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我到广州参加《家庭》杂志社的一次笔会,与会者多是国内各家报纸的记者和职业作家,年纪大多较轻,我是唯一叨陪末座的医生。
不少人向我咨询一些医学内容,最有意思的是“血脂”问题。中老年人很关心自己的血脂高低,不料年轻人也如此。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前三种疾病是癌症、心脏病和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排在第四位。我说了一句玩笑话:诸君若干年后愿与哪一种病战斗。
我曾看到过塞在信箱里的保健品宣传广告,写的是“……用天然纯中药制成,有益肝、补肾、降血脂、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把血脂与“体内垃圾”并列,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这类广告本身就属于垃圾宣传品。
胆固醇与冠心病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于是,许多科普刊物甚至提出“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的餐桌开始。”其实,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A型性格、遗传、缺少运动……怎么都怪血脂呢?
西方学者对血脂的研究走在我们前面,他们专门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胆固醇高确实与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有关,可是胆固醇低也不是好事,胆固醇低于4毫摩尔者竟是“危险人群”,这类人群患结肠癌、肝癌、肺癌、胰腺癌者比常人高3~4倍,患出血性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比常人高4倍。胆固醇是人体的功臣,维持生理功能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为胆固醇所合成;胆固醇是性激素和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白细胞有一种特殊的吞噬功能,可以清除坏的、衰老的细胞,而胆固醇是维持这种吞噬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有些刊物对胆固醇的“害处”说得过头了,致使人们对胆固醇有了恐惧感。
现在大医院分科很细,心血管专科医师和糖尿病专科医师为心血管讲话,显得“人多势众”;神经专科医师知道血脂高易发生脑梗塞,血脂低易发生脑溢血,干脆不表态;肿瘤科医师因为反正癌肿已发生,于是只管开刀、放疗、化疗,不再谈血脂了……这样一来,国内刊物对胆固醇的评估几乎成了一面倒,而国外的刊物则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不少人因害怕胆固醇而不敢吃猪肉,其实,只要同时吃些豆制品,大豆中所富含的卵磷脂就能起到不使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内壁的作用;蛋黄中胆固醇含量是肥猪肉的17倍,可是蛋黄中同时富含卵磷脂,所以每天吃一只蛋有利无害。
美国一位很有名的营养学家汉伯特强调冠心病的遗传因素,如果家族的遗传因子异常,则后代可引起血清中载脂蛋白等物质异常,故血清中胆固醇低的人或“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很高的人也会得冠心病。他发现有些美国人不论吃多少高胆固醇食物,仅吸收其中的10%,有的人则吃多吃少均吸收90%,这个有趣的奥秘就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脂肪并不可怕
国外不少医学家甚至不赞成普查胆固醇,其观点是:人体的胆固醇大多由肝脏合成,只有较少一部分来自食物;摄入饱和脂肪酸确实可提高血清胆固醇,但不明显;健康人无论吃什么饮食,血清胆固醇均保持稳定,胆固醇吃得少,肝脏就制造得多。
国内没有大规模的对照资料,且说说几位名人:纪晓岚“无肉不饭”,寿至期颐;京剧大师梅兰芳饮食虽很谨慎,在67岁时患心肌梗塞去世,但已比他祖、父二代的寿数高得多;梅的好友昆曲大师俞振飞特别爱吃肉,这在上海昆剧院中是出了名的。他的一位学生跟我说过,俞老经常兴高采烈地介绍吃肉的心得,如吃肉粽蘸白糖,其味无穷;俞老在晚年应邀到香港作示范演出,当地宾馆事先为他准备了精心烹调的大蹄……俞老寿至93岁,死因并不是冠心病,而是“老衰”。画家丁聪在耄耋之年时,他对采访者说养生之道时有许多趣语:我爱吃肉,不吃鱼,因怕鱼刺……
我举出这几个例子,绝非鼓励大家“多吃肉”,而是认为对吃猪肉不应绝对排斥。有的科普读物还推波助澜,说瘦猪肉也是高脂肪食物,这更增加人们对猪肉的恐惧心理,可是到了冬天,却又铺天盖地般提倡“冬吃羊肉”,实在不合情理。
脂肪真的那么“可恶”吗?有的人肥胖、超重,从饮食因素来讲,不一定是由于多吃了肉,多吃了糖类食物起着更大的作用。对于一个肥胖、超重的人来说,应控制的是总热量,主要是控制糖类食物,因为糖类食物吃得多了,总热量入大于出,便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多后患,可促发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和痛风。有的人在晚餐时对餐桌上含胆固醇的菜肴十分挑剔,而在餐后的“黄金时间”倚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连几个小时,口里不停地吃休闲食品,这类食品所含的热量难免以脂肪形式堆积在体内,这种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害的。
降脂药的风险
我向朋友介绍自己的情况:我中年时在一次偶然的血脂检查时发现胆固醇高,于是开始不吃猪肉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还长期服用降脂药。在两年中复查发现胆固醇反而越来越高。我一气之下,仍恢复吃食堂里的“一般菜肴”,并停服降脂药。隔了多年再化验血脂,各项指标却都正常了。
在美国,对有关胆固醇和降脂药的争论不断。新修订的《胆固醇指南》认为,胆固醇降低程度越大,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也越大。但遭到许多学者质疑,有人在一项研究中统计,在他汀类试验中,老年人死于心脏病者减少22例,而癌症致死者增加24例。还有一篇妇女降脂药物治疗的综述,结论是“其他原因所致死亡的增加抵消了心脏病死亡的下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已经收到了大量他汀类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损害、神经损害、认知功能减退等;最突出的是肌肉损害,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可导致致命的肾功能衰竭。至于降脂药可促进体内胆固醇动员而进入胆囊,使胆囊内的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的比例改变,使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而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则早被公认。
我认为,首先应肯定胆固醇的功劳,当血清中胆固醇确实过高时,才考虑其负面影响。可是,人们化验血脂的动机都是怕“高”而不怕“低”,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一个人应性格开朗,生活有节,动静结合,远烟少酒,少吃“饭局”,膳食平衡,对自己的血脂过于斤斤计较并无必要。因为人体的奥秘远没有被揭开,对血脂高和低的利弊,医学界尚在争论不休;血脂高的人,服用降脂药要慎重,这类药物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收场的,“是药三分毒”啊!
不少人向我咨询一些医学内容,最有意思的是“血脂”问题。中老年人很关心自己的血脂高低,不料年轻人也如此。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前三种疾病是癌症、心脏病和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排在第四位。我说了一句玩笑话:诸君若干年后愿与哪一种病战斗。
我曾看到过塞在信箱里的保健品宣传广告,写的是“……用天然纯中药制成,有益肝、补肾、降血脂、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把血脂与“体内垃圾”并列,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这类广告本身就属于垃圾宣传品。
胆固醇与冠心病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于是,许多科普刊物甚至提出“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的餐桌开始。”其实,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A型性格、遗传、缺少运动……怎么都怪血脂呢?
西方学者对血脂的研究走在我们前面,他们专门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胆固醇高确实与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有关,可是胆固醇低也不是好事,胆固醇低于4毫摩尔者竟是“危险人群”,这类人群患结肠癌、肝癌、肺癌、胰腺癌者比常人高3~4倍,患出血性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比常人高4倍。胆固醇是人体的功臣,维持生理功能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为胆固醇所合成;胆固醇是性激素和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白细胞有一种特殊的吞噬功能,可以清除坏的、衰老的细胞,而胆固醇是维持这种吞噬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有些刊物对胆固醇的“害处”说得过头了,致使人们对胆固醇有了恐惧感。
现在大医院分科很细,心血管专科医师和糖尿病专科医师为心血管讲话,显得“人多势众”;神经专科医师知道血脂高易发生脑梗塞,血脂低易发生脑溢血,干脆不表态;肿瘤科医师因为反正癌肿已发生,于是只管开刀、放疗、化疗,不再谈血脂了……这样一来,国内刊物对胆固醇的评估几乎成了一面倒,而国外的刊物则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不少人因害怕胆固醇而不敢吃猪肉,其实,只要同时吃些豆制品,大豆中所富含的卵磷脂就能起到不使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内壁的作用;蛋黄中胆固醇含量是肥猪肉的17倍,可是蛋黄中同时富含卵磷脂,所以每天吃一只蛋有利无害。
美国一位很有名的营养学家汉伯特强调冠心病的遗传因素,如果家族的遗传因子异常,则后代可引起血清中载脂蛋白等物质异常,故血清中胆固醇低的人或“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很高的人也会得冠心病。他发现有些美国人不论吃多少高胆固醇食物,仅吸收其中的10%,有的人则吃多吃少均吸收90%,这个有趣的奥秘就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脂肪并不可怕
国外不少医学家甚至不赞成普查胆固醇,其观点是:人体的胆固醇大多由肝脏合成,只有较少一部分来自食物;摄入饱和脂肪酸确实可提高血清胆固醇,但不明显;健康人无论吃什么饮食,血清胆固醇均保持稳定,胆固醇吃得少,肝脏就制造得多。
国内没有大规模的对照资料,且说说几位名人:纪晓岚“无肉不饭”,寿至期颐;京剧大师梅兰芳饮食虽很谨慎,在67岁时患心肌梗塞去世,但已比他祖、父二代的寿数高得多;梅的好友昆曲大师俞振飞特别爱吃肉,这在上海昆剧院中是出了名的。他的一位学生跟我说过,俞老经常兴高采烈地介绍吃肉的心得,如吃肉粽蘸白糖,其味无穷;俞老在晚年应邀到香港作示范演出,当地宾馆事先为他准备了精心烹调的大蹄……俞老寿至93岁,死因并不是冠心病,而是“老衰”。画家丁聪在耄耋之年时,他对采访者说养生之道时有许多趣语:我爱吃肉,不吃鱼,因怕鱼刺……
我举出这几个例子,绝非鼓励大家“多吃肉”,而是认为对吃猪肉不应绝对排斥。有的科普读物还推波助澜,说瘦猪肉也是高脂肪食物,这更增加人们对猪肉的恐惧心理,可是到了冬天,却又铺天盖地般提倡“冬吃羊肉”,实在不合情理。
脂肪真的那么“可恶”吗?有的人肥胖、超重,从饮食因素来讲,不一定是由于多吃了肉,多吃了糖类食物起着更大的作用。对于一个肥胖、超重的人来说,应控制的是总热量,主要是控制糖类食物,因为糖类食物吃得多了,总热量入大于出,便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多后患,可促发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和痛风。有的人在晚餐时对餐桌上含胆固醇的菜肴十分挑剔,而在餐后的“黄金时间”倚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连几个小时,口里不停地吃休闲食品,这类食品所含的热量难免以脂肪形式堆积在体内,这种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害的。
降脂药的风险
我向朋友介绍自己的情况:我中年时在一次偶然的血脂检查时发现胆固醇高,于是开始不吃猪肉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还长期服用降脂药。在两年中复查发现胆固醇反而越来越高。我一气之下,仍恢复吃食堂里的“一般菜肴”,并停服降脂药。隔了多年再化验血脂,各项指标却都正常了。
在美国,对有关胆固醇和降脂药的争论不断。新修订的《胆固醇指南》认为,胆固醇降低程度越大,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也越大。但遭到许多学者质疑,有人在一项研究中统计,在他汀类试验中,老年人死于心脏病者减少22例,而癌症致死者增加24例。还有一篇妇女降脂药物治疗的综述,结论是“其他原因所致死亡的增加抵消了心脏病死亡的下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已经收到了大量他汀类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损害、神经损害、认知功能减退等;最突出的是肌肉损害,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可导致致命的肾功能衰竭。至于降脂药可促进体内胆固醇动员而进入胆囊,使胆囊内的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的比例改变,使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而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则早被公认。
我认为,首先应肯定胆固醇的功劳,当血清中胆固醇确实过高时,才考虑其负面影响。可是,人们化验血脂的动机都是怕“高”而不怕“低”,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一个人应性格开朗,生活有节,动静结合,远烟少酒,少吃“饭局”,膳食平衡,对自己的血脂过于斤斤计较并无必要。因为人体的奥秘远没有被揭开,对血脂高和低的利弊,医学界尚在争论不休;血脂高的人,服用降脂药要慎重,这类药物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收场的,“是药三分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