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散发鲜活的生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革新,将其与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信息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古诗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编演剧本,是古诗教学的一股清新的风
   由于年代的久远,古诗的内容、情感、语言与现代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着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组织学生根据古诗编演剧本,将古时的生活再现于课堂之上,不但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彰显了“学生主体”的教改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给古诗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我们知道,李贺素称“诗鬼”,其诗风格新奇瑰丽,甚至流于晦涩,在积极的浪漫主义中穿插了神奇的想象,历来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难点,《雁门太守行》就是代表。教学这首诗时,笔者组织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自主编演剧本,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创编剧本时,他们积极地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李贺的生平事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对每句话,每个字的释义进行了深刻地解读,还充分融入了自己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想象,使之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老师,他们双手高举黑色幕布从讲台前面反复穿越,渲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气氛;用哑剧,慢动作的形式再现了攻守双方惨烈的战争伤亡;还有俯下身子,半卷红旗来营造救援部队的神秘,手按自制的“玉龙”宝剑,神情凝重,一副视死如归的气概,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致,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之深也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我只能说是编演剧本带给了古诗课堂太多的惊喜,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二、结合写作,是古诗教学的一汪明澈的泉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难点,学生们不是语言干涩,就是情感匮乏、味同嚼蜡,令学生发愁,老师摇头。与此同时,古诗教学也一直延续着机械串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反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但抹煞了初中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严重削弱了古诗的文学之美,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教学中,笔者将古诗教学与写作巧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不但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其语言意识;更引导他们发现了古诗的美、写作的乐,为古诗教学挖掘了一汪明澈的泉。
   古诗的语言极其凝练,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是需要建立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基础之上的。教学《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笔者首先针对其中的“初”“低”“早”“争”“暖”“新”“渐”“浅”等字组织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用几十个字描写出来,再将整首诗连缀起来,扩写成一篇美轮美奂的钱塘早春图。
   许是古诗掘开了学生们的想象之泉,许是新颖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没有了平时的冥思苦想,在略微的沉思之后,马上奋笔疾书、一挥而就,写出了不少的精品习作。如:
   乱:一路上,鲜花朵朵,有浅红的、鹅黄的、洁白的、淡粉的,一簇簇、一丛丛,姹紫嫣红,令人眼花缭乱……
   如若不是亲身经历,你很难想象学生有这么婉丽的文笔!这也让我彻底地明白,创新才是教学改革真正的“根”。
   三、妙用网络,古诗教学的一把锋利的刀
   古诗教学中,笔者发现网络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可以引导学生迅速地突破重点、难点,升华学生的古诗能力与语文意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较长,是初中阶段古诗教学的难点。我便利用“班班通”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从岑参的生平事迹,到边塞诗的发展历程,还有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名句赏析,学生们沉浸在网络的世界中流连忘返,很快就理解了诗歌内容,体验了它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了网络技术:1.将学生们的朗诵视频发布到网上,供网民品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兴趣与动力。2.将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情感上传到相关论坛、贴吧,组织学生定期整理回复意见。3.开设古诗学习QQ群,组织学生们在群里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无形中升华了他们的古诗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与网络运用的习惯。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学生们会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其实堵不如疏,我在古诗教学中竟无意觅得了一条引导学生科学面对网络的捷径。
   总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语文教学,创新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古诗在新时代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唯有不断地创新教法,才能让古诗教学屹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综合素养发面发挥其积极的意义。
   葛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观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存在着“浅、少、低”的严重问题,学生把文言文与“佶屈聱牙、难读难解、枯燥乏味”划上等号,希望远离它,选择躲避它,一旦遇到它就不想读,“怕”学它!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能绕开文言文吗?学生“怕学文言文”,谁之过?在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当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呢?笔者拟述管窥之见。  一、绕不开的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先秦的诸子言论到明清
2017年5月23日,距“端午节”恰好只有一周的时间。我执教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民俗的第二篇课文《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我以前教过多遍,而且听过许多名师的示范课,感觉都没能跳出“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大多基本一致:①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②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我总觉得,如此原地踏步走,不仅使得学生对学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作品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思辨力?笔者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引发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根本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首先是预习质疑。具体可先要求学生通过自查工具书扫除文言字词障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研究一些精彩句段,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此时老
史传类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史传类文言文,编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具有重要的教学示范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本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合传,以蔺相如为本传核心人物,以廉颇的生平遭际为首尾,附叙赵奢、李牧二位名将事迹,将人物命运起伏作为线索,勾勒出战国时期的赵国兴衰史,抒发了作者
作文与作文教学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主旨的概括與提炼、材料的积累与处理、文体的选择与确立等等,都是师生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但其中审题与审题教学堪称重中之重。   一、不重视审题即自废武功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语界提出淡化审题的口号。但审题就像武林高手的“气门”,放弃审题,相当于自废武功。事实反复证明,审题始终是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诸多平时学习中的语文高手,最终都“死”在审题这一关。请看下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之中,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1],这为我们设计传统文化课教学活动指明了崭新的方向。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代表的《诗经》,其中的诗篇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反映出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状况,适合学生创设情景,进行切身体
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就是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活跃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但对中学语文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审视与分析一直显得较为单薄。其中绝大部分是一线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对《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经典课文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的个案解读,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进行了批判。如何红霞在《冲突与困顿——关于〈祝福〉中的新旧两代知识分子》中从知识接受、理想和价值
《祝福》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崇高地位、艺术高度、思想深度,都毋庸置疑。对它的解读,可谓多矣。笔者抛开一切参考书,素读文本,对于不是特别讨喜的祥林嫂形象,感到有好多话不吐不快,在此写下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祥林嫂真的最后疑惑人有无魂灵?她希望有还是没有?  祥林嫂碰到“我”之后,忍不住进行了一番连续发问。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一问一答,皆是熟人口吻,曾经一个是老
“哎,可惜了,他们本来可以不死!”  学生在读完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后发出一声长叹。  这声叹息很有价值,它道出了很多读者的真实感受。格斯拉兄弟是技艺精湛的鞋匠,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他们只专注靴子的质量,一心专做最好的靴子,竟然因为追求高品质的“靴子梦”相继踏上死路。这与世俗的人生经验相去甚远。古今中外,但凡手艺人,一般不至于生计难以维系,一技之长至少可以让他们获得延续生命的必须物资。格斯拉兄弟
在初中学段,理念、口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呼唤与回应似乎还有一点时差。可怜的初中学生依旧坐在课堂学语文,凭借课本学语文,以致学生只会做题,缺乏语用的经验和能力,视野狭窄,思想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如何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真正走近生活,走向实践,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初中语文学科彰显其工具作用和人文色彩呢?笔者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