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养尊处优,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更有的学生属于“留守孩子”,父母疏于管理,耽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等等。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接连出现,不断警省世人。
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再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自负、享乐、孤独、冷漠、自私、嫉妒、报复、功利等心理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们亟待破解的教育难题。
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施应从“爱心教育”入手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都有所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心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学生能感受得到的,尤其对那些不自制、不自律的常犯错误的后进生,教师们更应该爱护他们、关注他们。
爱是尊重,是信任,是鼓励,是宽容,是帮助,是奉献。爱心是指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它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自然等内容。当爱、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教育精髓后,就形成了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既是用爱作为一种手段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把爱心作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思想。
1.爱心教育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
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堵塞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直接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的爱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师的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后进生是德育的难点,教师对后进生诚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后进生比较自卑、敏感,戒备心理重,往往认为教师轻视、讨厌自己的,甚至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教师的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亲其师而信其道。
2.培养学生的爱心是实施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标曾经忽略了情感层面的追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60年代中期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偏重理智,因缺少情感层面而成了“忘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青少年情感体验没能与理性认知一起同步发展。
培养爱心是青少年完善人格的需求。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幸福的道路。一个有爱心的普通人往往比一个没有爱心的“成功人士”更为成功。
同时,当前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人与自然的矛盾、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的不断激化的社会背景,都需要学校培养出富有爱心的人。
“爱心教育”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实施爱心教育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各个学科教师既可以用“爱”作为施教的手段,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爱”的教学内涵进行教学。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做《浸润在文字中的爱》这样的专题;音乐学科可以做《流淌在旋律中的爱》这样的专题;历史学科可以做《闪烁在历史天空中的爱》这样的专题等等等等。
2.主题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团、队会开展有关爱心教育的大讨论;也可以组织学生向父母、向社区孤寡老人或社会福利院的老人献爱心的主题实践活动。
3.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和宣傳栏或校园网大力宣传爱心教育的内容,比如:利用广播站宣传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利用校园宣传栏宣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等等等等。
四、爱心教育所带来的丰厚的教育馈赠
通过爱心教育能使全校师生人人都用实际行动来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样既是教育别人,又是自我教育,是践行爱心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同时,爱心能够唤醒责任心。通过爱父母、爱老师、爱班集体、爱学校、爱同学、爱他人、爱自然环境、爱祖国等等一系列的爱心教育活动,学生会主动萌发对父母、对他人、对班级、对学校、对自然环境、对祖国等等的高度的责任感。
而责任心又能催生进取心。既然责任已经明确,那么就会明确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就会积极进取,锐意拼搏。
由此来看,爱心教育会迸发出极大的正能量。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从爱心教育抓起。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养尊处优,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更有的学生属于“留守孩子”,父母疏于管理,耽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等等。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接连出现,不断警省世人。
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再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自负、享乐、孤独、冷漠、自私、嫉妒、报复、功利等心理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们亟待破解的教育难题。
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施应从“爱心教育”入手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都有所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心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学生能感受得到的,尤其对那些不自制、不自律的常犯错误的后进生,教师们更应该爱护他们、关注他们。
爱是尊重,是信任,是鼓励,是宽容,是帮助,是奉献。爱心是指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它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自然等内容。当爱、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教育精髓后,就形成了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既是用爱作为一种手段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把爱心作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思想。
1.爱心教育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
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堵塞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直接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的爱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师的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后进生是德育的难点,教师对后进生诚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后进生比较自卑、敏感,戒备心理重,往往认为教师轻视、讨厌自己的,甚至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教师的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亲其师而信其道。
2.培养学生的爱心是实施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标曾经忽略了情感层面的追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60年代中期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偏重理智,因缺少情感层面而成了“忘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青少年情感体验没能与理性认知一起同步发展。
培养爱心是青少年完善人格的需求。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幸福的道路。一个有爱心的普通人往往比一个没有爱心的“成功人士”更为成功。
同时,当前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人与自然的矛盾、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的不断激化的社会背景,都需要学校培养出富有爱心的人。
“爱心教育”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实施爱心教育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各个学科教师既可以用“爱”作为施教的手段,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爱”的教学内涵进行教学。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做《浸润在文字中的爱》这样的专题;音乐学科可以做《流淌在旋律中的爱》这样的专题;历史学科可以做《闪烁在历史天空中的爱》这样的专题等等等等。
2.主题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团、队会开展有关爱心教育的大讨论;也可以组织学生向父母、向社区孤寡老人或社会福利院的老人献爱心的主题实践活动。
3.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和宣傳栏或校园网大力宣传爱心教育的内容,比如:利用广播站宣传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利用校园宣传栏宣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等等等等。
四、爱心教育所带来的丰厚的教育馈赠
通过爱心教育能使全校师生人人都用实际行动来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样既是教育别人,又是自我教育,是践行爱心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同时,爱心能够唤醒责任心。通过爱父母、爱老师、爱班集体、爱学校、爱同学、爱他人、爱自然环境、爱祖国等等一系列的爱心教育活动,学生会主动萌发对父母、对他人、对班级、对学校、对自然环境、对祖国等等的高度的责任感。
而责任心又能催生进取心。既然责任已经明确,那么就会明确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就会积极进取,锐意拼搏。
由此来看,爱心教育会迸发出极大的正能量。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从爱心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