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三门峡市近年来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林业;财政;贴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53-1
1 三门峡市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实施情况回顾
1.1 项目实施情况
全市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逐步进入了规范化管理,据统计2006年到2011年全市林业下达计划和落实贷款比为1.2:1,总体实施效果较好,计划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表1 2006—2011年计划贷款落实情况表(单位:万元)
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计划贷款额 4010 3500 2500 8610 8850 4900 32370
实际贷出额 3175 1050 7150 6550 4560 4000 26485
1.2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在落实林权证抵押贷款方面有所推进,有些企业已经能够通过进行林木资产评估,进行林权抵押贷款,通过贷款来进行林业投资,较好的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
1.3 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利用贴息项目,一些林业龙头企业以“订单林业”、“合同种植”等方式大量进行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杜仲、杨树、黄桃、核桃等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全市的实施。
2 促进产业调整情况
项目实施范围主要为速生林建设、经济林建设、林业育苗及造林项目等,总体分为3类。第一类是国有场圃的多种经营项目,主要为天保工程实施后扭转林场经营困境、林业育苗和造林等项目;第二类为营造速生用材林类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此类项目的实施周期相对较长,收益周期也较长,贴息是为了减少林业企业成本,保障生态效益;第三类是经济林建设项目,此类项目在实施企业积极性高,农民收益大,企业实施周期相对较短、收益周期也快,此类项目的农民积极性、企业积极性较高,收益快,但风险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2.1 贷款发放后缺少必要的检查监督机制和成效考核体系
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主观上是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事情,银行在造林上缺乏监督机制,只关心是能否偿还贷款及利息,而林业主管部门只对贷款项上报也无法干预企业的经营,很难形成对企业进行责任监督,没有指标体系来对贷款资金进行考核与评价。
2.2 林业贷款落实难度大
林业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项目前期投入较大,贷款担保物种类、形式都受到限制,森林保险体系也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不畅,银行对林业项目的价值不了解,往往为规避风险不愿给予贷款。
2.3 贷款利率高,期限短
银行考虑到自身的盈利需要和林业贷款项目的风险性,对包括造林项目在内的贷款项目,普遍采取了上浮贷款利率和缩短贷款期限的做法,目前,贷款贴息期限丰产林贷款为3年,经济林、中幼林抚育贷款为2年,而实际贷款期限都要长于贴息期限,造成企业负担比较重的利息。
2.4 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方式风险大,保障各方收益难度较大
在实际中,多数企业认为和农户协作建基地容易,但让农户生产的林产品进入企业难度大,公司前期投入资金帮助农户建立经济林,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当经济林进入收益期时,如果林产品市场缺少时,多数情况是外地经济发达城市价格较本地价格高,农户将产品销往外地,企业基地形同虚设,企业虽然和农户签订了合同,但一般也无法追究农户的责任,虽然保障了农民收益的提高,却使企业效益受影响;当林产品价格低时,企业保护价情况下,可以保障产品收购,但不能保证农民砍伐或更换其他品种,造成企业对经济林投入风险性无法预期,
3 建议及措施
3.1 完善建立监督和成效考核机制
林业、财政部门和专业银行部应积极配合,制定有效的考核指标,委托社会考评机构,定期对贷款项目的使用、生产能力、偿还能力、经济效益等进行考核评估,确保贷款使用效益。
3.2 鼓励银行部门成立林业托管公司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贷款项目建设逐年增加,银行部门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成立林业托管部,社会上也应成立专门的营造林管理公司,对森林进行经营和管理,降低林业经营风险。
3.3 开发林业保险产品
充分利用林业公益性和社会性,建立政策性林业保险机制,提高林业项目抗自然风险能力,促进林木资源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优化林业信贷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化解金融风险,吸引金融部门信贷投资及社会各类资本的注入。
3.4 完善贷款机制
通过完善林地、林木评估制度,积极推行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建立融资手续便捷、易于操作、便民实惠的包括林权证抵押贷款在内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林农和林业职工搞活经济、增收致富。
3.5 组建林业产业协会
通过协会开展活动,多开展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的研究和研讨,在总结中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林业产业更好的发展。根据本地林产品需求情况适当指导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设桥梁,形成企业和农户之间对话通道,协调农户生产和企业生产的一致性,保障农户和企业双方共同利益,减少或避免对抗市场风险。
作者简介:邓小京(1979-),男,汉族,河南新安人,硕士,三门峡市林业工作总站工程师,从事经济林、种苗生产和林业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林业;财政;贴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53-1
1 三门峡市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实施情况回顾
1.1 项目实施情况
全市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逐步进入了规范化管理,据统计2006年到2011年全市林业下达计划和落实贷款比为1.2:1,总体实施效果较好,计划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表1 2006—2011年计划贷款落实情况表(单位:万元)
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计划贷款额 4010 3500 2500 8610 8850 4900 32370
实际贷出额 3175 1050 7150 6550 4560 4000 26485
1.2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在落实林权证抵押贷款方面有所推进,有些企业已经能够通过进行林木资产评估,进行林权抵押贷款,通过贷款来进行林业投资,较好的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
1.3 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利用贴息项目,一些林业龙头企业以“订单林业”、“合同种植”等方式大量进行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杜仲、杨树、黄桃、核桃等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全市的实施。
2 促进产业调整情况
项目实施范围主要为速生林建设、经济林建设、林业育苗及造林项目等,总体分为3类。第一类是国有场圃的多种经营项目,主要为天保工程实施后扭转林场经营困境、林业育苗和造林等项目;第二类为营造速生用材林类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此类项目的实施周期相对较长,收益周期也较长,贴息是为了减少林业企业成本,保障生态效益;第三类是经济林建设项目,此类项目在实施企业积极性高,农民收益大,企业实施周期相对较短、收益周期也快,此类项目的农民积极性、企业积极性较高,收益快,但风险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2.1 贷款发放后缺少必要的检查监督机制和成效考核体系
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主观上是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事情,银行在造林上缺乏监督机制,只关心是能否偿还贷款及利息,而林业主管部门只对贷款项上报也无法干预企业的经营,很难形成对企业进行责任监督,没有指标体系来对贷款资金进行考核与评价。
2.2 林业贷款落实难度大
林业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项目前期投入较大,贷款担保物种类、形式都受到限制,森林保险体系也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不畅,银行对林业项目的价值不了解,往往为规避风险不愿给予贷款。
2.3 贷款利率高,期限短
银行考虑到自身的盈利需要和林业贷款项目的风险性,对包括造林项目在内的贷款项目,普遍采取了上浮贷款利率和缩短贷款期限的做法,目前,贷款贴息期限丰产林贷款为3年,经济林、中幼林抚育贷款为2年,而实际贷款期限都要长于贴息期限,造成企业负担比较重的利息。
2.4 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方式风险大,保障各方收益难度较大
在实际中,多数企业认为和农户协作建基地容易,但让农户生产的林产品进入企业难度大,公司前期投入资金帮助农户建立经济林,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当经济林进入收益期时,如果林产品市场缺少时,多数情况是外地经济发达城市价格较本地价格高,农户将产品销往外地,企业基地形同虚设,企业虽然和农户签订了合同,但一般也无法追究农户的责任,虽然保障了农民收益的提高,却使企业效益受影响;当林产品价格低时,企业保护价情况下,可以保障产品收购,但不能保证农民砍伐或更换其他品种,造成企业对经济林投入风险性无法预期,
3 建议及措施
3.1 完善建立监督和成效考核机制
林业、财政部门和专业银行部应积极配合,制定有效的考核指标,委托社会考评机构,定期对贷款项目的使用、生产能力、偿还能力、经济效益等进行考核评估,确保贷款使用效益。
3.2 鼓励银行部门成立林业托管公司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贷款项目建设逐年增加,银行部门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成立林业托管部,社会上也应成立专门的营造林管理公司,对森林进行经营和管理,降低林业经营风险。
3.3 开发林业保险产品
充分利用林业公益性和社会性,建立政策性林业保险机制,提高林业项目抗自然风险能力,促进林木资源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优化林业信贷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化解金融风险,吸引金融部门信贷投资及社会各类资本的注入。
3.4 完善贷款机制
通过完善林地、林木评估制度,积极推行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建立融资手续便捷、易于操作、便民实惠的包括林权证抵押贷款在内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林农和林业职工搞活经济、增收致富。
3.5 组建林业产业协会
通过协会开展活动,多开展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的研究和研讨,在总结中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林业产业更好的发展。根据本地林产品需求情况适当指导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设桥梁,形成企业和农户之间对话通道,协调农户生产和企业生产的一致性,保障农户和企业双方共同利益,减少或避免对抗市场风险。
作者简介:邓小京(1979-),男,汉族,河南新安人,硕士,三门峡市林业工作总站工程师,从事经济林、种苗生产和林业项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