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时有存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以学生主体的“学”的现象。学生们在“接受学习”状态下,个性被泯灭,智慧被冰封。
一、创设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曾发现: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比女学生要强烈,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症结是:因为我是男教师。于是,我想方设法关注女生,多给她们表现自我机会,不吝啬鼓励与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课堂上形成男女生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亲其师而信其道”。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良好师生关系下所营造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撷取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才能展示,让学生有“鱼游春水”般的感受,为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必备保障。
二、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所设计的精彩画面,能有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形成时间、空间立体的接受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还缓解学生学习时的压力。通过创设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探寻规律,自我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例如:苏教版第十册有一篇习作《秋天的……》,教材上所提供的只是“天安门”、“公园”等四幅画。作为农村的孩子,很少外出到首都逛公同看风景,书中的画面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让学生到微机房上课,为他们提供诸多的著名景区、景点,并配有文字介绍,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接着让学生选择练习。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住,内心深处不由得萌生起写作的兴趣,他们主动选择喜爱的景区,从观察人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效果十分良好。
三、引导质疑提升学习能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学中必须突破“师问生答”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1、在预习中质疑。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进行“预习质疑”,让学生用“圈画法”将预习过程中的疑虑表示出来,或者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这样便于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有利于引导他们越过认知路上的崇山峻岭。例如,教学《海洋一21世纪的希望》之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称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个质疑很有价值,因为整篇课文都是围绕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而展开的,从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对此,教师应该大加赞赏。对班级的后进生,教师要激励和引导他们学会预习质疑,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质疑过程,这种“先疑后思,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牛鼻子”。
2、在读思中质疑。在教学中,要围绕“解学生之困难”来引导答疑解惑,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个疑问,并把学生的质疑当作教学的重点进行突破,使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完成对疑惑的探究。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时,有学生问:黄鹤楼到广陵是历史上的“黄金水道”,李白为何用“孤帆”二字?对此,老师进行合理的点拨与启发,有的说:好友走后,李白深感倍加孤独,说明他和孟浩然感情深厚;有的说:由于凝视友人远去的船,李白无暇顾及过往的船只,只觉得独自一个人为孟浩然饯行、祝福;有的说:友情的泪水模糊了李白的视线,想到远去友人会和他一样寂寞孤独;还有的说:当时李白,一定是:纵有千帆身边过,月中只有孟浩然……不难看出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的时效性,这样“敢放能收”的质疑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了学生“大语文观”观念。
3、在感悟中质疑。通常情况下,一部分内容学习之后,教师要学会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这样便于引导学生再次质疑,通过再质疑与再解惑,拓宽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能力,增强教学成效。如:我在教学《大禹治水》之后,利用学生们相互讲故事的方式来巩固课文内容,不料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大禹姓‘大’吗?人们为什么叫他‘大禹’呢?”我认为学生的疑问很有道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的同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对课文中的“无家口1归”、“千辛万苫”、“千山万水”等感人的情节,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文本,让学生在心灵深处真切感受禹的高大形象,形成了世世代代尊称他为“大禹”。
四、精心讨论.拓展学习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拒绝”,有效的教学是将“外”转化“内”。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有目的地组织讨论,让学生通过“议、评、辩”等方式激活整个学习课堂。
在做到使学生们敢说、能说、会说的此基础上,还要“沉”到学生中间,当好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积极参与讲、说、辩,能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和对文本知识的“内化”。一位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教时,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让学紧紧抓住:“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这句话的理解——是哪两股风?(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股风分别指代什么?(母亲的赞扬;父亲的批评)我们可以把母亲的赞扬比作什么风?(暖风,春风……)那父亲的批评又是什么风?(寒风,凉风……)暖风吹来会怎样?(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会被刮到)寒风吹来会怎样呢?(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会被刮到)不管是暖风还是寒风,我都会怎样?(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样精彩的讨论从中不难体现教师的“匠心”之处——发挥主体作用,体现有效教学。
实践表明:打造生态课堂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论作为根本,做新课改的躬行践履者,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一、创设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曾发现: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比女学生要强烈,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症结是:因为我是男教师。于是,我想方设法关注女生,多给她们表现自我机会,不吝啬鼓励与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课堂上形成男女生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亲其师而信其道”。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良好师生关系下所营造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撷取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才能展示,让学生有“鱼游春水”般的感受,为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必备保障。
二、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所设计的精彩画面,能有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形成时间、空间立体的接受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还缓解学生学习时的压力。通过创设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探寻规律,自我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例如:苏教版第十册有一篇习作《秋天的……》,教材上所提供的只是“天安门”、“公园”等四幅画。作为农村的孩子,很少外出到首都逛公同看风景,书中的画面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让学生到微机房上课,为他们提供诸多的著名景区、景点,并配有文字介绍,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接着让学生选择练习。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住,内心深处不由得萌生起写作的兴趣,他们主动选择喜爱的景区,从观察人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效果十分良好。
三、引导质疑提升学习能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学中必须突破“师问生答”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1、在预习中质疑。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进行“预习质疑”,让学生用“圈画法”将预习过程中的疑虑表示出来,或者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这样便于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有利于引导他们越过认知路上的崇山峻岭。例如,教学《海洋一21世纪的希望》之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称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个质疑很有价值,因为整篇课文都是围绕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而展开的,从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对此,教师应该大加赞赏。对班级的后进生,教师要激励和引导他们学会预习质疑,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质疑过程,这种“先疑后思,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牛鼻子”。
2、在读思中质疑。在教学中,要围绕“解学生之困难”来引导答疑解惑,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个疑问,并把学生的质疑当作教学的重点进行突破,使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完成对疑惑的探究。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时,有学生问:黄鹤楼到广陵是历史上的“黄金水道”,李白为何用“孤帆”二字?对此,老师进行合理的点拨与启发,有的说:好友走后,李白深感倍加孤独,说明他和孟浩然感情深厚;有的说:由于凝视友人远去的船,李白无暇顾及过往的船只,只觉得独自一个人为孟浩然饯行、祝福;有的说:友情的泪水模糊了李白的视线,想到远去友人会和他一样寂寞孤独;还有的说:当时李白,一定是:纵有千帆身边过,月中只有孟浩然……不难看出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的时效性,这样“敢放能收”的质疑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了学生“大语文观”观念。
3、在感悟中质疑。通常情况下,一部分内容学习之后,教师要学会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这样便于引导学生再次质疑,通过再质疑与再解惑,拓宽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能力,增强教学成效。如:我在教学《大禹治水》之后,利用学生们相互讲故事的方式来巩固课文内容,不料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大禹姓‘大’吗?人们为什么叫他‘大禹’呢?”我认为学生的疑问很有道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的同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对课文中的“无家口1归”、“千辛万苫”、“千山万水”等感人的情节,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文本,让学生在心灵深处真切感受禹的高大形象,形成了世世代代尊称他为“大禹”。
四、精心讨论.拓展学习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拒绝”,有效的教学是将“外”转化“内”。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有目的地组织讨论,让学生通过“议、评、辩”等方式激活整个学习课堂。
在做到使学生们敢说、能说、会说的此基础上,还要“沉”到学生中间,当好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积极参与讲、说、辩,能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和对文本知识的“内化”。一位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教时,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让学紧紧抓住:“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这句话的理解——是哪两股风?(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股风分别指代什么?(母亲的赞扬;父亲的批评)我们可以把母亲的赞扬比作什么风?(暖风,春风……)那父亲的批评又是什么风?(寒风,凉风……)暖风吹来会怎样?(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会被刮到)寒风吹来会怎样呢?(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会被刮到)不管是暖风还是寒风,我都会怎样?(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样精彩的讨论从中不难体现教师的“匠心”之处——发挥主体作用,体现有效教学。
实践表明:打造生态课堂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论作为根本,做新课改的躬行践履者,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