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企业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属于企业的绩效管理范畴,而绩效管理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各项评价指标来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评估,以奖励和惩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好的完成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等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创新能力主要即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各行业中领军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于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与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地位,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考核与评价机制,既有利于企业实现商业成功,也有利于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企业知识产权的考核评价指标是评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绩效,包括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创新能力绩效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全流程内容,从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授权到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和保护,再到知识产权的运营都属于对一个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考核与评价的具体指标。而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知识产权考核与评价指标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企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考核与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考核与评价机制是必要的。
一、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可以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专利内部评价标准理论”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知识产权本身会作为评价指标被纳入企业绩效的考核范围内,该理论认为:专利可以用来评价员工的生产率,就如同销售额是用来考核销售人员的绩效指标,生产数量是考核生产工人的生产绩效一样,专利数量可以用来考核设计研发人员的生产效率,专利作为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会增强员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利申请强度。虽然这只是对针对专利而言的,但对于企业其他知识化产权同样适用,可以以此揭示出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考核评价指标的产生机理。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的设立对于企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既要科学合理也要便于操作易于管理,一般来说,可以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几个大方面着手进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知识产权的创造是核心。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知识产权的创造都是产生所有知识产权活动的前提,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重、研发人员占企业人员比重、知识产权申请量与授权量、平均研发周期等。
其次,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基础。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伴随着知识产权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越发重要,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企业知识产权诉讼数量、企业员工入离职承诺及离职竞业限制等。
再次,知识产权的管理是推力。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是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知识产权专兼职管理人员的数量及占企业全部员工的比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运用等。
最后,知識产权的运营是目标。让创造出的知识产权实现价值为企业创造利益是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目标要靠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才可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之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指标更能综合的体现知识产权产生的绩效情况,而这一环节的具体指标包括:知识产权的转让数量和金额、知识产权投资和金额、专利实施率、知识产权收益额、知识产权收益占企业年收益的比重等。
此外,战略的制定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的地位以及企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同样是需要进行评价的因素。
二、实践中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工作逐渐得到了企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国家也着力进行了政策引导和支持,但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运用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指标考核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绩效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产权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的战略布局进行有效的结合,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还难以与企业目标进行很好的匹配和融合,仅用部分知识产权指标来考核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较为注重数量而忽视了指标的质量和长远效益。企业中考核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能够全面体现工作的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成果,也要考虑长远利益,避免将企业发展引入歧途。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将专利申请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著作权登记数量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标准,而往往对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的质量和今后将产生的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以至于产生专利申请、科技成果、科技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但高水平的、真正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数量非常有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因此而提升,相反,申请和维护越来越多的专利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逐渐增加的费用,没有收益的支出会使企业逐渐丧失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的构建缺乏体系性,没有形成体系,尤其缺乏对企业外部综合环境的关注,事实上,知识产权考核评价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需要与外部政策、行业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之后确定。
最后是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缺乏对领导的激励与约束。这种情况自然也不利于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推动。此外,知识产权评价主体的缺位也影响了考核评价效果,以上海某项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专业调查为例,70%企业将知识产权考核评价工作由财务部门或人力部门的一般员工代为兼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价部门或评价人员,原因主要在于重视程度不够、成本过高、专门评价人员欠缺。
三、建立适合企业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
企业知识产权考核与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相似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的评价指标都是通用的。正如前文中提到,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中甚至是在相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考核评价指标都是不同的。本文仅以处于建立初期的高科技企业为例,简要分析该类企业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要点。首先,由于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法律化、权力化以及创新要素,是获取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因此,在订立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时要着重考虑企业研发投入金额、研发人员占全体人员比重、知识产权申请量与授权量、平均研发周期等指标,积极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其次,要在逐步增加知识产权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要求,真正依靠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在企业形成一定的知识产权创造惯性后,即要将考核评价指标向保护部分倾斜,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和处理、知识产权诉讼数量等指标所占比重要适当加大,同时,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内容结合进评价指标也是必要的。最后,由于企业处于经营发展初期,知识产权的运营在考核评价机制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因此应适当考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进行考核评价指标的调整,从鼓励创造到创造、保护与运营并重,使知识产权真正实现价值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2):213-224 .
[2]冯晓青。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85.
[3]刘林青,谭力文.国外专利悖论研究综述——从专利竞赛到专利组合竞赛[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4):11.
[4]冯晓青。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91.
[5]康博宇。政企联动下的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5):81 .
作者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商法硕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知识产权主管 。
一、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可以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专利内部评价标准理论”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知识产权本身会作为评价指标被纳入企业绩效的考核范围内,该理论认为:专利可以用来评价员工的生产率,就如同销售额是用来考核销售人员的绩效指标,生产数量是考核生产工人的生产绩效一样,专利数量可以用来考核设计研发人员的生产效率,专利作为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会增强员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利申请强度。虽然这只是对针对专利而言的,但对于企业其他知识化产权同样适用,可以以此揭示出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考核评价指标的产生机理。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的设立对于企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既要科学合理也要便于操作易于管理,一般来说,可以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几个大方面着手进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知识产权的创造是核心。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知识产权的创造都是产生所有知识产权活动的前提,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重、研发人员占企业人员比重、知识产权申请量与授权量、平均研发周期等。
其次,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基础。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伴随着知识产权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越发重要,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企业知识产权诉讼数量、企业员工入离职承诺及离职竞业限制等。
再次,知识产权的管理是推力。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是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知识产权专兼职管理人员的数量及占企业全部员工的比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运用等。
最后,知識产权的运营是目标。让创造出的知识产权实现价值为企业创造利益是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目标要靠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才可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之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指标更能综合的体现知识产权产生的绩效情况,而这一环节的具体指标包括:知识产权的转让数量和金额、知识产权投资和金额、专利实施率、知识产权收益额、知识产权收益占企业年收益的比重等。
此外,战略的制定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的地位以及企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同样是需要进行评价的因素。
二、实践中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工作逐渐得到了企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国家也着力进行了政策引导和支持,但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运用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指标考核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绩效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产权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的战略布局进行有效的结合,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还难以与企业目标进行很好的匹配和融合,仅用部分知识产权指标来考核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较为注重数量而忽视了指标的质量和长远效益。企业中考核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能够全面体现工作的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成果,也要考虑长远利益,避免将企业发展引入歧途。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将专利申请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著作权登记数量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标准,而往往对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的质量和今后将产生的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以至于产生专利申请、科技成果、科技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但高水平的、真正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数量非常有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因此而提升,相反,申请和维护越来越多的专利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逐渐增加的费用,没有收益的支出会使企业逐渐丧失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指标的构建缺乏体系性,没有形成体系,尤其缺乏对企业外部综合环境的关注,事实上,知识产权考核评价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需要与外部政策、行业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之后确定。
最后是企业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缺乏对领导的激励与约束。这种情况自然也不利于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推动。此外,知识产权评价主体的缺位也影响了考核评价效果,以上海某项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专业调查为例,70%企业将知识产权考核评价工作由财务部门或人力部门的一般员工代为兼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价部门或评价人员,原因主要在于重视程度不够、成本过高、专门评价人员欠缺。
三、建立适合企业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
企业知识产权考核与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相似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的评价指标都是通用的。正如前文中提到,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中甚至是在相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考核评价指标都是不同的。本文仅以处于建立初期的高科技企业为例,简要分析该类企业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要点。首先,由于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法律化、权力化以及创新要素,是获取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因此,在订立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时要着重考虑企业研发投入金额、研发人员占全体人员比重、知识产权申请量与授权量、平均研发周期等指标,积极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其次,要在逐步增加知识产权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要求,真正依靠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在企业形成一定的知识产权创造惯性后,即要将考核评价指标向保护部分倾斜,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和处理、知识产权诉讼数量等指标所占比重要适当加大,同时,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内容结合进评价指标也是必要的。最后,由于企业处于经营发展初期,知识产权的运营在考核评价机制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因此应适当考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进行考核评价指标的调整,从鼓励创造到创造、保护与运营并重,使知识产权真正实现价值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2):213-224 .
[2]冯晓青。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85.
[3]刘林青,谭力文.国外专利悖论研究综述——从专利竞赛到专利组合竞赛[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4):11.
[4]冯晓青。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91.
[5]康博宇。政企联动下的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5):81 .
作者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商法硕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知识产权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