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滔滔东去长江水,幽幽南北大运河。
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镇江,正处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造就了镇江人的率真性情,滋养着镇江这片丰腴的土地——
这里产生了《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玉台新咏》……一部部閃耀着智慧光芒的传世佳作,是古代镇江人民对文明社会的贡献,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这里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早有始皇遣3000赭衣囚徒破京砚山开渠以破“王者之气”;后有东吴孙仲谋“年少万兜鍪”、三分天下定都京口;近有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镇江守军同仇敌忾至全军壮烈殉国之撼举;现有新四军韦岗伏击战,奏响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南北经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这里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和文化形态。文化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又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如今,“小城大爱”是镇江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志愿服务则是这座“大爱之城”的血脉和灵魂。
镇江的志愿服务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西津渡古街昭关石塔旁,有一幢不起眼的砖木建筑,这就是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的“救生会”旧址。西津渡“救生会”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机构。300年前,“救生会”为镇江埋下了“大爱”的种子。300年间,这粒种子生根发芽长大,曾经的“救生文化”演变成今天的“爱心文化”,从历史穿越到现代,悄无声息地传承着这座城市绵延不断的大爱精神。
2003年3月,镇江在江苏省率先开展“点燃生命的希望——镇江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戚熙娟作为首批“生命志愿者”,成为镇江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和江苏省女性捐献第一人。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截至2018年,镇江志愿者入库样本达到15877份,占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的10.5%,使镇江这座只占全省不到4%人口的城市,成功实现捐髓77人,占全省捐献总人数的10.7%,按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05年,戚熙娟担任由镇江成功捐献者组成的“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领团队四处宣传,用勇气、爱心和热血给予他人生命的希望……
2005年,江苏大学学生陈静,为救助罹患白血病的同班同学丁玉兰,每个周末都抱着募捐箱,带着同学们四处奔走、募集善款,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天使”。然而,命运似乎在和陈静开玩笑——时隔一年,陈静也患上了急性白血病。“爱心天使”遭遇不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镇江城。
2007年冬天,镇江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飘舞的黄丝带——情系陈静·爱在镇江”大型募捐义演活动。通过在网上招募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20多个募捐分队,举办60多场爱心募捐活动,每一个捐出爱心款的人都会系上一条黄丝带。一时间,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短短一个月时间,募集善款70多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陈静被“满城的爱”包围着、感动着。不幸的是,2008年11月底,接受骨髓移植手术一年后的陈静,带着满满的爱离开了人世。从此,“满城尽飘黄丝带”便成为“大爱镇江”的缘起。
10多年来,镇江市持续开展“大爱镇江”品牌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让“大爱”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通过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和村镇,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市民的大爱善举,化作涓涓细流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将大爱融入城市的血脉,凝聚成镇江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什么是志愿者,镇江人的答案是,人人争当活雷锋。
什么是志愿者,镇江人的答案是,人间处处有大爱。
点滴小爱汇成如海大爱,越来越多的镇江人,融入这座城市‘文明、大爱’的性格。他们既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又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
如果说,有形的金山是镇江的一个标志,那么‘大爱’就是这座城市另一座沉甸甸的金山。”
——这是西津古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展示板上生动描述志愿者的一段话,也是镇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真实体现。
目前,镇江市注册志愿者达33.4万人,占城镇常住人口15.2%。志愿者们每天用鲜活的事迹不断演绎和诠释着大爱的内涵,凡人善举、从善如流成为城市风尚,铸就了“大爱之城”的美誉,提升着文明镇江的新高度。
成立于2012年的金山公益,现有志愿者363人,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坚持全年365天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在全国百万失独群体中具有极大的正能量,已成为全国关爱失独家庭的一个标杆。创建者老万是一位老资历的志愿者,之前一直做助学志愿服务。直到有一天,老万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失独家庭,即老人们失去了唯一的子女,面临或经济赡养或生活照料或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困境,他们的养老、心理、医疗都是摆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问号。从那时起,失独老人成为老万关注和关爱的对象。
金山公益成立6年多来,已经与419户失独家庭的733位老人建立了亲人般的联系,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85000小时。他们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送关爱,从修水修电的日常小事到买房装修,从住院陪护送饭送菜到临终关怀,不仅有各种常规性的节日慰问,更有危急时刻显真情的救助。团队还创立了“关爱失独家庭‘334’镇江模式”,通过“3个一”:一家(金山公益之家)、一群(QQ、微信群)、一站(博爱驿站),建设“3支队伍”:志愿者队伍、失独家庭互助队伍、有偿家政服务队伍,做好“4项服务”:暖心陪伴、心理疏导、助医助困、临终关怀。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能够常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经过多年努力,金山公益让许多失独老人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9名失独老人成为金山公益的志愿者。失独老人们说,是金山公益的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焐热了失独父母冰凉的心。 有爱心又健谈的老万说:“金山公益的目标就是成为失独家庭的亲人。我们要像亲人一样去关爱失独老人,让他们走出阴霾、回归社会,让他们在被爱中感受爱的温暖,在爱中传递温暖的爱。”
镇江志愿服务团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别细化、方向明晰。面对不同的群体,有相应的志愿服务队伍。
在服务老人层面上,除了有关爱失独老人的“金山公益”,还有为居家养老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济困帮扶服务的“社会儿女”;在扶贫济困层面上,有提供大病救助、捐资助学的“0511爱心家园”,还有助力学子圆梦的“黄丝带公益服务社”;在面向青少年儿童层面上,有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的“大爱联盟”,还有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守护女童的“手拉手公益”;在推动社会文明层面上,有保护生态文明、旅游文明的“达人会”,还有一心想把“小山楼”音乐会持续举办下去的西津渡“青年旅社”……
除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大型国有企业也在为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文明探索一条新路径。
镇江城建集团以第六届“苏台灯会”为契机,成立了“红领”志愿服务团。经过4年多运行,服务团从成立之初不足百人,发展到目前注册人数达200多人。他们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开展新春灯会保障、“学雷锋”活动、助学助残、植树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肩负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的“红领”志愿服务团,不仅是促进集团改革转型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营造社会崇德向善文明风尚的一支中坚力量。
发挥网络的力量、利用网络开展志愿服务,是镇江城市文明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互联网是展现“大爱镇江”的载体和纽带。
据镇江市委宣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爱镇江”是一项经过培训的有组织、有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公益活动。“大爱镇江”品牌建设以志愿服务制度化为核心,以“一馆”(省内最大的志愿者展示馆)、“一报”(全国首家《志愿者报》)、“一校”(志愿者培训学校)、“一网”(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载体。其中,互联网是镇江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载体。
通过不断的培育发展和有序规范,镇江的网络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联系网民的桥梁、团结网民的纽带、引导网民的载体、凝聚网民的平台。目前,有50多支重点网络社会组织、3万多名核心成员、10万多名注册成员活跃在镇江网络线上线下,成为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大爱镇江的生力军,推动着“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的不断发展。
镇江的网络社会组织就像一条“生命线”,贯穿着网络志愿服务的始终。
戴勇,镇江市首批“网络发言人”,也是“一分钟公益”的创办人。在镇江,像他这样来自各条战线的网评员已有4000余人,这些网络大咖利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在热点问题的引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中主动发声,在网上唱响“好声音”。久而久之,善的声音多了,恶的声音自然就少了,网评员成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
茅山老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亚夫就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称号的农业老专家赵亚夫。退休后的赵亚夫不忘老本行,回到田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多年来,赵亚夫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为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2015年,“亚夫在线”农村合作经济联盟成立,同时成立“亚夫在线”电子商务平台,二者相互依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健康消费、助推当地“三农”建设的引领性模式。
“社会妈妈”网络社会组织,以关爱儿童为主要使命,通过开展“护苗行动”,先后使3000多名贫困学童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
“格桑花助学镇江站”在全市多处设有助学金、学习用品募捐点。团队通过网络组织开展“格桑花之夜”慈善义演晚会,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实施“太阳能供暖援助”等20多个公益项目。
像这样的网络公益组织,在镇江还有很多。每一个公益组织服务的项目、开展的活动都不止一个,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唱响真善美。
小城故事多,小城爱的故事更多。如今的镇江处处涌动着大爱,这个大爱就是爱党爱国爱乡、爱真爱善爱美。
链接
历史上的“大爱镇江”
西津渡“救生会”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20多千米,诗人孟浩然曾留下“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脍炙人口的诗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作为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的西津渡,已创设了水上救生组织,开展救助事业。这是首次见诸史册,具有救生功能的组织。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期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镇江现存西津渡“救生会”旧址,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救生会”备有快速稳驶的红船,每日巡逻江面,随时救援遇险船只及落水船客。
2004年,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年会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人命救助机构,就是中国镇江“救生会”。
千年古渡,大爱西津。西津渡当年的“救生文化”演变成当今的爱心文化,在千年古渡大力传扬。
古有“救生会”,今有“爱心驿站”。“爱心驿站”已成为西津渡景区便民服务的窗口、展示大爱镇江闪亮的名片!一只茶壶,一壶永远喝不完的开水,成为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对镇江、对西津渡最温暖的记忆。
蒋怀仁诊所
蒋怀仁诊所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镇江最早的私人西医诊所。怀仁诊所初创时,镇江不少富户人家都不相信西医,倒是附近的贫困患者没钱也没选择,纷纷前来求治。蒋怀仁诚挚对待患者,尽心给予治疗,尽可能让患者早日治愈,一时间康复者成为“活广告”,求治者渐渐多了起来。
救火会
1920年,镇江商会杨贻甫等人发起组织救火会。救火会属民间义务互救性质,自行选址。镇江城区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遇火极易燃烧。救火队在灭火救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队员们忠于职责,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保一方平安。他们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被载入镇江史册。
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镇江,正处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造就了镇江人的率真性情,滋养着镇江这片丰腴的土地——
这里产生了《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玉台新咏》……一部部閃耀着智慧光芒的传世佳作,是古代镇江人民对文明社会的贡献,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这里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早有始皇遣3000赭衣囚徒破京砚山开渠以破“王者之气”;后有东吴孙仲谋“年少万兜鍪”、三分天下定都京口;近有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镇江守军同仇敌忾至全军壮烈殉国之撼举;现有新四军韦岗伏击战,奏响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南北经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这里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和文化形态。文化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又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如今,“小城大爱”是镇江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志愿服务则是这座“大爱之城”的血脉和灵魂。
古渡救生,爱心文化永传承
镇江的志愿服务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西津渡古街昭关石塔旁,有一幢不起眼的砖木建筑,这就是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的“救生会”旧址。西津渡“救生会”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机构。300年前,“救生会”为镇江埋下了“大爱”的种子。300年间,这粒种子生根发芽长大,曾经的“救生文化”演变成今天的“爱心文化”,从历史穿越到现代,悄无声息地传承着这座城市绵延不断的大爱精神。
2003年3月,镇江在江苏省率先开展“点燃生命的希望——镇江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戚熙娟作为首批“生命志愿者”,成为镇江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和江苏省女性捐献第一人。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截至2018年,镇江志愿者入库样本达到15877份,占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的10.5%,使镇江这座只占全省不到4%人口的城市,成功实现捐髓77人,占全省捐献总人数的10.7%,按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05年,戚熙娟担任由镇江成功捐献者组成的“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领团队四处宣传,用勇气、爱心和热血给予他人生命的希望……
2005年,江苏大学学生陈静,为救助罹患白血病的同班同学丁玉兰,每个周末都抱着募捐箱,带着同学们四处奔走、募集善款,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天使”。然而,命运似乎在和陈静开玩笑——时隔一年,陈静也患上了急性白血病。“爱心天使”遭遇不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镇江城。
2007年冬天,镇江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飘舞的黄丝带——情系陈静·爱在镇江”大型募捐义演活动。通过在网上招募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20多个募捐分队,举办60多场爱心募捐活动,每一个捐出爱心款的人都会系上一条黄丝带。一时间,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短短一个月时间,募集善款70多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陈静被“满城的爱”包围着、感动着。不幸的是,2008年11月底,接受骨髓移植手术一年后的陈静,带着满满的爱离开了人世。从此,“满城尽飘黄丝带”便成为“大爱镇江”的缘起。
10多年来,镇江市持续开展“大爱镇江”品牌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让“大爱”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通过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和村镇,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市民的大爱善举,化作涓涓细流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将大爱融入城市的血脉,凝聚成镇江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从善如流,人人争做活雷锋
“什么是志愿者,镇江人的答案是,人人争当活雷锋。
什么是志愿者,镇江人的答案是,人间处处有大爱。
点滴小爱汇成如海大爱,越来越多的镇江人,融入这座城市‘文明、大爱’的性格。他们既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又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
如果说,有形的金山是镇江的一个标志,那么‘大爱’就是这座城市另一座沉甸甸的金山。”
——这是西津古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展示板上生动描述志愿者的一段话,也是镇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真实体现。
目前,镇江市注册志愿者达33.4万人,占城镇常住人口15.2%。志愿者们每天用鲜活的事迹不断演绎和诠释着大爱的内涵,凡人善举、从善如流成为城市风尚,铸就了“大爱之城”的美誉,提升着文明镇江的新高度。
成立于2012年的金山公益,现有志愿者363人,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坚持全年365天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在全国百万失独群体中具有极大的正能量,已成为全国关爱失独家庭的一个标杆。创建者老万是一位老资历的志愿者,之前一直做助学志愿服务。直到有一天,老万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失独家庭,即老人们失去了唯一的子女,面临或经济赡养或生活照料或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困境,他们的养老、心理、医疗都是摆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问号。从那时起,失独老人成为老万关注和关爱的对象。
金山公益成立6年多来,已经与419户失独家庭的733位老人建立了亲人般的联系,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85000小时。他们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送关爱,从修水修电的日常小事到买房装修,从住院陪护送饭送菜到临终关怀,不仅有各种常规性的节日慰问,更有危急时刻显真情的救助。团队还创立了“关爱失独家庭‘334’镇江模式”,通过“3个一”:一家(金山公益之家)、一群(QQ、微信群)、一站(博爱驿站),建设“3支队伍”:志愿者队伍、失独家庭互助队伍、有偿家政服务队伍,做好“4项服务”:暖心陪伴、心理疏导、助医助困、临终关怀。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能够常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经过多年努力,金山公益让许多失独老人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9名失独老人成为金山公益的志愿者。失独老人们说,是金山公益的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焐热了失独父母冰凉的心。 有爱心又健谈的老万说:“金山公益的目标就是成为失独家庭的亲人。我们要像亲人一样去关爱失独老人,让他们走出阴霾、回归社会,让他们在被爱中感受爱的温暖,在爱中传递温暖的爱。”
镇江志愿服务团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别细化、方向明晰。面对不同的群体,有相应的志愿服务队伍。
在服务老人层面上,除了有关爱失独老人的“金山公益”,还有为居家养老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济困帮扶服务的“社会儿女”;在扶贫济困层面上,有提供大病救助、捐资助学的“0511爱心家园”,还有助力学子圆梦的“黄丝带公益服务社”;在面向青少年儿童层面上,有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的“大爱联盟”,还有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守护女童的“手拉手公益”;在推动社会文明层面上,有保护生态文明、旅游文明的“达人会”,还有一心想把“小山楼”音乐会持续举办下去的西津渡“青年旅社”……
除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大型国有企业也在为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文明探索一条新路径。
镇江城建集团以第六届“苏台灯会”为契机,成立了“红领”志愿服务团。经过4年多运行,服务团从成立之初不足百人,发展到目前注册人数达200多人。他们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开展新春灯会保障、“学雷锋”活动、助学助残、植树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肩负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的“红领”志愿服务团,不仅是促进集团改革转型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营造社会崇德向善文明风尚的一支中坚力量。
网络公益,弘扬城市真善美
发挥网络的力量、利用网络开展志愿服务,是镇江城市文明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互联网是展现“大爱镇江”的载体和纽带。
据镇江市委宣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爱镇江”是一项经过培训的有组织、有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公益活动。“大爱镇江”品牌建设以志愿服务制度化为核心,以“一馆”(省内最大的志愿者展示馆)、“一报”(全国首家《志愿者报》)、“一校”(志愿者培训学校)、“一网”(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载体。其中,互联网是镇江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载体。
通过不断的培育发展和有序规范,镇江的网络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联系网民的桥梁、团结网民的纽带、引导网民的载体、凝聚网民的平台。目前,有50多支重点网络社会组织、3万多名核心成员、10万多名注册成员活跃在镇江网络线上线下,成为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大爱镇江的生力军,推动着“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的不断发展。
镇江的网络社会组织就像一条“生命线”,贯穿着网络志愿服务的始终。
戴勇,镇江市首批“网络发言人”,也是“一分钟公益”的创办人。在镇江,像他这样来自各条战线的网评员已有4000余人,这些网络大咖利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在热点问题的引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中主动发声,在网上唱响“好声音”。久而久之,善的声音多了,恶的声音自然就少了,网评员成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
茅山老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亚夫就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称号的农业老专家赵亚夫。退休后的赵亚夫不忘老本行,回到田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多年来,赵亚夫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为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2015年,“亚夫在线”农村合作经济联盟成立,同时成立“亚夫在线”电子商务平台,二者相互依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健康消费、助推当地“三农”建设的引领性模式。
“社会妈妈”网络社会组织,以关爱儿童为主要使命,通过开展“护苗行动”,先后使3000多名贫困学童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
“格桑花助学镇江站”在全市多处设有助学金、学习用品募捐点。团队通过网络组织开展“格桑花之夜”慈善义演晚会,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实施“太阳能供暖援助”等20多个公益项目。
像这样的网络公益组织,在镇江还有很多。每一个公益组织服务的项目、开展的活动都不止一个,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唱响真善美。
小城故事多,小城爱的故事更多。如今的镇江处处涌动着大爱,这个大爱就是爱党爱国爱乡、爱真爱善爱美。
链接
历史上的“大爱镇江”
西津渡“救生会”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20多千米,诗人孟浩然曾留下“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脍炙人口的诗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作为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的西津渡,已创设了水上救生组织,开展救助事业。这是首次见诸史册,具有救生功能的组织。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期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镇江现存西津渡“救生会”旧址,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救生会”备有快速稳驶的红船,每日巡逻江面,随时救援遇险船只及落水船客。
2004年,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年会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人命救助机构,就是中国镇江“救生会”。
千年古渡,大爱西津。西津渡当年的“救生文化”演变成当今的爱心文化,在千年古渡大力传扬。
古有“救生会”,今有“爱心驿站”。“爱心驿站”已成为西津渡景区便民服务的窗口、展示大爱镇江闪亮的名片!一只茶壶,一壶永远喝不完的开水,成为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对镇江、对西津渡最温暖的记忆。
蒋怀仁诊所
蒋怀仁诊所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镇江最早的私人西医诊所。怀仁诊所初创时,镇江不少富户人家都不相信西医,倒是附近的贫困患者没钱也没选择,纷纷前来求治。蒋怀仁诚挚对待患者,尽心给予治疗,尽可能让患者早日治愈,一时间康复者成为“活广告”,求治者渐渐多了起来。
救火会
1920年,镇江商会杨贻甫等人发起组织救火会。救火会属民间义务互救性质,自行选址。镇江城区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遇火极易燃烧。救火队在灭火救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队员们忠于职责,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保一方平安。他们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被载入镇江史册。