求把握服务性语言的准确性和礼貌性,注重服务细节,从语言上为客人提供最贴心悦耳的服务,从而真正提升酒店服务的品质。  【关键词】酒店服务英语;
期刊
【摘要】英语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英语课堂主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带有主题性质的语言学习环境,而教师则应积极挖掘主题中的文化元素与英语思维内涵,从而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认知,并有效增强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如何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能够形成熟练对话这是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下文将从现状与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插图;英语;对话;教学实践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英语这门第二语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英语原著文学作品也开始大批量涌入我国,然而,多数人的英语水平还不足以直接阅读原著,所以翻译版本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一定要妥善处理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性。通常,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替换法或省略法。本文将以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
期刊
【摘要】反语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言语交际中的特殊语言现象。近年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反语进行了研究和解读,生成了诸多理论。然而,现有理论都无法独立对反语进行全面描述。本文拟基于隐性展示理论、认知偏差模式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从语用和认知层面,就反语的区分,语用效力的判断和认知理解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全方位明晰对反语的认识。  【关键词】反语;隐性展示理论;认知偏差模式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语用;认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