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涉及跨行业行为和关系,既改变其它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催生新业态和新价值增值环节,又促使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是提升制造等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是调结构、促增长,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文化产业 其它产业 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实体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基础。然而,实体经济总体大而不强,位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仍处于劣势,产品技术、文化附加值较低。根据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未来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坚持技术创新,挖掘其硬性附加值,又要考虑文化创新路径,拓展其软性附加值,以促进文化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内涵
产业融合最早是从信息通讯领域内电信、广电和出版三大产业呈现融合现象发轫,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相互渗透和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产业融合日益普遍和体验经济兴起,消费需求渐趋上游化、脱物化,既关注产品功能性价值,又注重内涵于或附着在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紧随着技术创新,文化变革和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将成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助推剂,产业融合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大致包含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等,它们都具备条件和基础与其它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融合可以改变其他产业的产品价值形成机制和技术开发路径,通过实施文化嵌入可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增值方式转变。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将文化产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创意、文化价值和文化形象等逐步融入到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品牌等高端环节,可以极大提升产品附加值,重塑企业的无形资产,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一)文化元素创新产业链条
1.文化融入推动产品研发和设计。文化产业推动产品研发和设计是指文化元素、创意思想渗透至实体经济价值链研发、设计环节。工业研发设计可以改善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和文化含量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是要集聚人才,组建研发和设计团队,这是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产品研发和设计的前提。二是遴选合宜的文化元素、思想、理念和形象等,将文化元素所内涵的抽象价值赋予到具体产品中,提升其整体价值。三是将文化产业和产品制造流程融合,企业内部策划、广告、信息化等服务部门等全程参与生产制造。四是一般中小型企业可通过外包等形式将工业研发设计等通过授权业将业务交予文化服务业来完成,从而保证生产链中的价值链增值。
2.文化营销促进品牌打造和推广。文化营销可以极大推动品牌打造和产品营销,又被称为文化营销模式。文化营销模式所包含的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大大增加实体经济文化附加值。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将主流社会价值理念与消费者消费需求、消费意愿、消费趋向完美结合。其次,要全方位整合传播方式,将广告、网络、公关、促销、直销、包装、衍生品和新闻报道等各种传播方式协调配合,对企业形象进行整体包装、立体宣传,树立并强化品牌形象。再次,要定位清晰,合理制定营销预估目标、打造合适的营销创意团队等。
(二)文化产业助推企业融合
1.文化产业符号融入企业。文化品价值体现在其物质化载体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涵上,其特征独具一格,真正价值具有虚拟性和符号性。第一,可将文化产品的价值理念转移、嫁接或附着到实用商品上,演变为某类商品个性化标识,譬如造型、工艺、品牌等。第二,通过印刷、电子出版物、音像、软件和动漫等内容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升级。第三,在实体经济营销与品牌环节中应用文化产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市场广阔,推进旅游、教育、食品、服饰、文具、玩具、服装等行业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
2.文化产业实体融合制造业。文化产业中实体经济部分与传统制造业实体经济部分直接融合,将文化元素附加在制造业生产各流程中,可以突出文化产业的实体价值,带动实体经济整体价值提升。一是,将传统制造业中生产历史、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加工车间、生产基地、接待中心、会展场所和产业博物馆等整合为相关产业文化基地,打造成制造业生产与文化传播,工业基地与工业旅游,产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地。融汇生态制造、文化传播、观光旅游等于一体,拉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会展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统一。二是,将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传承价值和教育警示意义的名言警句、字画雕篆、文物景观、艺术形象、传统工艺等通过授权直接印制在相关产品上或者进行工艺翻新,以增强产品的功能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三是,通过传统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等发展和文化产品生产带动相关文化载体、文化用品、文化器材、文化产业道具、设备等文化制造业发展与升级。
3.内容产业催生新业态。以文化内容为支撑,技术手段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入电子、数字终端制造业,进而催生新业态。第一,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起覆盖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物流配送网络,综合卫星频道、杂志、报纸、网站、出版社等文化产业实体,建立起文化产品特许经营连锁网络和文化产业媒体群。第二,以广电报业集团、网络电商、手机客户端、公益广告等平台为依托,借助品牌传播、商业运作、资源重组等方式,整合生产供应、整合营销、战略联盟等,打造跨行业完整产业生态链。第三,结合传统制造业,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上下游一体化、研发设计、制造、用户相结合等为方式结成产业联盟,打造并完善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业等转型升级。
4.文化创意完善企业管理。通过文化创意,营造合理、合宜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精神氛围,实现企业和员工自我调试、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首先,塑造优秀企业精神、理念和追求。通过文化创意,以本企业、同行业及历史名人事迹教育员工、引导企业,树立企业和员工基本责任规范。其次,完善企业制度。通过文化创意构建公平竞争机制和环境,引导企业自我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劳动纪律、奖励办法、民主监督等制度,强化企业内部员工行为规范化。再次,培育企业危机意识。借助文化创意,培育企业和员工忧患意识、互助意识和博爱意识,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三)文化产业推动园区建设
1.改造老旧园区。以文化产业改造老旧园区,实现对老旧园区改造升级,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是老旧园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进行功能性改造,对于老旧工业区可直接改造成文化产业园区,汇集创意研发、动漫设计、影视制作、音像制作、艺术创作、咨询策划、文化中介、传媒出版和现代印刷等项目与企业。二是进行公益性改造,将部分旧厂房改造为影棚、展览馆、市民活动中心等集聚区,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空间结构条件良好的活动场所。三是进行保护性改造,将部分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旧厂房、生产工艺等作原址性保护,建成博物馆、纪念馆等。
2.升级特色园区。通过注入文化内涵,拓展产业链,催生价值链,实现良性循环。首先,可引入相关文化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园区关联性服务业集聚化、专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关联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其次,整合设计、生产、流通、媒体等多方面资源,在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品牌、文化创意上做足文章,走差异化路线,通过打造设计团队或者外包在设计、工艺、包装等细节融入更多创意元素。再次,各产业园区可设立创业基金,引导扶持一批设计公司在传统园区落户生根,将传统园区升级为新兴园区,集聚设计、研发、多媒体等一体化功能协同发展。
3.创意园区内部融合。文化园区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发展相似度高,人才集中,通过相互融合,可以实现资源、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互通有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一,实现产业链条互补。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内产业趋同性高、互补性强,在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等方面可实现高度融合。第二,实现资金技术互补。通过人才、技术交流和资金渠道,对差异性和趋同性技术互通有无,进行专利交易等。第三,实现市场互补。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和发展授权业,可以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上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三、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保障
1.构建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举办文化产业博览、展示和洽谈等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成果与市场实现衔接,促进文化企业与制造类企业有效对接。二是依托工业设计院、网上技术市场、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高技术产业研究院、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加速设计交易转让和成果转化。三是支持建立文化企业和制造企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推动其在研发设计、制作、生产和品牌营销上分工配合,实现双赢。四是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构建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涉及交易等平台,实现点面结合,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化。五是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跨界发展。促进制造企业走与文化企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通过社交和移动应用催动微营销。六是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导向,通过完善标准、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方式加强引导,推动绿色、节能环保设计转化为产品。
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第一,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建设创意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二,支持驻地高校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适度扩大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第三,促进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展合作,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建立大学生实习、研发基地。第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域外高素质创意人才来泰创业,引领创意产业发展。
3.探索金融支撑新模式。一是推动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探索和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融合的支撑力度。二是鼓励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共同投资建立贷款担保机构,支持现有商业银行设立金融项目,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三是鼓励商业银行推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设立专项授信额度。四是建立政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研究设立文化企业创新贷款风险、担保风险政府共享机制。五是培育、鼓励和推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六是推动业外资金和传统产业跨界抢占文化产业先机,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优化公司收入和盈利结构,逆转传统产业主业净利润持续下滑局面。
4.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梳理传统人文资源,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物质和精神资源。首先,充分发掘各类特色资源,通过授权推动其与旅游业、制造业等在外观、包装、工艺、限量发行等方面合作。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艺术、美术等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工艺传承产业化,培育和推介传统工艺大师级人物。其次,设计为本,利用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以动漫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为手段,大力开发相关衍生品,为制造业注入活力。再次,鼓励、扶持企业建立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培训馆、生产流程展示馆等文化综合体,以深化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开发和推动产业旅游,并衍生众多周边产品,增加企业效益。
5.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开展宣传、展览、交流等活动,助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引导制造类企业重视和应用工业设计与品牌咨询策划成果,提升新产品研发和营销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惩处力度,严惩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三是加强对文化产业领域内无形资产评估,在制造业领域内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意产业指标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通过广电报业、互联网络、手机客户端、公益广告等形式培育市民的消费理念,增加市民对文化消费的认知,激发新的消费热点。
简介:张荣良(1987-),男,27岁,汉族,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社会所,社会学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 其它产业 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实体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基础。然而,实体经济总体大而不强,位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仍处于劣势,产品技术、文化附加值较低。根据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未来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坚持技术创新,挖掘其硬性附加值,又要考虑文化创新路径,拓展其软性附加值,以促进文化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内涵
产业融合最早是从信息通讯领域内电信、广电和出版三大产业呈现融合现象发轫,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相互渗透和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产业融合日益普遍和体验经济兴起,消费需求渐趋上游化、脱物化,既关注产品功能性价值,又注重内涵于或附着在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紧随着技术创新,文化变革和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将成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助推剂,产业融合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大致包含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等,它们都具备条件和基础与其它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融合可以改变其他产业的产品价值形成机制和技术开发路径,通过实施文化嵌入可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增值方式转变。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将文化产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创意、文化价值和文化形象等逐步融入到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品牌等高端环节,可以极大提升产品附加值,重塑企业的无形资产,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一)文化元素创新产业链条
1.文化融入推动产品研发和设计。文化产业推动产品研发和设计是指文化元素、创意思想渗透至实体经济价值链研发、设计环节。工业研发设计可以改善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和文化含量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是要集聚人才,组建研发和设计团队,这是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产品研发和设计的前提。二是遴选合宜的文化元素、思想、理念和形象等,将文化元素所内涵的抽象价值赋予到具体产品中,提升其整体价值。三是将文化产业和产品制造流程融合,企业内部策划、广告、信息化等服务部门等全程参与生产制造。四是一般中小型企业可通过外包等形式将工业研发设计等通过授权业将业务交予文化服务业来完成,从而保证生产链中的价值链增值。
2.文化营销促进品牌打造和推广。文化营销可以极大推动品牌打造和产品营销,又被称为文化营销模式。文化营销模式所包含的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大大增加实体经济文化附加值。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将主流社会价值理念与消费者消费需求、消费意愿、消费趋向完美结合。其次,要全方位整合传播方式,将广告、网络、公关、促销、直销、包装、衍生品和新闻报道等各种传播方式协调配合,对企业形象进行整体包装、立体宣传,树立并强化品牌形象。再次,要定位清晰,合理制定营销预估目标、打造合适的营销创意团队等。
(二)文化产业助推企业融合
1.文化产业符号融入企业。文化品价值体现在其物质化载体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涵上,其特征独具一格,真正价值具有虚拟性和符号性。第一,可将文化产品的价值理念转移、嫁接或附着到实用商品上,演变为某类商品个性化标识,譬如造型、工艺、品牌等。第二,通过印刷、电子出版物、音像、软件和动漫等内容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升级。第三,在实体经济营销与品牌环节中应用文化产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市场广阔,推进旅游、教育、食品、服饰、文具、玩具、服装等行业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
2.文化产业实体融合制造业。文化产业中实体经济部分与传统制造业实体经济部分直接融合,将文化元素附加在制造业生产各流程中,可以突出文化产业的实体价值,带动实体经济整体价值提升。一是,将传统制造业中生产历史、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加工车间、生产基地、接待中心、会展场所和产业博物馆等整合为相关产业文化基地,打造成制造业生产与文化传播,工业基地与工业旅游,产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地。融汇生态制造、文化传播、观光旅游等于一体,拉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会展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统一。二是,将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传承价值和教育警示意义的名言警句、字画雕篆、文物景观、艺术形象、传统工艺等通过授权直接印制在相关产品上或者进行工艺翻新,以增强产品的功能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三是,通过传统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等发展和文化产品生产带动相关文化载体、文化用品、文化器材、文化产业道具、设备等文化制造业发展与升级。
3.内容产业催生新业态。以文化内容为支撑,技术手段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入电子、数字终端制造业,进而催生新业态。第一,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起覆盖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物流配送网络,综合卫星频道、杂志、报纸、网站、出版社等文化产业实体,建立起文化产品特许经营连锁网络和文化产业媒体群。第二,以广电报业集团、网络电商、手机客户端、公益广告等平台为依托,借助品牌传播、商业运作、资源重组等方式,整合生产供应、整合营销、战略联盟等,打造跨行业完整产业生态链。第三,结合传统制造业,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上下游一体化、研发设计、制造、用户相结合等为方式结成产业联盟,打造并完善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业等转型升级。
4.文化创意完善企业管理。通过文化创意,营造合理、合宜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精神氛围,实现企业和员工自我调试、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首先,塑造优秀企业精神、理念和追求。通过文化创意,以本企业、同行业及历史名人事迹教育员工、引导企业,树立企业和员工基本责任规范。其次,完善企业制度。通过文化创意构建公平竞争机制和环境,引导企业自我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劳动纪律、奖励办法、民主监督等制度,强化企业内部员工行为规范化。再次,培育企业危机意识。借助文化创意,培育企业和员工忧患意识、互助意识和博爱意识,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三)文化产业推动园区建设
1.改造老旧园区。以文化产业改造老旧园区,实现对老旧园区改造升级,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是老旧园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进行功能性改造,对于老旧工业区可直接改造成文化产业园区,汇集创意研发、动漫设计、影视制作、音像制作、艺术创作、咨询策划、文化中介、传媒出版和现代印刷等项目与企业。二是进行公益性改造,将部分旧厂房改造为影棚、展览馆、市民活动中心等集聚区,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空间结构条件良好的活动场所。三是进行保护性改造,将部分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旧厂房、生产工艺等作原址性保护,建成博物馆、纪念馆等。
2.升级特色园区。通过注入文化内涵,拓展产业链,催生价值链,实现良性循环。首先,可引入相关文化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园区关联性服务业集聚化、专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关联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其次,整合设计、生产、流通、媒体等多方面资源,在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品牌、文化创意上做足文章,走差异化路线,通过打造设计团队或者外包在设计、工艺、包装等细节融入更多创意元素。再次,各产业园区可设立创业基金,引导扶持一批设计公司在传统园区落户生根,将传统园区升级为新兴园区,集聚设计、研发、多媒体等一体化功能协同发展。
3.创意园区内部融合。文化园区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发展相似度高,人才集中,通过相互融合,可以实现资源、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互通有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一,实现产业链条互补。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内产业趋同性高、互补性强,在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等方面可实现高度融合。第二,实现资金技术互补。通过人才、技术交流和资金渠道,对差异性和趋同性技术互通有无,进行专利交易等。第三,实现市场互补。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和发展授权业,可以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上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三、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保障
1.构建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举办文化产业博览、展示和洽谈等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成果与市场实现衔接,促进文化企业与制造类企业有效对接。二是依托工业设计院、网上技术市场、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高技术产业研究院、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加速设计交易转让和成果转化。三是支持建立文化企业和制造企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推动其在研发设计、制作、生产和品牌营销上分工配合,实现双赢。四是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构建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涉及交易等平台,实现点面结合,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化。五是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跨界发展。促进制造企业走与文化企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通过社交和移动应用催动微营销。六是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导向,通过完善标准、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方式加强引导,推动绿色、节能环保设计转化为产品。
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第一,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建设创意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二,支持驻地高校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适度扩大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第三,促进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展合作,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建立大学生实习、研发基地。第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域外高素质创意人才来泰创业,引领创意产业发展。
3.探索金融支撑新模式。一是推动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探索和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融合的支撑力度。二是鼓励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共同投资建立贷款担保机构,支持现有商业银行设立金融项目,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三是鼓励商业银行推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设立专项授信额度。四是建立政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研究设立文化企业创新贷款风险、担保风险政府共享机制。五是培育、鼓励和推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六是推动业外资金和传统产业跨界抢占文化产业先机,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优化公司收入和盈利结构,逆转传统产业主业净利润持续下滑局面。
4.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梳理传统人文资源,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物质和精神资源。首先,充分发掘各类特色资源,通过授权推动其与旅游业、制造业等在外观、包装、工艺、限量发行等方面合作。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艺术、美术等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工艺传承产业化,培育和推介传统工艺大师级人物。其次,设计为本,利用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以动漫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为手段,大力开发相关衍生品,为制造业注入活力。再次,鼓励、扶持企业建立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培训馆、生产流程展示馆等文化综合体,以深化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开发和推动产业旅游,并衍生众多周边产品,增加企业效益。
5.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开展宣传、展览、交流等活动,助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引导制造类企业重视和应用工业设计与品牌咨询策划成果,提升新产品研发和营销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惩处力度,严惩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三是加强对文化产业领域内无形资产评估,在制造业领域内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意产业指标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通过广电报业、互联网络、手机客户端、公益广告等形式培育市民的消费理念,增加市民对文化消费的认知,激发新的消费热点。
简介:张荣良(1987-),男,27岁,汉族,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社会所,社会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