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南川区“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一个时期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目标规划提出“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机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南川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9.021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19.00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8-5 8:19:00
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大娄山脉西北侧。东经106°54′~107°27′,北纬28°46′~29°30′。幅员2602 km2,辖3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8万,其中农村人口50万,占总人口的73.36%。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主体性、多样性气候明显,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或最适区。农业资源富集,农村经济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南川区利用区域特色,着力于特色农业规划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为了更好地促进南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笔者进行了该方面的调研分析。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5年,南川区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33.58万t、40.60万t、7.35万t、8.2万t、1.1万t。
1.2 产业结构
(1)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渐改善,2015年南川区农林牧渔业结构为56.7∶3.8∶34.7∶3.4。(2)农业内部结构比重进一步优化。此外,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改善了农村内部要素资源配置,使农村用地矛盾紧张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和转移。
1.3 产业规模
到2015年,南川区已形成2.13万hm2优质稻、2.00万hm2蔬菜、0.53万hm2茶叶、0.67万hm2水果、2.20万hm2中药材等种植基地规模,年出栏生猪75万头、南川鸡900万只,中蜂基地养殖10万群。南川区共流转耕地面积3.0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9%,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86万hm2,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率达到43.8%。
1.4 主体培育
2015年,南川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7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合作社124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300家(市级示范农场9家)。
1.5 产业布局
“十二五”以来,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布局不断集中,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为主的南部金佛山特色休闲农业开发区雏形已现,“一园八带五基地”的产业体系正逐步构建。
1.6 品牌打造
南川区有18家龙头企业获市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有77家企业通过相关的质量体系认证。截至2015年,名牌农产品5个,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2个,“南川米”“南川鸡”“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13个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金佛山”“生态大观园”系列农副产品品牌全覆盖。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化链条短,效益不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普遍不强。(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南川区虽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41个,但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较少,部分合作社可以说是有名无实。(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负责,农村经纪人队伍不发达,缺乏带头人,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尚未形成。
2.2 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1)农业标准化覆盖面不广,区内特色农业发展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本地标准体系,特别是畜家(水)禽养殖、伏淡季水果种植等地方生产规程还比较缺乏,与现代农业要求全程标准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三品”认证力度不够。南川区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2个,主要是地理标志和基地认证,而产品认证还相对滞后,南川区尚无1个有机食品。(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乏力,隐患较多。
2.3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十二五”以来,南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南川区实施了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良、水保工程等项目,但是投入较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建后的使用、管理、维护存在问题。
2.4 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近年来,南川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但部分产业与重庆市先进水平比,还有一定差距。作为科技支撑能力核心的研发机构仍然比较缺乏,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3 发展思路
3.1 确定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南川区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态势,未来一个时期,南川区应形成和固化具备3个优势产业、4个特色产业、1个潜力产业的“3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1.1 优势产业
从产能、产值等指标看,粮油、畜禽、蔬菜等3个产业是未来5年南川区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
3.1.2 特色产业
从区域产业地位和促农增收效果看,茶叶、中药材、笋竹、烤烟等4个特色产业是南川区未来较长时期的特色产业。
3.1.3 潜力产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和实现形式。南川是重庆大都市的后花园,确定以金佛山、神龙峡景区、黎香湖景区和大观兴隆木凉沿线等为代表的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2 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从地域结构分为“三区”,即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中部城镇经济区、南部特色旅游区。从空间上分为“一园八带五基地”。“一园”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八带”即优质粮油产业带、畜禽产业带、蔬菜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茶叶产业带、笋竹产业带、中蜂产业带、烤烟产业带;“五基地”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现代农业总部基地。
3.3 规划发展目标
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7万hm2(其中优质稻2.13万hm2)、油菜1.00万hm2,把“南川米”打造成重庆大米第一品牌;实现年出栏生猪80万头以上、南川鸡900万只,培育中蜂13万群;加速发展土鸡、中蜂深加工;商品蔬菜面积达到2.33万hm2,年总产量60万t,把南川建成重庆最大的秋淡季高山蔬菜基地和香菇生产加工基地;推动资源整合,组建南川茶叶集团,打造金佛玉翠和大树茶等品牌,实现茶园面积1.00万hm2,其中大树茶0.20万hm2,建成重庆茶叶产业强区;实现中药材产量和产值双提高,形成2.67万hm2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大竹笋加工规模,升级以方竹笋为主的系列竹笋产品,发展笋竹4.00万hm2;烟叶面积稳定0.17万hm2、产量0.25万t;通过打造10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500家,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4 对策建议
4.1 理顺管理体制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农业管理关系。(2)强化考核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各行业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分类指导特色农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奖励机制。
4.2 强化政策支持
(1)落实好现有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直补政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茶叶、中药材、中蜂等产业的奖励补助,研究制定支持南川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政策制度。(2)出台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要把以农民为主的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在担保抵押融资、贴息补助、基础配套、社会化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3)创新特色农业政策扶持方式。要加快扶持资金预算的下达与使用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到早下达、早见效;要创新特色农业资金整合投入,各方面的资金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投入;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农民入股等扶持新方式。
4.3 加快机制创新
(1)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创新。要加快对确权成果的运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模式,探索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2)加快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机制创新。用好用活发展补贴、项目和资金,在巩固现有的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增加补贴品种、优化保险品种结构、提高优势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多形式、多险种的农业保险业务,探索规模种养殖保险的试点,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3)加快完善农村融通体系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的激励机制,完善对各类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的管理考核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小型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和农村特点的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南川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9.021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19.00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8-5 8:19:00
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大娄山脉西北侧。东经106°54′~107°27′,北纬28°46′~29°30′。幅员2602 km2,辖3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8万,其中农村人口50万,占总人口的73.36%。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主体性、多样性气候明显,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或最适区。农业资源富集,农村经济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南川区利用区域特色,着力于特色农业规划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为了更好地促进南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笔者进行了该方面的调研分析。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5年,南川区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33.58万t、40.60万t、7.35万t、8.2万t、1.1万t。
1.2 产业结构
(1)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渐改善,2015年南川区农林牧渔业结构为56.7∶3.8∶34.7∶3.4。(2)农业内部结构比重进一步优化。此外,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改善了农村内部要素资源配置,使农村用地矛盾紧张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和转移。
1.3 产业规模
到2015年,南川区已形成2.13万hm2优质稻、2.00万hm2蔬菜、0.53万hm2茶叶、0.67万hm2水果、2.20万hm2中药材等种植基地规模,年出栏生猪75万头、南川鸡900万只,中蜂基地养殖10万群。南川区共流转耕地面积3.0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9%,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86万hm2,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率达到43.8%。
1.4 主体培育
2015年,南川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7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合作社124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300家(市级示范农场9家)。
1.5 产业布局
“十二五”以来,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布局不断集中,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为主的南部金佛山特色休闲农业开发区雏形已现,“一园八带五基地”的产业体系正逐步构建。
1.6 品牌打造
南川区有18家龙头企业获市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有77家企业通过相关的质量体系认证。截至2015年,名牌农产品5个,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2个,“南川米”“南川鸡”“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13个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金佛山”“生态大观园”系列农副产品品牌全覆盖。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化链条短,效益不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普遍不强。(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南川区虽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41个,但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较少,部分合作社可以说是有名无实。(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负责,农村经纪人队伍不发达,缺乏带头人,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尚未形成。
2.2 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1)农业标准化覆盖面不广,区内特色农业发展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本地标准体系,特别是畜家(水)禽养殖、伏淡季水果种植等地方生产规程还比较缺乏,与现代农业要求全程标准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三品”认证力度不够。南川区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2个,主要是地理标志和基地认证,而产品认证还相对滞后,南川区尚无1个有机食品。(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乏力,隐患较多。
2.3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十二五”以来,南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南川区实施了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良、水保工程等项目,但是投入较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建后的使用、管理、维护存在问题。
2.4 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近年来,南川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但部分产业与重庆市先进水平比,还有一定差距。作为科技支撑能力核心的研发机构仍然比较缺乏,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3 发展思路
3.1 确定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南川区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态势,未来一个时期,南川区应形成和固化具备3个优势产业、4个特色产业、1个潜力产业的“3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1.1 优势产业
从产能、产值等指标看,粮油、畜禽、蔬菜等3个产业是未来5年南川区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
3.1.2 特色产业
从区域产业地位和促农增收效果看,茶叶、中药材、笋竹、烤烟等4个特色产业是南川区未来较长时期的特色产业。
3.1.3 潜力产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和实现形式。南川是重庆大都市的后花园,确定以金佛山、神龙峡景区、黎香湖景区和大观兴隆木凉沿线等为代表的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2 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从地域结构分为“三区”,即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中部城镇经济区、南部特色旅游区。从空间上分为“一园八带五基地”。“一园”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八带”即优质粮油产业带、畜禽产业带、蔬菜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茶叶产业带、笋竹产业带、中蜂产业带、烤烟产业带;“五基地”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现代农业总部基地。
3.3 规划发展目标
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7万hm2(其中优质稻2.13万hm2)、油菜1.00万hm2,把“南川米”打造成重庆大米第一品牌;实现年出栏生猪80万头以上、南川鸡900万只,培育中蜂13万群;加速发展土鸡、中蜂深加工;商品蔬菜面积达到2.33万hm2,年总产量60万t,把南川建成重庆最大的秋淡季高山蔬菜基地和香菇生产加工基地;推动资源整合,组建南川茶叶集团,打造金佛玉翠和大树茶等品牌,实现茶园面积1.00万hm2,其中大树茶0.20万hm2,建成重庆茶叶产业强区;实现中药材产量和产值双提高,形成2.67万hm2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大竹笋加工规模,升级以方竹笋为主的系列竹笋产品,发展笋竹4.00万hm2;烟叶面积稳定0.17万hm2、产量0.25万t;通过打造10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500家,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4 对策建议
4.1 理顺管理体制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农业管理关系。(2)强化考核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各行业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分类指导特色农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奖励机制。
4.2 强化政策支持
(1)落实好现有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直补政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茶叶、中药材、中蜂等产业的奖励补助,研究制定支持南川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政策制度。(2)出台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要把以农民为主的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在担保抵押融资、贴息补助、基础配套、社会化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3)创新特色农业政策扶持方式。要加快扶持资金预算的下达与使用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到早下达、早见效;要创新特色农业资金整合投入,各方面的资金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投入;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农民入股等扶持新方式。
4.3 加快机制创新
(1)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创新。要加快对确权成果的运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模式,探索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2)加快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机制创新。用好用活发展补贴、项目和资金,在巩固现有的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增加补贴品种、优化保险品种结构、提高优势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多形式、多险种的农业保险业务,探索规模种养殖保险的试点,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3)加快完善农村融通体系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的激励机制,完善对各类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的管理考核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小型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和农村特点的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